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故乡导学案

最新文章

第一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折()本惘()然恣睢()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3、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杨二嫂: “我”: “我”母亲:水生: 宏儿:

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检测,课堂小结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五、课后提升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二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主备教师:马熠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及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二、资料放送

1、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2)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

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

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

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愕()然五行()

一望无际:无端:景况:

松松爽爽:

隔膜:惘然:恣睢:

2、整体感知课文

(1)、按小说“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3)讨论比较人物在这20年间产生的变化,要求在书上划出来。

(4)归纳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现在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我”:

现在的“我”:

(5)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

20年后:

(6)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的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

小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感基调?

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

五、写法盘点

1、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借景抒情,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

4、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

六、拓展阅读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是时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对而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还算轻的。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后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该去。

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我一直把70年代随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视为故乡。那天梳理旧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开篇叫《回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个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村庄,有哗哗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傍晚时分,往芦苇荡里扔一块石头,扑棱棱,会惊起几百只大雁和野鸭„„盛夏降临,那是我最快乐的季节。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顶着荷叶跑向水的乐园。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坦率说,这些描写一点没掺假。多年后,我遇到一位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30年前,他多次带学生去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写生,还路过这个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实不仅它,按美学标准,那个年代的村子皆可入画,皆配得上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几年前,金银花开的仲夏,我带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来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绘她将要看到的一切,讲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想象与感动中。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

和于坚一样,我成了说谎者,吹嘘者,幻觉症病人。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大树、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第三篇: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学习,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资料链接:走近作者

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了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小说三要素:---------、-----------、-------------、人物塑造方法:--------、----------、---------、---------

---------、---------

事故情节:--------、----------、---------、---------

环境:---------、----------

2、词语积累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瓦楞()

胯()下

獾()

秕()谷

鹁鸪()

()

髀()

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

折()本

惘()然

恣睢()()

潺潺()

黛()色

愕()然

五行()

朗读,整体感知步骤与要求:①独立完成。②小组讨论。③准备展示

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必做题]

小说以

为线索,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

2.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中的人物有:

主要人物:

(主人公)

衬托人物:

线索人物:

合作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叙了有关“少年闰土”的哪些些往事,你从中得出什么印象?

(2)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

(外貌、语言

动作、多我对生活的态度)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描写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

二是-----------------------------------------------------------------------------------------------------。

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3、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小说的主题

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的形象,通过

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重点句分析: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质疑探究: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

以“我(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一段200字的话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萧索()

鄙夷()

恣睢()

阴晦()

祭祀()

允许()

秕谷()

愕然()

嗤笑()

应酬()

寒噤()

折本()

惘然()

脚踝()

髀间()

胯下()

蜷缩()

颧骨()

伶仃()

潺潺()

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乡——()故乡——()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

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

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第五篇: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杨二嫂来访的部分(第39——52段)是重点。

[学习难点]

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

[学法指导]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应根据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出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对故乡前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的情况

① 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②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课文

问题

(一)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0年前的杨二嫂:

20年后的杨二嫂:

问题

(二)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的故乡:

20年后的故乡:

问题

(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

三、总结整合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突破难点:

第(一)理解文中“新生活”的含义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拓展训练: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面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自己家乡的面貌,自己周围的亲人,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透视这种变化的原因,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