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关爱残疾孩子 走近特殊教育

最新文章

第一篇:关爱残疾孩子 走近特殊教育

关爱残疾孩子 走近特殊教育

(2025-05-25 11:57:58)转载标签: 杂谈 ▼

分类:工作笔记

特殊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更为用心,每天都会为孩子写下成长记录。

“可爱的孩子们不在乎汗水湿透小衣衫,以天真无邪的笑脸向命运挑战。枫叶红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期盼的果实。小迪打开了心灵封闭的窗户,和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小斐变得越来越灵活,自己吃饭穿衣玩玩具;小雨终于坐了下来,认真地画画、写字„„”这是一个智障孩子家长写的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孩子亦然,在第21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也走进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和家长以及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中间,从各方面了解了这个平常不为人知的群体里的感人故事。

无忧的孩子 沉重的家

一样的年龄,一样都是父母的宝贝,走进西安市蓝海豚特殊教育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和普通幼儿园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天真可爱,在教室和楼道里玩耍,唯一不同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长陪在身边,孩子的一日生活和康复训练都是在家长的全程陪同下进行的,据老师们介绍,从外表看,他们这里的孩子看着都很正常,也很漂亮,但他们都是孤独症、智障儿童,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康复教育计划,正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就能够学会的行为,对于这些孩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建立,这里的孩子许多都有语言障碍,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情绪就常常不容易控制,孩子们因为个体的差异,很难像普通幼儿园那样进行集体教学,记者看到在个训课时,孩子们单独和老师一对一的在小隔室里上课,老师通过指令训练着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这里的老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训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长征”,孩子的变化是非常细微的。这种孩子其实他们自己内心是很快乐的,只是家长的压力很大,最痛苦的是家长。在这里,记者注意到一个叫轩轩的男孩,他五岁了,长的算是一个小帅哥,大大的眼睛很机灵,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这本来算是一对幸福的母子,但和这位妈妈交流时,她流出了心酸的泪水,这个可爱的孩子不仅患有孤独症,而且还有癫痫病,每天除了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之外,还要吃许多治疗癫痫病的药,药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时的许多内容是相克的,孩子常常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现在妈妈最担心的是孩子以后去哪里上小学,普通小学肯定是进不去,西安市的启智学校虽然属于义务教育,但因为名额太少,而且收的都是恢复比较好的孩子,所以大多数该享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孩子还是无缘享受自己的权利。而且这些孩子也无法享受任何的社会保险,所有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只能家长来独自承受。

特教=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保姆

特殊教师的得名,源于他们服务对象的特别:他们的学生,清一色都是那些因为先天或后天的种种不良因素导致的精神智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发育性障碍儿童。老师们说:“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受损或低下,很多时候需要特教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在记者问到老师们的职业理想时,这些年轻的女老师们沉默了,她们说:“很少想过,每天只想着如何让孩子进步和改变。看到孩子们有了改变,我们和家长一样欣慰。”

所以,跨入这个行业的基本门槛就是无穷大的爱心和对职业的认知度。

在日常的康复教学工作中,特教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改善孩子存在的障碍,提高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需要采用相关专业的评估系统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测评,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障碍程度、生长发育史、家庭背景等资料,制定较为合理的个别化教育训练目标、计划,设计训练活动的内容和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孩子在课程中的反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很多时候,老师要根据某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设计一整套课程、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备等等。这种差异化对待,实际上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补偿缺陷、减轻障碍、提高能力和发展优势的教育。这就要求特教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超强的责任感和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老师们说:“与普通教师不同,作为一名特教,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智力和语言能力越容易开发,如果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对特殊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来说,后续的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特教老师往往要在同一时段兼具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以及保姆等多重身份。特殊的学生构成和年龄层构成,决定了特殊教师的繁重工作量。面对孩子的发展和目前尚不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以民办特殊教师更为严重。据记者了解,西安市特教老师的待遇普遍都很低,而且大多没有编制,不享受普通教师的任何福利。每天和家长在一起,面对家长沉重的期待,老师的精神压力会更大。老师们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阳光事业,但前途却很渺茫,甚至找不到出路。

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

在采访到孩子家长时,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有着不同的状态,有的谈起孩子会潸然泪下,有的则会低下头长长的叹息,有的面对现实已经比较坦然和乐观,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们却流露出一种共性,那就是流淌在心底的对孩子永不放弃的爱和执着。“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比普通家长更加用心,每天都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记录,总结,和老师沟通,给孩子写成长日记,老师们笑着说,如果中国所有的家长都能像特殊孩子家长那样对孩子用心,教作会容易做的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坚强的父母的心灵语录:

