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增强公仆意识坚持权为民用
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同志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的开场白中也指出“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百姓是衣食父母。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做人民的公仆。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但我们也看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公仆意识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表现在公仆意识模糊,把自己当“主人”,把人民当“仆人”,以至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人民为我服务”;对群众漠不关心,喜欢做秀,追求所谓的“政绩”,大讲形式主义;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强奸民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陷入腐败的泥潭。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淡忘了“公仆”意识,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错位,以至于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胡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富于现实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公仆意识,做到坚持权为民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人民公仆,要克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要坚持马克 1
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上信赖人民群众,工作上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中求真知、谋良策,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以真抓实干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的拥戴。把作为人民的公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义务和责任,把回报社会,奉献人民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以身作则,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就会导致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做到了这一点,权力才能规范运作,“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心系群众,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困难和关注的问题。
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要到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了解群众艰辛,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都是具体的,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要以深厚的亲民爱民情怀和强烈的当官为民的责任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需。时时、处处、事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行动。在工作中少一些浮躁情绪,多一些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多做一些民心为民的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扎扎实实、利国利民的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清正廉洁,甘当人民的勤务员。
一分权力,十分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领导干部应当时刻谨记,其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的,或大或小的权力虽然掌在自己手中,但它来自于人民;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郑培民说“老百姓比天还大”,我们要善待百姓,对得起百姓的信任。绝不能把获取个人利益看成是人生主要或唯一的追求,更不应该“权为我所用”、“权为私所用”。要看到,权力是把“双刃剑”,为民而善用,可以成就利民大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如果权欲熏天,谋位子不谋事,玩权术不做事,以权谋私,擅权滥权,早晚会翻身落马,堕入深渊。因此,我们在掌权用权上,一定要保持公仆之心,始终以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秉公用权,公正处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从心底里时时漂洗腐朽思想的侵蚀,洁身自好,永葆清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增强“公仆意识” 坚持执政为民——“以焦裕禄为镜”之
二
增强“公仆意识” 坚持执政为民
——“以焦裕禄为镜”之二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沈士光
前不久,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常委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习近平同志2024年在河南调研期间,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提出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这对我们反对“四风”,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应该是人民的仆人
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首先我们要明白“公仆”的含义。“公仆”是专门针对领导干部而言的,它特指对拥有公共权力这类角色和身份的人提出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孙中山先生认为,国家之所以成立,建筑于“国民的合成心力”,凡是共和国家,“左右统治权力者,常为多数之国民”。但是,政治之事,无法人人都做,只能由少数优秀突出者“代表民意”组成政府,代民掌权,于是有了总统、总长、林林总总的各级官吏。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
“公仆”是一个很好的词,它把官员的政治性质和特点凸显了出来。“公”字的意义很广泛,既可以指公众,也可以指公共权力或者公共利益;“仆”字将官员喻作为服务员,喻作为低调、地位低微的“仆人”,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显示公共权力的神圣性,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要维护公共利益提出了很高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正因为是好词,所以我们非常谨慎地使用。原因是:第一,对照“公仆”要求,很难做到,很难名副其实,我们看到有的人昨天被称为“人民公仆”,今天却出了问题。第二,人民群众眼中的“公仆”很崇高,能称得上“公仆”的干部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公仆”的地位大有倒置之感,因此,这个词带有鼓励性的时候用得多,叫做增强“公仆意识”。
“增强公仆意识”要正视:距离问题、利益问题、态度问题
我们党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公仆意识”,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从目前来看,对照“公仆”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批评意见,即距离问题、利益问题和态度问题。所谓距离问题通俗地讲就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既然是“公仆”理应经常在人民群众当中,让人民看得见。一双铁脚板,一辆自行车,焦裕禄走遍了1080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看得见才能了解“公仆”是否在为人民办事,看得见也就可以听得见,听得到人民的意愿和呼声,听得到就有很多事情办得到,即使因种种原因办不到,也会因为“看得见”而使人民群众了解事情的原委而充分的理解。一些群体性事件看似突发性实际上是经常“看不见”所造成的。“看不见”反映了有距离,距离既有物理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比如有些地方,不仅看不到领导干部,而且连进机关的门都很难,围墙高立、戒备森严,人民要看到公仆很不容易,哪里还谈得上“听得到”、“办得到”?物理空间距离归根结底是心理有距离,这种距离不会产生美,只能产生抱怨和伦理紧张,陌生的“公仆”如何受人民群众的信任?
