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热点关键词
莫言获诺奖——传统文学创作重返公众视野
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将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这一结果不仅令中国文学界多年的 “诺奖情结”得以释怀,更在全国掀起一股 “莫言热”,重新点燃了中国读者对传统文学的激情。莫言的代表作《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成为读者抢购的目标,其中,《蛙》一书更是长期占据各类图书排行榜的首位。
与此同时,与莫言同时期的当代作家,包括苏童、王安忆、贾平凹、阎连科、张炜等人,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一个契机,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近文学、认识文学并热爱文学。
《中国好声音》——高品质节目成普遍需求
2024年的夏天因为《中国好声音》而显得格外“热”力四射。这档以“励志”、“专业”为标签的音乐节目,邀请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大著名歌手担任导师,网罗一批集梦想与才华于一身的年轻音乐人,为中国电视音乐节目树立了新的高度。
当下,电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观众对高品质节目怀有强烈渴望。《中国好声音》坚守音乐精神、追求节目品质的做法是其赢得好评的关键因素。并且,节目中展现出来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也使它具有了不同于一般选秀节目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2024年最热门的全民话题之一。
《甄嬛传》及“甄嬛体”走红——“宫斗戏”热引发深度反思
若要评选2024年度最红电视剧,《甄
收视率一路看涨,话题十足。宫中一众妃嫔的尔虞我诈被勾连至现代职场,观众大呼甚有共
网络。
一方面,舆论对《甄
它所传递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核以及对历史文化造成的影响,提出质疑:如果以争斗为主题的电视剧成为观众精神食粮的主菜,如果戏说成为电视剧诠释历史的惯用手法,那么,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不令人感到焦虑。
《江南style》——年度神曲带来的冲击
《江南style》成为2024年度神曲。这首以讲述韩国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歌曲,在今年7月问世后便以旋风一般的速度风靡世界各地,MV中的骑马舞更引发全球模仿潮。在中国,主唱朴载相被戏称为“鸟叔”,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播放《江南 style》,更衍生出一系列仿作。“style”成为国人表达姿态、造型的新名词。
不过,一些冷静的声音试图从这一现象中发现更多的启示: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承担保护本土文化的责任。当越来越多的文艺表演都来模仿 “鸟叔”,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会跳 “骑马舞”时,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输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屌丝”文化崛起——凸显年轻人的文化主张
2024年2月,凤凰网推出专题报道《簈丝:一个字头的诞生》,自此,“簈丝”一词开始广泛流行。
“簈丝”源于网友的自嘲,随着流传范围的逐渐扩大,其含义也变得越来越宽泛。如今,“簈丝”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群体的代名词之一,“簈丝”文化代表了他们在思想主张、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等方面的诉求。
通过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 “簈丝”,可以获得超过8000万条结果,“簈丝”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从更大的层面来看,“簈丝”文化的兴起,意味着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诠释生活的角度。
微电影井喷——由草根玩意儿走向主流
微电影并非诞生于2024年,但却盛行于2024年。这一年,微电影不再局限于摄影爱好者们的随性自拍,而开始逐渐名人化、机构化、产业化、主流化。
微电影篇幅小、制作周期短、投资少,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可操作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微电影出现井喷式发展,原因是微时代的来临。微,意味着效率,意味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表达,因此,微博、微信、微小说和微电影应运而生,它们共同诠释了当今时代的文化特征,也代表着未来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可以断言,微电影为影像带来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新“二十四孝”标准公布——孝文化应有新含义
今年8月,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 “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修订草案中新增了一条 “常回家看看”之后,新“二十四孝”将孝行的定义更加具体化。相比传统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的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同时,它还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提出儿女应该“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
面对新标准,许多人慨叹:自己为父母做的实在太少。新“二十四孝”标准,反映出孝文化在时代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含义,新一代中国人不仅要继承传统孝行,更要因应时
代需求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国脸”——可以小清新
今年9月25日,央视 《新闻联播》出现两位新主播: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今年4月,几位帅气男生亮相央视新闻节目,其中一位名叫胡悦鑫的实习主播更旋即成为网络红人。12月7日凌晨3时,胡悦鑫出镜主持零点时段新闻,正式由实习转正。这一年,央视频吹“清新”之风,主流媒体的文化亲和力也随之倍增。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拒绝刻板、追求生动,排斥单
一、向往多样,央视新闻节目能够一改以往的固有形象,充分体现出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捕捉及把握。
古人屡遭恶搞——杜甫诸葛亮元芳都很忙
2024年,古人很忙。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杜甫很忙”这一经典句子由此诞生。7月,诸葛亮又成主角,被网友改造成“诸葛暗”、“诸葛成像”。10月,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 “李元芳”掀起“元芳体”热,为网友提供了恶搞和再创作空间。
为何网友对恶搞古人如此热衷?有人说,因为“穿越”是潮流;有人说,因为娱乐时代需要娱乐精神;也有人说,因为网友喜欢挑战经典,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令人担忧的是,拿古人“开涮”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炒作心理和围观心理,当“俯视”和“嘲弄”成为娱乐方式时,不要忘记 “仰望”和“尊重”才是面对文化应有的态度。
《舌尖上的中国》——原创纪录片获得新生命
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节目围绕中国人对美食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将不同地域的美食生态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华美食图景。尽管只有短短的7集,但是,它所引发的热潮却持续至今。吃,不能单凭一条舌头,也要综合自然、历史、人文、劳作、乡愁、亲情、仪式„„由此,方能成就一次与美味相关的生命体验。
这段话夸张吗?不,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过程。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在于美食背后徐徐飘来的情感味道。节目的人文情怀给观众奉献了一次精神盛宴。襄阳百万造郭靖黄蓉像——城市文化形象何去何从
