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最新文章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创造性人格, 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总之, 创造性人格是一种乐于质疑, 不迷信, 不盲从, 不屈不挠地求真求实的品格。它是个体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高度综合, 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已进入创造性人格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期,他们的人格适应范围扩大,人格创造性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稳定性增强,创造性人格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加发展,这一时期对他们创造性人格的引导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创造性人格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基础。研究大学生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结果:人格是人的行为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有可塑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动力结构机制是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的内在根据。因此探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机制需要从研究人格的动力结构出发。人格的动力结构是在个体环境的刺激下, “人格需要”和“ 人格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

结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大学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 以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为切入点, 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大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 加强创造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评价: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句话: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 具备创造性人格及其品质。所以需要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大学阶段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大学应为学生创造潜力的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 高校要以“ 创造性人格”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摘自文献:

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4.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方耀楣.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观念[J].同济大学报(社科版),2024,(2).

第二篇: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下面就简单的谈一谈我的做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再创造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由此可见,质疑精神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而且阅读兴趣也很广泛。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也只能算是简单的阅读,兴趣也只是停留在看文中的热闹的兴趣之上,而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阅读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加强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查书籍,去求证自己的怀疑和判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例如:我在讲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而当时,我没有直接按照教参上的答案告诉他们。我就在班中提出问题,谁知道这里的三军是指什么?有的同学说,海陆空三军,因为现在我国解放军的三军就是指这三军。有的同学说,不对,当时红军没有海军和空军……当时的辩论很激烈,我首先肯定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找资料,寻答案。过了一天后,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出了答案,而且还了解了不少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自己人格塑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我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的,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去学习。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依靠众多有关事物的启发、触发和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学生的知识,并从阅读中去体会古今中外的伟人所具有的伟大人格,让他们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身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想像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力培养的平台。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神七”飞天的成功;从神行太保“日行千里”的传说,到铁路铺到西藏的实现;从庄子“化蝶”梦想,到飞机上天的成真……

“只有想不出的,没有做不到的”。

无论是神话,是传说,还是梦想,首先都代表了人类那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有了这些神话,传说,梦想,人们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去运用想像甚至是幻想的方法,去续写故事,去编写作文。如: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后,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未来的世界是创造的世界,未来的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培养一批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就要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去思考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去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姓 名:李 欢

班 级:外国语学院0802班 联系方式:*** 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摘要】创造性人格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如:好奇心强、勤奋热情、坚定自信、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勇于进取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方向保证。然而,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过于严谨和尊崇权威的倾向, 对创造与个人的关系持消极态度, 对发明创造过程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着手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 创造性 人格 青少年 培养 必要性 现状 途径 【正 文】

一、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 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学内容上, 从书本到书本, 把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当成呆板的知识教学;教学观念上, 老师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威”地位, 未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教学评价上, 注重知识的考核, 忽视学生能力、个性的考核, 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应有的批判意识、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因此, 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就要求教师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 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和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需要 强调人的主体性是21 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对人的主体、地位应如何理解? 当代人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主体作用?教育与社会和人三者的关系究竟如何? 这些都是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2 ]教育哲学和教学论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即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心理学提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刺激的过程, 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所学的内容, 用新观点修正旧的观点和看法, 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 即可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高度创造性的人也是高度能动性、自主性的人。创造性人格是由先天创造素质转化而来的自身独特的创造素养和品质, 是创造行为产生的源泉, 是最能体现人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所以,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格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其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确定的基础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是高等教育的事。这是一种误区。基础教学必须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和方法,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现状

过于严谨和盲目尊崇权威 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 我时常表示怀疑,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使得应试教育影响了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教科书内容太多,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学生压力都很大,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发明,对创造发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与那与自己关系不大,少数青少年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 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自信心和参与竞争的勇气,对科学精神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教育观念滞后

第一,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在教育过程中, 普遍关注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第二, 注重整齐划一, 忽视个性的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统一行动、统一思想, 而对那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学生却施以不同程度的约束和限制, 严重地压抑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潜能的开挖,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第三, 缺乏大教育观念。教育本身是一个体系, 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而目前, 由于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和沟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抵消。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 教育观念落后。许多教师还局限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观念上, 不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部分教师对于好学生的标准把握不准,习惯于把那些顺从老师、不善于标新立异的学生看作是“乖”学生、“好”学生。而把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怀疑教师权威作用的视为不安分守己的学生, 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二, 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 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第三, 教学活动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不愿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三、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途径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最富特色的自觉行为, 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4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 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创新。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 开发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活跃人的思想, 激发人的热情。我们要确立大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 注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次, 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就是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人才培养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确立人才层次性观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把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 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 教学内容要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学生注意力引向当代科学的前沿。其次, 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以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求。此外, 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控应以学生个性的有效发展为前提, 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就应强化和肯定。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 观念创新。“现代的、创新型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 5 ]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在创新教育中,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 的教育观念。要善于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 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 给予“人人成功” 的条件, 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 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特别是要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创造性的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第二, 知识创新。当今时代, 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已,“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第三, 教学创新。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也决定了他们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自己的发明创造赋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独特的方法处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能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尝试与探索。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童年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不过,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早年未得到支持与扶持,是会衰退的。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进行创造活动的最起码的条件是“心理自由”,即心理上没有不安全感、压抑和恐惧感,而感到充分的安全、自动、自信。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获奖的100名