所谓利益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拿得到”还是“拿不到”。既然是“公仆”,就是经过群众授权和委托形成了为主人服务的契约,“公仆”就有政治责任为民造福,除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要逐步提高外,其他的公共利益也要得到维护和保障,比如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合理化,缓解人民群众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等。公共资源是公众的,也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如果人民“拿不到”的,公仆更应该“拿不到”,而不是相反。“特供食品”、“特殊病房”、“特别通道”等等,变成了领导干部“拿得到”,而人民群众“拿不到”的非公共产品,不仅涉及利益问题,而且涉及公平和正义了。
所谓态度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想得到”还是“想不到”。我们经常说人民公仆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安危、人民的冷暖和人民的利益。人是有感情的,一般人经常“想得到”的往往是自己人,经常“想不到”的往往是陌生人,或者是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人。如果领导干部经常能“想得到”那些人民群众,视他们为陌生的自己人,那么,他才称得上是人民的公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不少“公仆”首先“想得到”的是与自己升迁有关的领导,“想得到”的是能够在这个工程中自己拿多少好处,“想得到”是歌舞升平的奢华场面,唯独“想不到”是养活他的纳税人。
我们这样说,有的领导干部会觉得不高兴,他会觉得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也要有自己利益的,也要关心自己的前途。这话并不假,但是我们强调的是,作为执政党的骨干分子,领导干部必须有这样的政治自觉性和政治义务,因此,我们提倡和鼓励领导干部要积极的具有“三个少一点”,即“少食一点人间的烟火,少考虑一点自己的利益,少关心一点自己的前程”的政治道德境界,“少”是为了“多”,关注党的事业多一点,考虑人民的利益多一点,关心他人的前程多一点。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极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具有比一般人都“少”的政治道德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了极高的政治使命感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增强“公仆意识”要有机制保障
如何突围“公仆意识”的困境,如何让“公仆”这个好词成为领导干部能够共同的选择和自觉为之,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对执政党的严峻考验。当前,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一种政治动员,也是一种政治压力,同时也为树立和增强公仆意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形成“公仆意识”的机制关键在于“管得住”还是“管不住”。迄今为止,对“公仆”论述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这部著作中,他指出:“旧政权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驾驭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负责的公仆”。为了避免公仆变成老爷,巴黎公社采取了第一个办法就是“一切职位都交给由普选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道理很简单,只有人民群众“管得住”领导干部的任命和罢免,“公仆”才能低下“高傲的头”;只有人民“管得住”领导干部的决策权、决定权,公共资源的配置权,权力才能被驯服,“公仆”才能“服管”;只有人民群众“管得住”政府的“钱袋子”,才能消除奢靡之风,才能杜绝“败家子”的行为。焦裕禄同志当年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狠刹干部特殊化。现在我们有个别党员干部却是“崽花爷钱不心疼”,越吃越高档,越喝越奢侈,一顿饭几千几万不眨眼。因此,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需要我们做足、做实现成的政治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可以“管得住”领导干部的任命和罢免,也可以“管得住”政府的“钱袋子”,也可以使得公共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均等化等等。
我们承认,人民群众要全面“管得住”各级领导干部,还需要一个政治过程,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就要“代管”,而且始终要“管得住”,从纪律、制度、行为规范都要“有令必行,有禁不止”。回顾历史,我们党的很多领导干部能够自觉成为人民的公仆,“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那个时候,我们的人民也没有想要去“管住”他们,然而,我们的干部能够敬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逻辑起点就是坚定政治信仰,服从组织纪律,永不叛党。
第二,维护“公仆意识”的信任在于是否“一样”“不一样”。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防止人民“公仆”成为“老爷”的第二条经验就是,巴黎公社“对所有公职人员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利益“一样”还是“不一样”是我们这个时代领导干部成为人民所承认的“公仆”的试金石。现代社会分工专业化、职业化,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具有专门的职责,但是,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收益也是可以比照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分工上是不同的,领导干部行使管理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他们的行政活动方式可以是听汇报、做决策、甚至在某一阶段招商引资也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职责”之一。因而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公仆”也不容易当,他们经常挂着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也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的职业就高人一等,利益获得就要比其他职业要多一些。利益“不一样”成为当前群众和领导干部之间产生政治信任“区隔”的重要障碍。
第三,保持“公仆意识”的持久性在于能否“说到”“做到”。“公仆意识”的知行不一,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政治生活,影响到公众对我们执政成绩的政治评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习惯于说重于做,或者光说不做,甚至说的和做的全然相反。他们将“说到”作为一项主要的任务,将“做到”则完全置之脑后,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因此,难免“台上他说人家”,“台下人家说他”。“说到”是一种政治承诺,也是一种政治责任,“做到”是全身心的履行和兑现承诺、完成使命,即使卸任了,人民群众和历史评价“公仆”的口碑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做得怎样。⑥4
(作者: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价值观念错位,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因而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新形势下,党群关系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干群关系。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把发扬优良作风,改善干群关系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这“三为”,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做到“权为民用”,要求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是上级恩赐的,也不仅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只能用这种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防止权力寻租和滥用。做到“情为民系”,就要解决一个对人民群众的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和感情问题。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和力量源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冷暖,群众的安危记挂心上,乐群众之所乐,忧群众之所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利为民谋”,就要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干部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和开展一切工作中,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评价最高标准,经济上帮民富,生活上解民困,思想上释民惑,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三为”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情为民系”是思想感情基础,“利为民谋”是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权为民用”是核心和关键。