“自从孩子被确诊为智障后,我便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带孩子来到康复机构,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为了在最佳治疗期内让孩子得到康复,我一直在争分夺秒,努力地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学习和进步,孩子每天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大大的惊喜。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小费妈

“以前我不愿带孩子出去,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神,怕孩子被人歧视,仔细想想,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我尝试着“只要自己改变,孩子就能改变”。现在的我越来越能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甚至有时觉得孩子现在这样就挺好,不奢求让他成为“正常”孩子,因为他比正常孩子快乐、自在,每当看到他天真的笑脸,就觉得自己好幸福,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 小武爸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拥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错,孩子更没有错,错的是世俗的眼光,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存在着,他们同样也是天使,如果每个人能给这些孩子一些宽容和爱,能以平常心来接纳他们,孩子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好。” ——小强妈

“有了一个特殊的孩子,我的神经曾几欲崩溃,但从痛苦的深渊里挣脱出来之后,我开始全身心的,由衷的去爱护,去接纳这个老天给我的特殊礼物。在这期间,当老师们告诉我,我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极不均衡时,我认真的记录,没有惊讶,没有失望,没有悲观。是的,我的孩子不缺胳膊不少腿,没有多长眼睛多长嘴,他是那么完美,那么善良而又充满灵性,他只是以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生存着,作为他的母亲,我爱他,如他所是!” ——小花妈

“有许多人曾问我,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说没有,永远不会。而且我认识的所有特殊孩子的父母也和我一样,他们一直在努力,虽然有时几乎看不到希望,但只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看到孩子开心快乐,我们就很知足。珍惜眼前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竭尽全力的照顾孩子,但我们最担心的是当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 ——浩浩爸

“虽然孤独症孩子看上去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孩子们,几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意思不是说孩子们都不正常,相反是说孤独症并非那么不正常。不正常的是一些看待孩子的眼睛,是一些唠叨孩子的嘴。特别是那种执着和一个动作的持久的反复,在幼年孩子身上是非常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在一段时间里会反复一种行为,比如,撕纸巾。普通孩子小时也会有,还有旋转,越小的孩子更喜欢不停地旋转,这司空见惯。孤独症孩子的执着与反复,比普通孩子的相似行为来得强度更大。我总觉得,孤独症者其实都是某方面的天才。天才就是和常人很不一样,所以难以被常人理解。于是天才就被埋没了。那些有些与孤独症者表现相似行为的孩子,都是某方面很有天赋的,他们的那些成人难以理解的表现,一定和其天赋有关系,但是成人看不明白,只想着规范孩子,于是无数的天赋也被埋没了。天才与天赋,如果想不埋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解与包容。如果你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最好就不要去干涉他,不要去限制他,就让他充分享受其中,因为那个过程,对于他的天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最蠢的人,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喜欢去规范别人纠正别人引导别人一个“正确方向”的人。哪个孩子生在这样人家,真的是金子埋进了沙。除非这孩子拥有天生的顽强内驱力,否则就只有被埋没的命运。” ——洋洋妈

特教机构生存艰难,许多孩子只能“圈养”在家中

因为孩子,许多妈妈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职业,将治疗和教育这类孩子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在西安市里有许多这样由智障孩子妈妈创建的康复机构,她们以微薄的力量在为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给家庭带来希望。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智障孩子在适龄阶段大多被排斥在义务教育的人群之外,同时也属于捐资助学活动支助的边缘群体,他们大多在一些民间自建的机构里艰难的生活和成长着,有的甚至封闭在家里,他们的父母常常游离于工作和孩子之间,既要承受事业上的压力,又要承受漫长的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所以家长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但因为对孩子的爱,每个家庭都在努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融入社会,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在采访中,许多特教机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介绍:能在民办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只是极少数,“每年2万-3万元的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成本远高于普通儿童,康复中心在必须通过社会支助才能勉强收支平衡,“有时还要倒贴”。国家、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持还不多,“如果康复教育的学费按实际成本收取的话,相信很多家庭是背不起这个经济压力的。另一方面,现在提供给孤独症儿童的多是学前培训,孩子一到入学年龄,不适合再留在康复中心,普通学校又不收,很多孩子又被重新关回家里,直到父母放弃治疗”。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中许多来自陕西及其它省的偏远地区,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只能在机构附近租房子住,每个月2025元的费用,加上房租、生活费,他们被压得喘不过起来,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失去了最佳治疗期。很多家长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孤独才引起的症状,所以只要让孩子不孤独,病自然就好。其实儿童孤独症是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比痴呆和弱智更能损害孩子的智力,没有什么特效方法和药物,无论国内和国外,孤独症患者都是一个终身教育训练过程。所以,孤独症患者带给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要比其他各种残疾更大、更长久。与盲、聋、肢体障碍等其他残疾相比,孤独症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3岁左右被确诊,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3—6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通过努力,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孩子有望在学龄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如果超过6岁还没有改善就希望不大了。