5、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新的先决条件,要创新必须先确立独立性人格。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新发现和创新。没有独立性的人,即便偶尔有创作灵感,亦不敢超越常规和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就无从谈起。具有创新型人格的青年拥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有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思想开阔)、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与限制的相对自由。

创造型学生有着与一般学生不完全一样的特点,他们对记忆性的内容不感兴趣,喜欢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思考问题不被教师所左右;敢于打破框框,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不墨守成规;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各种关系;喜欢独立行事,不依附他人,不随大流;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甚至放荡不羁。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注重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意味着自由,自由的精神在自由的时空中才会产生思维创造的火花,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给予他们充分的自学时间和活动空间,给予他们充分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间,自由选课的权利,自愿参加各种兴趣、科技、学科小组的活动的机会等等。

6、培养青年学生的意志力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取得最后结果的坚持力;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这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意志力的参与,创新活动难以达到目的。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年大都学习、工作刻苦,在其学习和工作中能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持之以恒。青年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确定的目标坚定追求,持之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点,为其创新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证。

7、培养青年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也是创造型人才产生意志力和毅力的基础,它促使人体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自己成功的体验,使自己产生愉悦感,以及精神振奋、欢欣鼓舞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产生创造的动力。在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时,往往自命不凡,而缺少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自信心变成盲目自高自大时,则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还应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将社会的积极教育作用提前至大学的学习时期进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创造性特质。参考文献: [ 1 ] 马抗美, 翟立原.2024 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情况调查报告[N ].中国教育报, 2024-05-06(3).[ 2 ] 黄 济, 陆有铨.我国教育哲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A ].中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C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115-119.[ 3 ]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 ] 袁贵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J ].求是, 2024(1): 34-36.[ 5 ] 吴季松.知识经济[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培养程度上决定于创新,所以它也是属于创造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培养已经上升到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所以当代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就大学生个人素质而言,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2024年一个课题组对几所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调研报告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喜有忧,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3、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4、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上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亟待提高,而我个人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有以下措施:

一,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教学工作上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二,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

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近年来国内外通行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潜科学教学法”。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或“科学幼芽”的科学。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

此外还有“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角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江泽民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为此,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要从注重过程管理转变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我们要有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有外语和计算机的功底,而且还必须时时刻刻掌握您从事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要勇于超过、敢于超越,要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要具备别人没有想到而自己有超前思维和超前实施的雄心。

其次,博览群书,获取各种科学知识。学习就像炼金子一样,那成千上万的书本是金矿,如果你无炼金的本领,永远是金子存在金矿之中;如果你会提炼,就会得到若干新成果、新发现,甚

至还有新发明。

还有,我们要大胆突破,跨越发展。我们有时会很得意地说自己做的结果与老师的要求。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充其量只能重复人家的行为,或者说验证别人的结果。如果要求是错的,您就会把错的东西误认为是真理。被别人的东西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这种思维和做法,不可能做出创新成果,更不能有跨越性的发展。

最后,发挥团队精神,实现集体创新。大多数重要和重大的任务靠一人或少数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力量,依靠大家的通力合作和优势互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对当代大学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相信在全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而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第五篇: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是其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离不开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体现在创新活动中的个体心理特征,它虽然不对创新活动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动力支持。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已被引入许多学科,成为跨学科的范畴。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和形成的思想自我,是一个人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气质、性格、意志力、观察力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一个人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素质中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方面,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往往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德育视野下的“人格”主要是指道德人格,它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作为人的全部尊严、价值、品格和行为范式的总和,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1]。创新人格是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富有批判精神、完善和超越自我、坚韧不拔的性格等个体特征。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热情、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只有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有别于其他人格特质的,才能称之为创新人格。

二、大学生创新人格危机现状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创新人格危机,具体表现在:

1.缺乏创新欲望和激情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观出现缺位,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下降,“高消费”、“不承担”、“不作为”是“80后”的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仅知识贫乏,心灵也“贫瘠”。他们在父辈们创造的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下,贪图吃喝玩乐,追求金钱至上,缺乏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和热情,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渴望不劳而获。据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后者,而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几乎100%地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在创新上也难有大作为。

