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解读

最新文章

第一篇: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解读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体制改革

【内容摘要】农村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供给问题是农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的问题都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上。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两方面分析,从供给的失衡和需求的紧迫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初探各方面的原因并做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大胆改革建议,力求可以促进中国新农村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矛盾、机制改革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而对于其公共产品能够进行有效和合理的供给又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且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原先的旧的供给体制是否会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直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与供给结构与农村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体水平不足。目前农村发展急需的生产性公共物品严重不足,基础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物品短缺,农村公共物品存在着质量差、层次低的问题。本文在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试着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革的合理思路。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迁,但总的来说,仍保持着农民自给自足的状态。目前,我国对农村地区是否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都是十分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以满足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为核心,要贯彻科学、节约、高效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现实:

(一)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

目前从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投入已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人总量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公共 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的省份,在农村的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年增长,但贵州农村仍然存在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贵州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更加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农村部分学校教育设施陈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生活用房设施不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脆弱无力,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等问题仍较突出。再看农村基础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也存在严重脱节,而从贵州省整体来看乡村道路硬化在贵州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村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贵州东北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平原地带水资源污染触目惊心,农村水网全部为劣质水。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差距明显

1、重视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轻视纯公共产品供给。根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而对涉及到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推迟搪塞,若上级政府不予支持也就漠不关心。基层政府按部就班地侧重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无可厚非,但一味地重“准”轻“纯”,为了“政绩”拒绝执行“政策”则违背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一些准公共产品县乡级政府积极性比较大,而对农民生产生活所

必需的纯公共产品的提供却重视不够。原因在于准公共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外融资,通过行政化手段向农民集资。而纯公共产品是没有根据和借口向社会和农民伸手的,所以农民必需的纯公共产品出现短缺,如基础教育、养老保障设施;治安环境;污水垃圾处理;农田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等却供给不足。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一些农民生产生活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那些不需要较大的投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又能见到收益的项目感兴趣,迷恋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 2 供给,对上级明文要求考核的农村电网改造、交通道路建设、防洪防涝设施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常会快速组织资金进行实施,而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农村基本设施维护等关系农村、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工程不感兴趣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提不起兴趣。农民信息不足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供给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常因缺乏市场供求信息而盲目生产,所以才会经常出现产量增长而收入反而下降的现象。政府提供全国性的市场供求信息在近年来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三是农村社会保障等的不完善如农村医疗保障普遍缺乏,使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年增多,加之政府对农村卫生防疫投入不足以及现行的医疗卫生防疫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大部分农村的教育供给不足,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如土壤肥力减弱、水资源污染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等,环境污染严重等。农村精神文化产品薄弱,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太少,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贵州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区差距明显(要搞清楚立足点,是立足湖州还是立足贵州,然后再进行修改)

转型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形成工业大县与农业大县、财政富裕县与财政贫困县共存局面。所以,为公共产品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的财政收入也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因其自身增长机制而不断地扩大,就造就成现在某些地方之间农村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及其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个性化。而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乡政府和村委会,往往无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实施强制性供给,从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供给不平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在这里简单的剖析一下:

(一)我国传统“二元化”发展模式和思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传统“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异大。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情况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均是如此。例如,从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来看,目前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居民的卫生费用占全国总费用的比例不足1/4。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但由于政府资源和能力有限,以及对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垄断,使得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同时,向城市倾斜的财政体系和体制使得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偏重,而用于农村的偏轻,甚至过少,并常常出现“挤农补城、保城”的现象。并且,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欠缺、不规范,从而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更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单一的供给体制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性供给机制,尤其是作为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乡镇政府。但乡镇政府的财政权和事权不对称,财权小而事权大。如农村的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乡镇政府以及村来承担,由于乡镇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够足额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收支状况更加失衡,尤其是削弱了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而且,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公益事业采取的“一事一议”制并未能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结果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以及公共服务的缺位。

(三)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监督也不断强化,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预算执行中,预算监督机构、部门、单位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很多工程“只见数字不见项目”,也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考评,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其低下,寻租行为也较普遍⑼。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表现为:首先部分公共资源用于维持公共产品生产机构的运转,用于人头费开支。第二,部分公共资源用于与农民无关的事项,而这些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被忽视。