融合社会——最深切的渴望

在采访中,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特殊孩子能更多的接受社会的融合,而不是局限在特教机构里,孩子更需要的是和正常孩子的交流,从正常孩子身上得到好的影响和感召,能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里设立特教班一直是特教老师和家长的愿望,但要实现他们的愿望却是举步维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当下,政府对特殊的孩子关注也在从原来的疏离发展到靠近,各种媒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倡导,但大家给予这些孩子的最多的都是同情,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却是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接纳,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普及相关的知识,营造一个宽容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给特殊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西安市的特殊教育机构,大多都是民办非盈利性机构,他们因为缺乏资金,给孩子们很难提供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几乎都只能在小小的教室里来完成,所以孩子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去正常的幼儿园里去看看,看看小朋友们的学习环境,感受一下正常孩子的生活,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操场上玩耍做游戏,作为家长也很想和正常的同龄孩子的家长在一起,了解正常孩子的成长状态,找出差距,以此进行参考,帮助孩子进行康复指导,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特教机构的老师们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通过本报联系到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让特殊孩子们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共度六一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出去,和正常的同龄孩子融合在一起,共同体会童年的快乐。如有想和特殊小朋友们互动的爱心幼儿园请与直接与本报

第二篇:班主任关爱残疾孩子工作计划

关爱残疾孩子工作计划

残疾孩子同样也是祖国的花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虽然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创伤,但学校这个大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应该有一些特殊的待遇,以弥补他们先天的不足和心灵的抚慰。本班学生XXX属肢体残疾孩子,虽然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但他们需要的是特殊教育。为此,对于随读的一位残疾学生,为他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个别工作计划。

一、健全关爱档案,便于信息捕捉。

对残疾孩子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二、付出真情关爱,努力做到“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残疾孩子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同学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比如在数学学习辅导上,可以借助直观,使智力残疾孩子掌握计算的有关概念、法则和定律。计算能力既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将来智力残疾孩子适应社会的必不可少的能力。但是智力残疾孩子由于抽象概括能力差和言语发展迟缓,导致他们对算理算法理解困难,计算技能难以形成,运用也不灵活,因此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要从加强概念、法则教学入手,强化计算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残疾孩子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同学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残疾孩子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六年级寄宿同学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残疾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三、加强家校联系,力争取得多方合力。

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做好家访,及时了解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做好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同时甄选优秀学生与残疾孩子结对子手拉手,形成良好的帮扶氛围。

关爱残疾孩子,不单是家庭与学校的事,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提高认识,做出积极努力,使残疾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第三篇:特殊教育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有奔头

特殊教育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有奔头

——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罗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刘靖

内容摘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既要重视残疾儿童的心理矫正和人格的塑造,又要注重知行统一,双轨并行,还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为残疾儿童能学得进、学得好营造氛围,为每一个残疾儿童通过特殊教育“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本文作者通过自己近20年的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探索性意见,正确与否,仅就教于大家。”

关心残疾人,关心残疾人教育,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都要“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5-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八大任务之一,并首次以独立章节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特别是自2025年以来,国家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在全国改建和扩建了千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怀和支持,也给我们特教人办好特教,提高特教教学质量送来一阵阵和煦温暖的春风。房子建好了,经费充足了,教学条件改善了,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从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每一个残疾孩子不仅要进得来,留得住,更要学得好,学有成,有奔头。