7月,襄阳市建造郭靖、黄蓉塑像的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支持的声音和反对的声音展开激辩,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虚拟人物能否成为城市文化形象代言人。
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文化名人,比如刘秀、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然而,为什么郭靖、黄蓉会被选为“城市形象”的代表人物?其中有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的浮躁心理。
当下,许多城市为了开发旅游产业,绞尽脑汁挖掘各种古代资源,比如名人故里争夺战,再如古代建筑重建潮,等等。因此,畅销武侠小说中的虚拟人物被树碑立像,便也不难理解了。
新《现代汉语词典》面世——新词网络潮语等入选受瞩目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于今年年中面世,当中出现了大量极具时代感的新词汇,包括:闪婚、蚁族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词;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PM2.5、NBA等常用字母词汇等。新增内容非常与时俱进,不过,还是惹来了争议。例如:哪些热词应该收录、收录的标准是什么、大量字母词汇入选是否有损民族文化,等等。
不管怎么说,时隔7年再度推出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确实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入选的新词新义新用法,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特别是近几年来涌现出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变化和新观念。
千万重奖原创剧本——国产电视剧质量有待提高
9月,中国电视剧首届编剧讲坛在南京举行。会上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奖金总额高达1000万元,目的是鼓励原创、抑制雷同。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生产数量和创作质量不成正比的现象日渐突出,因此,提高电视剧质量已经成为业界和观众的共同诉求。重奖原创剧本的决定,无疑将对剧本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有关的奖励政策最终能够落实,相信会给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于丹北大被轰——文化名人的身份争议
11月17日,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后,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分享感受,却惹来台下哄声四起,于丹只好匆匆下台。此事被曝光后,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一些文化名人的曝光率堪比艺人,凡是跟文化沾点边儿的大小活动,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侃侃而谈,却鲜少贡献真正具有专业价值的观点,过分“万金油”式的发言方式,让他们的学术形象逐渐失去权威性,甚至成为商业化、娱乐化的标签。于丹被轰事件集中体现了公众对文化名人的身份质疑。
“11·29反盗版共识”出炉——作家出版人网站三方言和
11月29日,“中国作家富豪榜·顶级出版人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出版界大腕、著名作家、网站首脑齐聚一堂,三方人士共同达成了“11·29反盗版共识”,这在中国出版界尚属首次。网络盗版给中国原创文学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因此频频出现各种针对百度提出的诉讼请求。
作家、出版人和网站三方都希望找到一条在网络时代合理、合法传播文学作品的有效途
径,因此,“11·29反盗版共识”的达成将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时政热点关键词
(一)经济方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节约资源、推广低碳技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稳定物价防通胀、扩大居民消需求、“三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保护耕地、水利与节水农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
(二)文化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自主知识产权、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网络建设与管理、舆论引导、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三)社会方面: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学看病就业、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个税起征点、最低工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搬迁补偿、社会保障(慈善事业、新医保、新农保、保障性住房、楼市调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安全(粮食、食品、饮水、卫生、生产、交通、治安、环境、资源、信息)、城市治堵
(四)政治方面:加强廉政建设与提高公共治理能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创新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体性事件、信访制度)、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依法行政、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公共决策民主化、官员问责制、公车改革
(五)理论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绩观、海西建设
2024文化中国关键词:中国电影 奋力突围 砥砺前行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月18日,在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中美达成了新的电影协议。这一协议不仅会对国产电影市场份额造成持续的、巨大的冲击,而且必将引发中国电影大变局。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对中美电影新协议可能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缺乏主动的、足够的、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不少人还存有侥幸心理乃至盲目乐观情绪。尽管如此,2024中国电影在创作、市场、传播及其影响力方面也都呈现出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态势,不断积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正能量”。
提升影片质量 拓展市场份额
主流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依然是2024中国电影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钱学森》作为近年投资较大的人物传记片,采取了适度类型化、娱乐化、商业化的策略,富有新鲜感和活力,使人产生一种迥然不同的美学感受,给中国人物传记片创作和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而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推出的一批影片如《忠诚与背叛》、《西藏的天空》、《雨中的树》、《许海峰的枪》、《生死罗布泊》、《索道医生》、《南平红荔》、《冰雪11天》、《小小飞虎队》、《走过雪山草地》、《南泥湾》等,在艺术表达与思想内涵上有了新的进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主流电影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性内涵,而且都注重现代电影的视听品质、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影像的质感及其艺术意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大层面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市场的接受。