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勤政廉洁。党的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每个同志都应认清自己从事的工作虽是平凡的,但它是党的整个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一定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要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道理,干实事,鼓实劲,求实效,不搞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在坚持真抓实干、勤政为民的同时,要时刻注意把握自己,经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抵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书记”郑培民是这样做的,绝大多数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党员干部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勤政为民、忠于职守、廉洁奉献的榜样,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抗击非典对我们干部作风建设既是促进,也是检验。我们要认真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宝贵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以及干部思想作风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切实改进有关工作,切实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伟大复兴,更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在党内有少数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滋生了骄奢淫逸的不良作风,害怕艰苦,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甚至沉湎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完全背离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这种作风的滋生和蔓延,不仅会使个人一事无成,还会极大地损害党群关系,危害党的事业。要克服这种不良作风,就要响应hjt同志的号召,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
天津第六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至南康连接线延伸段项目部
2024.6.20
谈增强问题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要的问题是提高思想认识。思想自觉决定行动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应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
一、切实增强问题意识
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也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由“四风”问题倒逼而开展,又在不断解决“四风”问题中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解决“四风”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看到问题、找准问题,而看到问题、找准问题,又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提要求使用的一个高频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说,我们没有“四风”问题。对这样的现象,中央尖锐而深刻地指出,看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思想认识角度讲,每个领导班子、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这是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的基本前提。
增强问题意识,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突出问题,让党风一新、政风一清。实践证明,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就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增强问题意识,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盟市旗县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尖锐,群众期望值高,任务也更加艰巨。总书记讲:“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增强问题意识,就要紧紧抓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苏木乡镇街道和嘎查村社区,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增强问题意识,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盯住“四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维护群众利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不等不靠,立行立改,对拖欠群众钱款、克扣群众财物、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要开展专项治理,属实的都要立即加以解决。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围绕问题做文章,决定着活动能否善做善成、有始有终。对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有深刻的认识,做到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切实增强公仆意识
解决“四风”问题,其目的是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摆正与群众的关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和群众关系的科学概括。过去我们强调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就是说,党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像鱼离开了水,生命就要终止。这是对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群众关系的生动比喻。今天,我们既要继续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更要强调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各级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就是要严格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行为,就是要真正体现和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诚地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把自己当仆人,才能为民务实清廉、主动服务群众;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把自己当小学生,才能认真地向群众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英雄,自己做勤务员,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只有对党的群众路线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找到主人、找准角色、当好仆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
公仆意识强不强、与群众的关系正不正,是检验我们是不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四风”的试金石。“四风”在各层级、各地区、各单位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四风”的实质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公权私用、公款私花。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党的干部怎样增强公仆意识、规范公仆行为,怎样认识“四风”、克服“四风”,用什么标准查找“四风”问题、解决“四风”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列出了衡量的标准。