三、供给体制改革出路——统一、规范、公平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如前所述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是由于制度和自然原因各方面综合造成的,反映出公共决策不合理而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必须解决决策权的配置问题,当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畅通,将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整体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激化了农村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当前政府正着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进行改革创新,构建统一、规范、公平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一)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需求决策机制是有差异的,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表现为个体决策,而决定供给多少公共产品以及如何供给却是集体决策。显然,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不能代替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的表述机制应是“自下而上”的,要真正反映农民的意愿。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则要有所区分,中央、省、地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决策机制应该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从汇总最基层农民的需求做起,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由农民的需求决定农村的供给决策。然后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但在村级公共产品的决策规则上,则必须强调集体决策的民主性,要有广大村民的参与,自下而上的完成⒀。

(二)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

实行乡、村两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将收支状况公之于众并对支农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监督。通过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改变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唯上不唯下”的弊端,促进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个专门的考评体系和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对于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项目的立项审查、项目的跟踪督办直至项目验收考核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达到考评体系的 5 人员要追究行政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的效果。

(三)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政府的多级供给体制。其中,县乡政府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产品。而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作为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依据这一原则,诸如环境保护、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支出应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负责管理,县乡政府承担具体事务;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的支出应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县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主要承担本

辖区范围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和本区域内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责任。这种政府间职责的划分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杜绝上级政府下放事权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增加县乡财政的负担。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失衡状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及匮乏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制约了农村消费需要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建设,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对于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25 年第7 期;

[2]刘丽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创新,《改革与战略》,2025年第2期;

[3]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5年第4期;

[4]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25年第7 期;

[5]汪前元,从公共产品藉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5年第6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农村公共产品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25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25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5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大病无钱医,小病就忍忍”,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江滨村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在村内建起了农村医疗诊所(附图3),且全村参保率高达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江滨村孩子上学主要在三个地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离村四五里的中洲村幼儿园上;一年级~三年级在河滨小学(此小学是江滨村与长杨村合办,附图4)读;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主要在安平慈济中学。虽说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幼儿园孩子上学贵是村民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另外,合并学校虽使得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回家比较困难,孩子们安全问题也是村民们所担心的。(四)、农田水利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25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江滨村在反映农民需求中把人大代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人大代表与农民同耕田共生活,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了解,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心里,有事找人大代表成为了习惯。人大代表作为村民需求的发言人,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交提案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通过对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现状及表达机制的调查,发现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如何去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

第三篇:农村公共产品该由谁来提供

《农村公共产品该由谁来提供》

案例中,东湾村伊河上那座“半拉子”大桥属于有形公共物品。因为它属于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涉及着东湾村所有人的利益,而且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这种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但不一定得要政府提供所有建桥所需资源,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规划、提供资金(或部分资金)且负责监管,由当地村民停工建桥所需的人力资源。

在此案例中,东湾村的大桥已建到了一半,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停工,导致报道中的画面出现。此时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为其筹集资金,将剩余工程完工。按照理论来看,本工程的全部资源应该由政府支付,但联系实际情况,村民并无这样的要求,那么政府就有责任负责将剩余工程建完。这样做才更能体现政府的职能,让人民信服,并保有积极支持的态度。既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建设,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贯彻党的领导方针。

第四篇: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镇农村公共产品现状调查

一、现状

**镇在最近五年里对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现在全镇共建有电排=座,其中国家投资=座,自筹资金建设=座,现装机容量为==台,====千瓦。外排渍水全靠以上=座外排机埠。原来大多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的建设。对我们**镇来讲,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但绝大部分是举债办事,自筹资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还。尽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镇还是不够。按集雨面积计算,全镇=====亩,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千瓦负担面积为==亩,负担较重。灌溉以电排直灌的只有==个村民小组,占==.=%直灌面积====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公路建设方面,受近几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差强人意。我镇范围内有省道S===线、乡级公路三五线及其它====公里的村级公路。S===线路基宽=米,有效路面=米,从==年镇政府自筹资金===余万元硬化了=.==/公里。还有=公里为砂石路面,====年=月上级准备硬化,由于资金短缺,只搞了基础路面,没有硬化,现以破烂不堪,基础损失严重。三五线全长=.=公里,有效路面=米,实际路基=米,是==年镇政府自借资金===多万元铺的山渣为渣石路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原来的有近===万的债务,所以养护不到位,现已大坑小沟,通行已相当困难。村级公路也是前些年有过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也是急待投入养护。

农电网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来的国投,情况好一点。====起由国家投资===多万对全镇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都进行的电网改造,现在只有刹尾工程了,大约还需资金==万元。

二、问题

从上面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分析,会发现有以下几个较为深刻的问题:

一是前些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我们说,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应当是上级政府,也就应是国家,而不应当是县、乡地方财政。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在上面几个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给的主体是我们政府,镇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总的供给水平仍然很低,如不进行改善则还不断降低。

三是原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超前发展给现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原来所有的供给大多是举债,现在**因超前建设而引起的债务近千万。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现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缺口

我们镇现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绝大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进行农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当大的问题。要想把电排、修防会的所有问题解决,包括债务、设施更新等,对于我们**镇来讲至少要====万元。二是公路建设步子要加快。省道S===线已动工,但现在因停工而带来的损失已相当大,仅这项投入资金要===万元。其它乡村公路可以分步来做,每年至少要投入===万。三是农电网改造工程。现在只有刹尾工程,约需资金==万元。

四、建议

鉴于目前的现状,认为在投入上可以从构建新的供给体制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实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断提高效率。有些公共产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 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我们认为对于我们镇的水利排灌设施就可以按此办法来实施。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于可以使绝大部分的群众受益的公共产品,争取立项,实行国投。

在管理上可以实行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

_年四月二十日

第五篇: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

财税体制改革

所谓财税改革应分两块:一是财政,既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财力关系,又要处理好财力分配中经济建设和民生投入的比例关系;二是税收,既要处理好国家税收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又要让各行各业都有利可图,从业人员收入持续增长。

2025年6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未通过),意味着这一引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有望尽快出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将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方面推进,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注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深入解读: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这样容易造成“顺周期”问题。也就是说,经济下行,为完成任务可能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经济过热时,又容易收不该收的,造成“热上加

热”,不利于依法治税,也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因此,审核预算重点应该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这是为了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15项规定。农业、教育、文化、社保等挂钩支出事项,2025年占到全国支出的48%。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促进上述领域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肢解了各级政府预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出现部分领域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两张皮”、“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也是造成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资金投入重复低效的重要原因。下一步,将对现有挂钩规定进行认真清理,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清理规范挂钩机制,并不是要减少相关事业发展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把这些领域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确保有关事业发展的正常投入。

同时,为实现跨预算平衡,还要抓紧研究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逐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的可持续性。)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

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深入解读:政府间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前者主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外部性、中央和地方共同支出责任以及实现中央特定目标等问题。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资金分散,影响政策目标实现和改革的实施效率。下大力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更好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归并重复交叉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于地方事务且数额相对固定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二、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

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深入解读:营改增试点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纳入试点;随后电信行业也纳入试点。金融行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仍适用营业税体系,有待纳入试点。按照国务院规划,到2025年将实现营改增的全覆盖,在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后,将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最终再对增值税进行立法。

地税局的主体税种是营业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6%;国税局的主体税种是增值税,占40%(其中入库时四分之一分给地方)。现在营改增触及了地方政府的财力格局,地税局不但失去了主体税种,由于企业的所得税也要随流转税(即营改增)征收,地税局将会失去一半左右的收入,地税局也就半失业了。因此,这次改革一定要让地税局重拾主体税种,因为地方自己收的税自己使用是最有效益的,通过转移支付环节就会损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寻租、腐败。所以这次改革可以考虑让地税局征收财产税和消费税。财产税主要是原由国税局征收的车船购置税和尚在酝酿中的房地产税,消费税主要是将那些原来在工商环节征收的奢侈品消费税改为由地税局在零售环节征收。遗产税也可以考虑由地税局征收,因为地税局作为地方税务机构,土生土长便于掌握遗产信息。

公平税负,关键在于税制结构的调整,总体上税收要有增有减。在增税方面,比如环境税要出台;资源税需要改革;房产税扩围也是

必然。有了增税,必然就有减税,比如在营改增之后,要降低税率;涉及房地产的10来种税收,要简化压缩;个税改革,起征点和征收方式调整。

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税收优惠尤其是区域性优惠政策过多,有30项,同时正在申请中的项目也不少,几乎囊括了所有省(区、市)。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侵蚀税基,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总体考虑,一是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到期彻底终止不再延续,未到期限的要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二是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应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三是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深入解读: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是财税改革中最难的。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目前释放的信号来看,似乎是要先改税制,税收改革完成后,再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现在的财税体制下我们过多地把不适合地方政府履行的支出责任交给了地方,比如全国性干道的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边防性事务、缉毒等本来应该由中央承担的支出责任交给了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就是类似的支出责任应上收中央。

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以后,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根据税种属性特点,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等原则,合理划分税种,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明显受益性、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或地方税分成比例多一些,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