中国电影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要推动电影产业化,必须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工业化、科技化、国际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制作大量有品质、有品牌的商业类型电影来有效巩固和拓展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尽管当下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尤其是中国式大片的创作和生产存在着题材重复、类型单
一、手法单调,同质化、“山寨化”倾向严重,过度娱乐化追求,整体上创意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市场依然是靠《画皮2》、《四大名捕》、《二次曝光》、《笔仙》、《搜索》、《听风者》、《寒战》、《一九四二》、《十二生肖》、《大上海1937》等影片维持热度,并在与好莱坞电影正面较量和博弈中艰难地支撑着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大明星、大场面形成视听奇观吸引眼球,是无法形成持久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也不
可能持久地获得观众和市场的青睐。一些中国式大片之所以出现了效益递减的趋势,原因就在于在理论层面把商业类型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简单地理解为“配方式生产”,在实践层面缺乏必要的创意能力和想象力。
在中国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以其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形成了影片的人文主义气质和史诗品格。虽然影片的票房最终没有达到制片方的预期,但迄今为止获得的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同,说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度、接受度、宽容度、成熟度都在不断增加和拓宽。《画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其诀窍不过是规规矩矩地、老老实实地为观众拍一部影片。相形之下,《匹夫》、《杀生》、《王的盛宴》等电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虽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以票房衡量这些影片的全部价值,但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深入研究:电影要想获得观众认同和市场接受,必须传递出观众接受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舒缓观众的精神和情感压力、释放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必须在个人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包容度。如果不能在满足观众观赏快感和个人表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包容度,宁可暂时牺牲个人表达。从电影创作和生产而言,最大限度地贴近观众的观赏需求、消费欲望是电影创作和生产不可违背、不可超越的“王道”。面对好莱坞的强势冲击,我们不能主观臆想用类似于伊朗《一次别离》的影片去与好莱坞电影正面抗衡和博弈。事实上,主要由平均年龄21岁左右的年轻群体构成的主流市场需要大批量、同时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商业类型电影。
当然,在作为“主力军”和“常规军”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之外,也需要大量有创意、有情怀、有精神、有探索的中小成本电影作为电影市场“有效的补充”,形成一个良性的、优化的电影生态。《桃姐》、《搜索》、《飞越老人院》、《春娇与志明》、《爱在廊桥》、《万箭穿心》、《索道医生》、《阿米走步》等,凭借独特的选材、视角和表现手法拓展了国产电影的创意能力,拓展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主流院线基本上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也由于缺乏“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未能实现与大量的、潜在的目标观众有效的对接,其票房也就不尽如人意。此外,还有一些动画电影《赛尔号2:雷伊与迈尔斯》、《摩尔庄园2》、《麦兜当当伴我心》、《神秘世界历险记》(原名《奇异家族》)、《我爱灰太狼》等值得关注。如何满足目标观众的观影需求,推动
多样化、多元化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中国电影市场体系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正视行业结构矛盾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2024年以来,我国电影业自身经过全面产业化改革与市场化推进,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业体系与市场结构也已基本形成。但业内有识之士都清楚,全行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市场高速发展与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矛盾,制片产权与盗版泛滥的矛盾,进口片与国产片争夺市场份额的矛盾,影片传统发行模式与网络传播的矛盾,院线与影院之间的矛盾,制片人中心制与导演中心制的矛盾,制片方与编剧的矛盾等等。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充分也不公平,投融资方式不够多元化、不够优化等等问题。总之,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发展主要靠票房拉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高票价制约了电影观众群体和观众人次的有序、有效增长,整个行业表现出一种极强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特别是中美达成新的电影协议以后,在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压力和冲击下,各种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和爆发:众多国产电影为了避开好莱坞大片纷纷变更上映的档期,使得国产电影不可避免陷入了“内耗”乃至相互残杀的境地,令人惋惜和痛心。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以通知的方式要求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由之前的43%上涨到45%,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制片方要求提高票房分账比例无可厚非,但共同做大做强电影市场才是各方利益的根本保障。更有甚者,有的雇佣水军或者进行口碑挽救,或者抹黑竞争对手,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事实上,网络水军给全行业带来的只可能是“输”而不可能是“赢”。
中国电影产业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结构,按照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各方根本利益,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动态平衡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整体模式升级换代,从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自觉、自信。同时,中国电影还必须把产业建设和文化建设高度有机结合、统一起来,通过着力强化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和能量,创作和生产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美学品格的电影精品,不仅为当下生活提供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长明灯”,而且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和文化财富。
党的十八大发出号召,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到电影文化,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这就更加要求中国电影人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和能量,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完善自身,做大做强,有效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国电影的强国梦想!