2.缺乏独立自主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主观上渴望独立,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要求取得与成人同等的权利,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自我,开始了解、接纳和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喜欢独自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但客观上,他们难以做到独立。因为,独立意识是建立在个体拥有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之上的,而这两点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进入大学之前,他们长期生活在家庭中,交际面窄,即使遇到问题和矛盾也往往是父母大包大揽,出面帮助解决,客观上造成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和经验十分缺乏,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判断力和抉择力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成熟性,难以独立客观地处理好各种事情。这些因素抑制了他们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缺乏大胆怀疑的质疑精神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唯一标准答案和高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强调死记硬背,从而阻碍了

学生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迷信教材、迷信权威,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不能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大胆质疑、追求新奇、独树一帜、逾越常规的意识和魄力有限,往往只能人云亦云。大部分学生普遍善于接受、总结,而不善于发现、求异、创新。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创造力较差的主要表现是:思维空间狭窄,循规蹈矩,缺乏变化;易接受现成的事物,对事物很少有疑问;局限于事物表面涵义的理解,不能深入事物内部,不能举一反三;习惯于常规方法解题,奇特的方法很少想得出来等[3]。

华东师范大学对3445名大一本科生和2207名研究生做过心理测试,测试报告显示,40%的学生怀疑性低,遇事比较容易认同师长、权威的意见,反映出一种固化的思维和保守的心态,缺乏创新意识[4]。

4.缺乏坚强的意志力

创新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任何缺乏自觉性、坚韧性、勇敢性、自制力的人,都无法取得创新的成就。然而,有些大学生将“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的目标,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崇尚“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相互攀比,挥霍浪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越挫越坚的斗志以及面对困难富于挑战性的品质。因此,有的整日留连于花前月下,沉迷于游戏网吧,学业、功课则抛至脑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测试报告还显示,39.8%的学生敢为性高,30.8%的学生有恒性低,这表示学生遇事勇于尝试,但往往难以坚持到底,毅力和恒心不够[5]。

面对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对养成健全人格、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鉴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1.改变传统的德育范式,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有三大特征,这就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窠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授德育知识为根本,“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说你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没有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德育模式是一种以知识的接受和继承为主的“接受教育”,重视的是教育的继承性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发展、创新功能。这使得学生厌恶学习,害怕走进课堂,想方设法缺课、逃课,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很难使学生养成具有独立见解、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和转换这种传统的德育范式: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从“课堂中心”走向“实践活动”;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6]。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营造民主、平等、互助、友爱、宽容、和谐的环境,只有如此,大学生才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人格自由舒展,思维活跃激荡,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创新潜能自由迸发,创新人格最终形成。

2.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主体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创新欲望,表现为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热情、足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一种要求去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是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它影响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创新意识,教师要从权威式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发展;要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科研开发、学术探讨和研究;爱护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和欲望;激活学生重视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素质,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基本目的,营造乐于讨论、敢于竞争的课堂内外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境况,形成勇于探索、勇于提问、勇于求异的人格品质。

3.重视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

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的德育教学除了课堂传授必要的德育知识之外,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比如,校内进行科学实验、科技创新、专业设计、学术辩论,创办学术刊物和组织学术讲座等等;还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农村、街道、企业、军营等进行社会调查,注意观察,从中发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磨练他们的创新意志,养成他们的创新行为习惯,最终形成创新人格。

4.设置创新环境和机制

高校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重要的外部力量,是塑造创新人格的保障因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超越意识和勇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的超越意识,形成自由、民主、平等、宽松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恪守以往所教的内容,应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脉搏,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多启发、多提问学生,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考试内容上,教师要加大有关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试题的分量,少出死记硬背的试题;在成绩评定上,应以学生课堂内外的创新为第一标准和首要目标,只会死记硬背的人应成为落伍者;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不同观点的对话、交流,鼓励文理科交叉渗透,鼓励学生跨学科、多领域的学术探究和科学的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引导开展各种创意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重奖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并把它与高校的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和奖学金评比结合起来;用人单位应优先录用那些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只有形成这种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5.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

意志力和耐挫力是大学生在实现创新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人性弱点及不良因素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它是认知、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关节点,是人格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在创新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这种坚韧不拔意志力的支撑。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漫长的创新实践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创新者有异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才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战胜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空间和社会舞台越来越复杂多变,外在的诱惑太多,他们往往很难把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容易被环境所同化,缺乏毅力和坚持精神。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感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勇于从挫折中站立;在实践活动中,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遭遇失败,从而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

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积极并切实地付诸行动。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