增强公仆意识,有强烈的公仆意识,才能对照公仆标准,有勇气把自己摆进去,发现和找到自身“四风”突出问题,有决心真心实意征求意见、揭短亮丑查摆问题,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清除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好地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更好地补上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认真解决“四风”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全体党员都有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有责任,都要增强责任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带头,是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无声力量,是我们党的重要领导方法。坚持领导带头,领导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身教胜于言传,表态不能代替表率。坚持领导带头,关键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总书记强调,“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以身作则并有力推动班子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很重要。”一把手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党员干部的标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带头,是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准。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把手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其他同志的工作动力。对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一把手带头抓落实,为其他党员示好范、带好头,才会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推进的生动局面,让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如果一把手不愿动真碰硬、轻描淡写、不以为然、敷衍塞责,传递负面情绪,释放消极信息,教育实践活动自然就会停留在务虚功、走过场上,雷声大雨点小,阵势大实效小,最终让群众反感、社会失望。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一把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如果一把手不能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不能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就很难用严格标准来要求别人。哪里有一把手带头,哪里就有工作新局面;哪里一把手高度重视,整个班子就会认真负责;哪里一把手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子,群众就会对他敞开心窝子;哪里一把手把自己摆进去、立行立改,党员干部就能直面问题、主动整改。
总书记特别要求我们,要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抓好一把手、一把手抓好,就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满意实效的一条基本经验。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一把手就要亲自抓、带头干,率先垂范、树起标杆,带头认真学习,带头听取意见,带头谈心谈话,带头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真正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确保中央高度重视、群众高度期待的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今天强调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为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注重发挥一把手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解决“四风”问题、切实转变作风,最终目的是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而一把手示范带头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那么,怎样增强三个意识呢?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学好学深学透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规定的学习内容,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直面问题的自觉、为民服务的自觉、履行职责的自觉。
摆正自身位置增强公仆意识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从建立之初到创造辉煌,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群众意识却逐渐淡薄了:害怕和群众打交道,害怕做群众工作,不了解民情、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一干了之,群众则往往与其貌合神离、心神各异,从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阻碍了工作的开展。种种现象看似态度问题、工作方法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干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始终紧紧地依靠群众、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群关系如何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和执政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问题,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群众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面对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坚定的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紧紧依靠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明白“为了谁”是宗旨问题
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我们学习、工作、办事的目标指向,也是“为了谁”的真正归属。这个目标指向和真正归属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是由人民群众历史和现实地位决定的。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主义政党,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个鲜明的口号,铭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检验在群众。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的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我们都坚持干下去。只要是涉及到群众的利益,我们都坚持去维护。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掉这个根本。党员干部无论分工怎样,职务有何不同,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党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二、明白“依靠谁”是方法问题
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这是我们学习党史、分析现状、预示未来的一大法宝。“依靠谁”就是
要铭记我们所要依靠的力量,就是要从这个群体中去汲取智慧,就是要在这个群体中推动社会的进步。离开了这个“依靠”,党和国家的发展就成为无水之鱼,得不偿失。
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执政到现在,就在于我们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强的后盾,始终是我们奋进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改革大业的顺利进行,同样,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真诚执行、真正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也不会顺利进行。
三、明白“我是谁”是立场问题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共产党员原本是人民的普通一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受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人,是经党教育、培养、考验,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举过
拳头、宣过誓的人,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名先进分子,宣誓“对党忠诚”的人,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名队员,宣誓“永不叛党”的人。
“我是谁”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由谁赋予的,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由什么决定的,自己的根基和归宿又是向着什么对象的。答案就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决定的,又向着人民群众这个群体。明白了这一点,就能体验到人民群众四个字的分量和涵义。党员干部的前身都是人民群众,所以党员干部的根基在人民群众。成为党员干部之后,责任更加重大,但仍然流着与人民群众一样的血液,这就说明了党员干部要终身服务与自己流相同血液的亲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工作又要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来体现其价值。具体的实践工作都是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党员干部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任务、实践党的宗旨,就必须再次回到人民群众这个群体中,了解百姓冷暖,体味百姓情怀,才能让“价值”不断增大,让“任务”圆满完成,让“宗旨”顺利践行。
正确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明白“为了谁”,才会知道我们施行方针、政策、路线的目标指向;明白“依靠谁”,才会知道我们施行方针、政策、路线的力量源泉;明白“我是谁”,才会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是党的“法宝”,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减少官僚主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公仆意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