2024国考时政热点:十九大报告关键词之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只要文化不灭,民族尚存,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历时三个半小时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这个词语出现了79次,可谓报告中的高频词。
关于文化,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由于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着文化话题的申论也是多次出现,自2024年以来出现26次之多,具体如下:
涉及到文化的话题,往往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传承与创新、特殊精神、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科学素养、传统精神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考生可以多多关注这一方面信息。
2024国考越来越近了,抓紧学习起来吧!
一、【热点直击】
1、中国应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
在21世纪刚刚过去的头10年中,这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正重拾5000年文明的自信,在文化产业领域迎头赶上,成绩斐然但忧患仍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
【文化生活角度】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
2、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
一、2024年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
二、2024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思考】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开创中美伙伴合作新局面之旅
背景一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2024年1月18日至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美作为在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要大力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中美关系发展需要新思路、新行动、新气象,胡锦涛主席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提出5点建议,强调双方要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推进人民广泛参与的中美友好事业;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
背景二 2024年1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题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演讲。就推动中美关系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提出如下主张。第一,着眼大局,立足长远,积极推进中美伙伴合作。第二,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互利双赢的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第三,加强沟通,密切磋商,深化应对全球性挑战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协调和合作。第四,加深友谊,面向未来,积极促进社会各界友好交流。中美关系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两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
背景三 2024年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芝加哥参观佩顿中学时说:“在这里,我想送大家3句话。第一句话是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是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第三句话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佩顿中学培养出更多领导人。” 【文化生活】
(1)文化取决于经济、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通过胡锦涛主席访美不仅仅取得了在经济、政治访方面的重大成果,也推进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
(2)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中美文化的交流合作应遵循上述原则和要求。
(3)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胡锦涛在芝加哥参观佩顿中学时说:“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就体现了这一点。5、2024年1月29日至30日,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贾庆林高度评价各地各部门和对台工作系统全体同志过去一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贾庆林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切实加强对台工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握大局,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努力使两岸关系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台湾基层群众。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6、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2024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年1月3日,上海、北京、辽宁、浙江、江西、山东等19省市1600余名援疆干部全部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新一轮对口援疆正式拉开帷幕。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材料三
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布的《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法》,依照历史定制、宗教仪轨,第五世德珠**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于2024年7月4日清晨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庄严举行。候选灵童洛桑多吉中签,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将继任为第六世德珠**。材料四
2024年6月29日14时30分,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举行签字仪式。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确立了开展合作的基本精神、合作范围和推进步骤。同意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投资贸易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材料五
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24年两岸文化论坛”于9月6日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向两岸文化界人士具体提出四点意见和建议:凝聚共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深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领域;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两岸文化论坛意义特殊,将会是两岸互动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说,未来两岸文化的发展,交流会慢慢展现其重要性,这不只会对两岸之间产生正面意义,更重要的是两岸共同一起让中华文化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文化生活角度】:(1)文化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只有文化上认同,各族人民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我国政府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4)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发扬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和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贡献。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7、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2024年10月9日上午10时许,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出席纪念大会。胡锦涛在纪念大会发表讲话。胡锦涛指出,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胡锦涛称,孙中山是伟大民族英雄,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支持者。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人民悲惨境遇,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100年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文化生活角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所以,杰出人物及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而是在我们身边,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国人民的实际行动,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迫切需要8、12届高考政治备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
材料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材料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科学发展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要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求能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
材料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既是支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文化产业直接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发展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成为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材料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多元化是民族精神保持独立、世界文化生态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础。各民族文化只有自觉、自信、自强,不断繁荣发展,才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才能避免被西方文化霸权同化的命运,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拓展文化权益,维护文化安全,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
材料六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材料七正确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公益性宣传,教育的产品等,作为公共的大众文化事业来建设。文化产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
9、发展海洋经济
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为转折点,当前世界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涉海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蓝色经济”开始成为沿海各国竞争的重点领域。
2024年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元年,中国的“蓝色经济”战略布局正在沿海地区勾画出宏伟蓝图。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3月1日从浙江省政府获悉,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之后,《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获批,启动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至此,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高地。这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加强海洋文明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氛围,强化科学用海的文化支撑,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海洋文化。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海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以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4)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0、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
背景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中国宣布2024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背景二2024年6月5日,我们迎来第38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通过倡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1、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
2024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通知》精神,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任主任。这是目前我国最高规格的能源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事项。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