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郦道元:.ppt.Convertor

最新文章

第一篇:郦道元:.ppt.Convertor

郦道元:

著宇宙未有之奇书 人物导语

是谁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是谁历尽艰辛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博览大量前人著作,参阅437种书籍,查看无数精细的地图,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是谁在记述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的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物产民俗、城邑兴衰、人物典故、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等丰富的内容,为后世留下无穷的财富?

他就是游祖国壮丽之山川,著宇宙未有之奇书的郦道元。

作家档案

郦道元:446或472年——527年 字号:字善长

籍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时代:北魏

仕途: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5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镇东文化教育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阳)尹等职。作品:主要就是《水经注》;

名望: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特别介绍一:写书缘由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从南朝回来,给他带了一本郭璞的《水经注》,他一看大喜过望,接连几天手不释卷。郭璞是东晋时有名的文学家,《水经》由汉代桑钦所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记述全国河流状况的书,文字简略,郭璞为这本书作了注。郦道元自从有了这本书,总是带在身边,有空就翻阅。他似乎从这部书里领会了一些什么。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据说,一天夜里,郦道元梦见了郭璞,梦中郭璞对他说:“我为《水经》作注时,正碰上天下大乱,北方的河流没法详细记录,很是遗憾。如你愿意为这本书重新作注,老朽愿以笔墨相助。”说完就不见了。郦道元醒来,呆呆地想了很久。从此他的文采大有进步。这当然都是古人的传说。但有一点却是真的,从此郦道元开始了《水经注》的撰写。

特别介绍二:读书经历

郦道元平常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是有关地理方面的文献,诸如前代的《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以及三国时代佚名作者所著的《水经》等等。在阅读过程中,每有感触,或作眉批,或作笔记,他对《水经》一书尤感兴趣,但他认为写得过于简略,仅记干流137条,不符合我国地大物博的实际情况,而且有不少地方,与前代各种著作的记载颇有出入,譬如同一条河流,对其发源地或河道的变迁很不一致;对同一地区山川形势的描述,也有大相径庭的;还有沿河城邑兴衰的记载,或不明其来龙去脉,或相互矛盾,无所适从。总之,经常碰到不满意的论述。由此,他萌发了一种心愿,意欲亲自对华夏河流及其地理特点作一番细致的考查研究,然后整理出符合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文字来。他认为这一工作如能圆满完成,对今后如何开发利用国土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肯定会受到后世人的赞扬。应尽量利用出门办事或旅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去搜集第一手材料,为写书作充分的准备。

特别介绍三:机遇不期而至 正当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孝文帝有意到外地巡视,郦道元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故得以随行。先从平城出发,太和十七年(494年)八月到达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九月到达洛阳,十月到达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太和十八年(495年)正月,又从邺城返回洛阳,二月,自蒲地(今山西蒲州渡口)渡过黄河,北返平城。太和十八年七月,又从平城出发,先到朔州(今山西朔县),八月,北行,直达阴山之麓,到达河套地区的五原城。

在这两次历时两年的岁月里,行程万里,郦道元不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而且还学习司马迁写《史记》前的准备工作,所到之处,拜访许多耆老宿绅,参观了许多历史遗迹,使他大开眼界,头脑里充实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鲜材料,为他日后撰写《水经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介绍四:撰写过程

在撰写整理《水经注》过程中,更多的时间则花在已有书籍的考证博引上,他阅读过的古籍达437部之多,此外,还大量采用了汉魏以来的各类碑刻、民间谚谣、老人的记忆口述等。这些资料,往往未曾在书籍中见到过,而这些记录,却是郦道元悉心收集的对象,他认为其价值不仅可以印证古籍上的记载,而且还可以将大量失传的资料重新发掘出来流传后世。所以,他所撰写的《水经注》内容特别丰富,资料特别翔实,牵涉到的地域也特别宽广:北起阴山、南达汉水和淮水、西至华山、东到山东半岛。在这些地区,有亲自调查考察累积起来的笔记,也有前人文献中整理出来的论证。至于绝大部分的南方资料,则全部采用前人的记载,经过校勘以后整理而成。特别介绍五:本书概貌