一、对残疾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书识字上面,更要把着眼点放在其人格的矫正和自尊心的培养上。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2025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学生37.88万人。按照《纲要》指出的“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它承载着培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任;发挥着促进残疾儿童自立、自强的作用;培育着实现残疾儿童成长、成才的希望。因此,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乃至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不可或缺。笔者从事特殊教育近20年,从自身的体验而言,我觉得首要一点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书识字上面,要把着力点放在其人格的矫正和自尊心的培养上。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学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解道理,解疑释惑,应试升学。对普通学校而言,这种要求丝毫不为过,但对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而言,未免有些片面。因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都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不是口不能言,耳不能听的聋哑孩子,就是脑瘫、脑残(指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完全树立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文明风气的情况下,他们是弱势群体,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饱受歧视,心理上早就罩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天生的生理缺陷,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孤僻、乖戾、不合群的性格。所以,他们对世人,无论对谁都存有一丝戒心,内心充满的是不安和无奈。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拿对正常儿童教育那种套路去施教,肯定会收效甚微。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开残疾儿童的“心锁”,使其既能愉快 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又能心情愉悦地融入社会,至少在学校里能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这是一道值得我们每一位特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几年前我教过一名女生,她是一个先天性聋哑残疾孩子,其父母怕影响生第二胎,对她比较嫌弃,曾有欲置她于死地的想法。多亏了爷爷奶奶,怜惜她好坏也是一条命,就把她抚养成人。这孩子脑瓜还算聪明,模样也长得水灵。也许是她自来到人间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的缘故,小小年纪,仿佛洞察到人世间的冷暖炎凉,整日总是用孤疑的目光去看人,对谁都不信任,唯爷奶是她信得过的人。

由于她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一切都依赖两位老人惯了,生活自主性差。一开始入校,吃饭要靠别人盛,衣服要靠别人洗,甚至连洗澡、洗脚也要依赖别人。对这样的孩子我没有半点的不耐心和嫌弃,而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无私的母爱奉献给了包括她和所有我教过的残疾孩子。对她,我虽然给予的是关爱和耐心,但绝不是娇惯和放纵。我从点滴入手,例如,日常生活小事,从早起的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到一日三餐的排队打饭,饭后洗碗,再到涮洗衣物,进而到夜休洗脸洗脚等行为,一切让其自己动手,习惯让其自觉养成。久而久之,她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不仅如此,我还刻意为她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课外活动有人陪她玩,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大家都让她参加。学习上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同学帮,老师帮,使她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脸上洋溢着的是笑意,内心充满的是欢乐和愉悦。行为的怪异和性情的偏执,被对生活的热 爱,学习的专心所代替。我的爱心和付出,使其扭曲的心灵得到矫正,她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也获得了自尊。在校九年的时间,她不仅完成了文化课的修习,还掌握了服装设计、刺绣、理发等多门实用技术。如今,她已凭自己掌握的实用技术开了一家门店,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业达人。

由此可见,帮助残疾孩子矫正人格和获取做人的尊严比简单的读书识字要重要的多。

二、对残疾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双轨并行,知行同步。这也是我们办好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残疾孩子在校学习文化,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想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教研水平,还要精通特殊教育教学语言技能。为了具备给聋哑残疾儿童上课的技能,我个人曾先后到郑州特教师范学校,南京特教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修学习,掌握手语技能和与残疾儿童沟通会话的技巧,系统地学习了特殊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能熟练的掌握与学生沟通会话的技巧,基本上可以做到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上判断出他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我撰写的《残疾儿童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揣摩残疾儿童的心理也是一门技巧》、《德育是残疾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等论文和心得体会,在国内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我的课堂教学也先后被评为市县级优质课。我所教的语文学科,思想品德课自2025年以来,在每期的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优异成绩。近20年里,我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级“教书育人标兵”和模范班主任多次。

我之所以罗列以上个人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半点炫耀和卖弄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我在教学上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在教学上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重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即重视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残疾人改变命运,一靠康复,二靠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所承担的使命是教育,这个教育一是文化教育,一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也就是教育残疾儿童学会生存本领的教育。残疾人想要自立、自强,回归主流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万万不行的。为此,我们学校想方设法,克服资金短缺、缺少场地和师资的困难,采取“课内培养、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校九年的学习时间里,至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走上社会凭一技之长能自谋生路。既能减轻家长的负担,也为个人立足于社会提供一个机会。近年来,我校先后开设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机械维修、服装设计与裁剪等专业,与相关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从我校毕业的学生,没有一个在家袖手吃闲饭的,部分人还拥有自己的场店,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

知识改变命运。对残疾孩子而言,它的内涵已经外延到包括书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双轨并行,知行同步,这是特殊教育既成功,又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也是一条阳光之路。

三、对残疾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条条框框上,应把快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寓教于乐。残疾儿童与普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做教师的如果仅把精力放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课堂讲课,课后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评判正误,等等。这样做看似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而其效果却不甚了了。试想,与一般孩子相比,残疾孩子本来就有许多异于常人的地方,况且在他们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每教一个字,一句话,要经过手语的比划,口型的变化,意思的转译,再到板书时的一笔一划的书写,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往往一句话,一个手势还没做完,这些孩子已经疲劳,精力也分散殆尽了。这时,哪怕教室内外出现一点点异样情况,就会搅乱整个课堂。原来你精心设计的整个计划就因为这一“乱”而泡汤。即使是心境再好的老师,你也不由得会感到沮丧,尤其是年纪轻,经验尚不成熟的老师。

我在教学中往往不拘泥于一篇课文,一节课时的限制。新书到手之后,我先通览一遍,梳理出哪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哪是培养兴趣爱好、励志奋斗的内容,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排列,心中有一个粗略的计划,怎样把这些内容通过潜移默化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我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爱好。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功夫在课外而非课内,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搜集。例如在学习“勤俭是德,节约是美”这样的内容时,我巧妙地利用了一条时事新闻。那是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2025年7月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抵达中国江苏省的南京市,开始对中国为期四 天的访问。在南京,默克尔被安排入住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层的总统套房。但她认为这个安排过于奢华,坚持要住70多平方米的普通商务客房。第二天早上,酒店为默克尔准备了两套早餐方案,房内用餐或是在只为贵宾服务的四十六楼索菲特会所用餐。但是默克尔坚持和一般客人一样去七楼自助餐厅。切面包时,她一不小心把面包掉在了地上,于是,她赶紧把面包捡起来放回盘子里。贵为一国总理的默克尔能如此俭朴、低调,确实难能可贵。这则报道实在太具有教育意义了。我把它读给我的学生,他们听了很受感动。我趁机告诉他们,像一国总理这么大的官尚且能做到处处节俭,我们能做到吗?大家的兴趣来了,纷纷举起手要表示态度,这个说我也要做个勤俭节约的模范,那个说我也要像你说的那个人那样不浪费,连平时最不爱学习,上课常常打瞌睡的许海涛也把手举得老高老高,……。俭朴是美、浪费可耻的理念,通过此举牢牢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间。由此及彼,再学习课文时,遇到相似的内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文化知识的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更承载着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正”重任。《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对于残疾儿童,尤其是像我校这样一群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孩子,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培养,绝非空洞的说教所能做到。必须用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耳濡目染有形的事或物,把正确的方法,良好的行为慢慢地“渗透”到他们的行动中去。教学之道,贵在创新,惟有创新,才有魅力和吸引力;惟有创新,才是生产智慧和兴趣的不竭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在教室里开辟了“才艺展示墙”、“德育风向标”等平台,让学生展示才艺,放飞梦想。于亮同学的绘画作品《不屈的水罐》,郑小梦同学的绘画《我要飞》,周翔的剪纸《司晨》等一张张学生们自己的绘画、剪纸等手工作品被张挂(贴)在“才艺展示墙”上;“昨天,余蒙同学捡到一个钥匙链交给老师,后又还给失主刘小桃;今天上午,陈娟帮助生病的周青萍同学扫地…….。”一些好人好事被标书在“德育风向标”里。不仅如此,我还将每日、每周、每期各方面表现好的“班级之星”(有“纪律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等)的照片张挂在“德育风向标”的“英雄榜”上。教室内外,孩子们目之所及的是自己亲手制作或绘制的书法、绘画作品,或者是自己被表扬的文字,或者是自己的“光辉形象”被张挂在“光荣榜”上,内心那种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里,他们的学习热情会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来。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也慢慢地养成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情操的培育,自然而然地会双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假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仅限于为教学而教学,拘泥于条条框框,那么,我们就不会取得教学效果与德育成果的双丰收,也可能与预期目的悖向而行,其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从事特教工作20年里,我对这句话是体会良多。特殊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慈善事业,仅仅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定位特教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少爱心,耐心,同情心,纵使你的业再精,技再高,你也不可 能胜任特校的教师工作。因此,评价特校老师的成功,仅仅以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多少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提高特校的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超一流的爱心、责任心;既要让每一个残疾孩子在校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要让他们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大有奔头。

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助推每个残疾孩子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重要平台。让每个人都心怀成功的希望,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在追梦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5-2025年)》