这本花去郦道元毕生心血的专著《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言,记述了大小河道计1252条。使原先仅记述137条河流,仅一万余字的《水经》扩大了20余倍。所以《水经注》的学术价值在于作者比较系统地采用了以水记山、因地记事的写作手法,探究了祖国大地上河道的源流及其变迁的情况,这里包括了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书中还历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经济生活、前朝古迹、奇闻逸事之类。所以,《水经注》确实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甚至有不少篇幅超出了地理学的范围,而涉及到其他学科。《水经注》与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代李善的《文选注》合称中国典籍的三大名注。

特别介绍六:突破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特别介绍七:独特记载

大同火山群,是第四纪后期喷发的,它属于分布广泛的内蒙古高原火山区的边缘部分,至今尚能清晰地见到15座火山锥地貌,孤立突兀于平原之上,全由玄武岩构成。但在1400年前,残余的活火山景象还能看到,诚如当时郦道元记载的那样:“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如微雷发响,以草爨(烧)之,则烟腾火发。”

在记述温泉时则云:“火井东五六尺,又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烧)之,则不燃,皆沾濡露结(水珠)。”如今到大同已看不到郦道元所记述的残余活火山和温泉的景点,所以他的记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记述大同煤田时云:“山有石炭(煤),火(烧)之,热同樵炭也。”这可能是首次提到大同煤田的文献。

特别介绍八:牺牲

当时正值胡太后专权,皇帝的兄弟与亲族们滥用职权,为非作歹,国家与老百姓都遭到莫大的祸害。而郦道元的刚正不阿的性格驱使他不畏强暴,敢于挺身而出与皇帝据理对抗。皇族们对郦道元“敢于犯上”的行为深恶痛绝,把他视为眼中钉。当时,适逢雍州(今西安市)刺史肖宝夤(yin2)叛变,皇帝就借机指派郦道元前去镇压。当他来到阴盘驿(今陕西潼关县东)时,叛兵将郦道元围困起来,断粮断水;而朝廷又故意不派兵前往救援,在此困境中,郦道元被叛军俘虏,壮烈牺牲。

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困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评论资料

郦道元为官“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魏书》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 后世称《水经注》为“宇宙未有之奇书”。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原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称郦道元《水经注》是“世界地理学的先导”。

东南亚学者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毛泽东说:“《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三峡》片段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有人说这篇文章“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结构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吗?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

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

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

全文虽只有几百字的篇幅,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龙 门》(节选)(龙门)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惊魂悸魄,其水尚奔流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浮流竹,非驷马之迫也。译文:在山峰夹峙下的黄河水,相互冲击,撞击出的白色水气像飘浮的白云,就像雾水露水一样沾湿了来来往往遥望黄河的行旅者;而窥视河水之深,则令人惊心动魄。黄河的浪涛就像山崩一样,峰立而起,冲向万丈高空,在空中,浑浊势壮的洪流像鼓着气,发着怒,喧哗得山峰也腾跃起来,深深的河水起伏更迭,一浪击打着一浪,直向龙门的下口汹涌而去。才知道人们说的慎子(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驰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下龙门时,把竹子飘浮在龙门段的河面上,即使骏马都难以追得上。

高考作文中的郦道元:

遭遇挫折时请别放大痛苦(片段)

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商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厂,无论是在疆场还是在赛场,都可能面临挫折,遭受痛苦。面对挫折与失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纵观古今中外,从司马迁到李白,从郦道元到徐霞客,从诺贝尔到居里夫人,从贝多芬到梵高„„谁没有遭遇过挫折?谁没有经受过痛苦?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能把挫折作为成功之母,将痛苦化为人生的财富,因而使他们事业成功,名垂青史。郦道元提供给我们的作文素材:

1、不迷信古人的已有学说,大胆创新,勇于修正;

2、不辞辛苦,敢于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

3、记挂兴趣,抓住机遇,实现目标;

4、精心准备,广泛阅读,为未来所用;

5、独辟蹊径,访前人之未访,录前人之未录;

6、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热情。

第二篇:郦道元 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4 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第三篇:三峡 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7)襄(xiāng),上。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19)良:实在,的确。(20)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24)沾:打湿。

(25)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26)裳(cháng):衣裳。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 岸 / 连 山,略 无 /阙(quē)处。重(chóng)岩 / 叠 嶂(zhàng),隐 天 / 蔽 日。自 / 非 亭 午 夜 分,不 见 曦(xī)月。

至 于夏 / 水 襄(xiāng)陵,沿/ 溯(sù)阻 绝。或 / 王 命 急 宣,有 时 / 朝(zhāo)发 白 帝,暮 到 / 江 陵,其间(jiān)/ 千 二 百 里,虽 / 乘 奔(bēn)御 风,不 以 / 疾 也。

春 冬 之 时,则 / 素 湍(tuān)/ 绿 潭,回 清 / 倒 影。绝巘(yǎn)/ 多 生 怪柏(bǎi),悬 泉 / 瀑 布,飞 漱(shù)/ 其 间。清 / 荣 / 峻 / 茂,良 多 趣 味。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林 寒 / 涧 肃,常 有 / 高 猿 长 啸,属(zhǔ)引 /凄 异,空 谷 / 传 响,哀 转 / 久 绝。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cháng)。”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连词】承上启下(到了)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4.泪沾裳(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5.不以疾也(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6.良多趣味(良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7.属引凄异(属 古义:连续

今义:属于)

8.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 古义:几声,不是确数

今义:三声)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写作„山‟字旁在一个奉„献‟的„献‟)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群响毕绝:停止

以为妙绝:极点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④属: 属引凄异(属(zhǔ):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的确)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善良)

⑥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病)

★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⑥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三峡》赏析

本文是《水经注》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三峡》词类小结

略无:完全没有。略,这里是完全、全部的意思。

阙: 通“缺”,空缺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 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

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也不如,可作“认为”

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飞漱:飞流冲荡。漱,冲荡。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雨初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转,同“啭”,婉转。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注意区分 绿:绿色。蓝:深青色。苍:青色(深蓝或暗绿色)。碧:青绿色。青:蓝色。

三峡 郦道元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

夏天:从江水奔腾的速度描写水流湍急

春 冬:从两岸的景色与江水交相辉映,交织出一幅美景

《三峡》总小结

一、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译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释:从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一层 三峡的山(长、多、陡、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释: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了两岸的小山包,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快风飞翔,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二层 三峡的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释: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上面飞泻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乐趣无穷。

三层 三峡的春冬美景(清幽)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间一片清寂,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大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层 三峡的秋景(悲寂、凄凉)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释: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寂,经常有处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叫声接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渔歌里面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主题思想

1.主旨:

《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2.详细解释: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体现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四、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2.语言生动简练

第四篇: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五篇:三峡 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北魏)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岸连山,略 无 阙 处。

重 岩 叠 嶂,隐 天 蔽 日,自 非 亭午 夜分,不 见 曦 月。

至于 夏水 襄 陵,沿 溯 阻 绝。

或 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 奔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 之 时,则 素 湍 绿潭,回 清 倒 影。

绝 巘 多 生 怪 柏,悬 泉 瀑 布,飞 漱 其 间,清 荣 峻 茂,良 多 趣 味。

每至 晴初霜 旦,林寒涧 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空谷传 响,哀转久 绝。

故 渔 者 歌 曰:“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猿 鸣 三声 泪 沾 裳。”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