3、《新华日报》2025.7.16

4、《中国教育报》2025.10。

第四篇:走近孩子

走近孩子

在与孩子们生活的每一天,我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课堂是老师,活动中更多的是以朋友与伙伴的身份出现。当孩子们快乐时,我会像朋友一样的与他们一同分享,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去帮助他们,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当他们受到委屈时,我会像妈妈一样去安慰他们……在孩子生活的世界里,有着无穷的乐趣,为了能与孩子们走得更近,我常常

会去聆听孩子们最近喜欢的话题,然后自己再去深入话题获取这一方面的内容与小朋友开始讨论。比如:前一段时间小朋友都非常的喜欢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和《天线宝宝》,为了获取这一方面的内容,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准时在8:00打开电视了解这两部动画片的内容和情节,第二天与孩子一起讨论。除了这些我还常常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趣事讲给他们听,往往孩子们比听故事还感兴趣。正是由于这些,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我讲话,也很乐意的将自己的趣事与我一同分享,让我与孩子们走得更近。

在幼儿园里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无意中孩子们会随口会对着你喊“妈妈”,面对这种不经意的称呼会带给我一种非常惊奇又伟大的感觉。正是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里,将你着成自己亲爱的妈妈,做为老师就更应该将自己的更多的眼神和心思放在孩子们的身上。在面对特殊的个别儿童时,我们的这种付出就会更多一些。任何孩子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合适的办法引导出来,有没有适当的机会让他表达出来,是否能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只要能做到这些,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很多让我们惊喜不已的东西。

另外,作为教师,给孩子一个小小的空间,为孩子保守一个小小的秘密,也会让你走近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完全可以信任。还记得在一个下午起床时,孩子们都在忙着穿衣服。南南在床上半靠着,悄声问我:“王老师,您过来一下,我找您有点事。”

我看他那紧张的样子,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分。我走过去,亲切地问他:“南南,怎么了?”她搂过我的脖子,趴在我的耳边,悄悄地说:“今天我忘了小便,尿床了。”我掀开她的被子看了看,说:“没关系,我给你找一条裤子换上,把湿的脱下来。”我刚要去拿裤子,她又猛地搂住我的脖子,说:“这件事别让小朋友看见,还有,别告诉我爸爸妈妈,我自己会跟他们说的。”看她那认真的样子,我也很认真地答应他,并给他找来两条裤子,安慰地说:“没关系,王老师帮着洗,在爸妈来接之前,赶快让它干。这样,别人就不会发现了。”南南高兴地点点头,一下午,她都非常地轻松和愉快。

第五篇: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襄垣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汇报材料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十分重视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1994年起,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从加强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入手,以“课研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辅导、心理讲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为宗旨,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用关爱点亮孩子的心灵,促进了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几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做法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德育特色之一。校长亲自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从校长到教导处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到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全面、有效地展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风细雨拂面,阳光普照心灵。

1、完善心育设施,打造“心语小屋”

我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屋,针对每个聋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建立聋生心理档案,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辅导中教会聋生如何调节心理,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全发展。

2、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如引导学生写心灵日记,设立心语本;班级设立“心语箱”、“悄悄话”书袋,学生有什么困惑或难题,都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走出心灵的低谷,摆脱苦恼与自卑,找回自信与自尊。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施之以爱,持之以恒,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信心去激励他们,让他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如帮助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增强他们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基于日常心育,凸显以美育心。

1、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聋生心理素质培养,使聋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2、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橱窗、宣传栏、宣传牌中充分体现出德育的育人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家校合力,协同促发展。

针对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家校联谊会、家长专题讲座、亲子共成长、家访记录卡、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聋教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五、以爱育人,培育健康心理。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为了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照顾每一个残疾孩子,让他们逐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一片深情和挚爱,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六、开展活动,活跃身心。

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参观、报告讲座、“辨清真善美”、“我为社区做贡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达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

总之,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聋生逐渐克服了自卑、猜疑、偷窃等心理,聋生的交往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得到了老师、家长与社会的一致肯定与赞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大部分老师说聋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了增强,都说聋生变得活泼、开朗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养成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前的“坏”学生现在变乖了,懂事了。从我们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再自卑、多疑了,在家能主动和父母谈心,和周围的小朋友交往了,家长们从孩子的脸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笑容与自信。

二、探索出了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结合聋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明朗主题——活动感悟——自助完善——拓展深化——课外延伸。

三、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增强,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十几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

虽然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随着我校招生类别的扩大,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将他们从心灵的荒漠里引领出来。让我们从关注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始,用心沟通,和他们一起扬起自信之帆,快乐起航!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