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 马胞站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县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进程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榆林市南部的绥德县,山大沟深坡陡,土地零碎瘠薄,自然条件较差。全县有5乡11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84%,散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沟坡梁,基础设施难以有效改善,公共服务难以真正惠及,城乡差距较大。如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笔者通过深入全县有代表性的30多个村对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情况的调研,试图为贫困县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目前绥德县农村与城区的主要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24年绥德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万元,较2024年0.57万元增加1.38万元,年均增加0.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23元,较2024年1677元增加3946元,年均增加65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48 : 1。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别明显。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很多村子出现了“空壳村”现象,即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儿童、妇女和老人。据统计:全县共661个行政村,其中三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262个,二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51个,三分之二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11个,分别占39.6%、22.8%和16.8%。全县农户数为8.04万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有3.19万户,占39.7%。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农村的水、电、路、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如城区自来水用户率为100%,而农村为65%;有线电视城区入户率95%,而农村25%;通讯网路城区全覆盖,而农村覆盖率仅为10%。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严重不均。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教学设备等三个方面。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其中城区22所,农村123所。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大多数被选调到城区,城区学校教师超编,生源爆满,而农村个别地方出现教师缺员现象,且多数学校无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教师。同时,城区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教学仪器等设备配臵也明显优于农村学校。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全县近90%的农村小学已经陆续转变为教学点,只办学前班或者少数几个年级。一名教师几名学生,或者几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已成为如今乡村学校的景象。全县共有民办幼儿园8所,且集中在城区,农村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基本为零。
(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臵悬殊大。全县30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县级10个,乡镇卫生院20个(7个中心卫生院和13个乡卫生院)。医疗卫生系统有在职职工848人(其中县级528人,乡级320人)。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共设床位616张,乡镇卫生院设病床21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72张。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造成城区医院病人爆满,农村卫生院病人逐步减少的局面,极不方便农村群众就医。驻绥医疗卫生单位只有榆林市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职工720人,设病床600张,目前是绥德乃至榆林南部县区的主要支柱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五)城乡社会保障政策标准差距较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标准高,农村明显低于城区水平。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320元/月,而农村则为153.3元/月,人均差距166.7元/月。城镇职工在市级医疗机构就医,费用报付比例为85%,县级为90%,而农村则为50%和75%。
(六)城乡居民不同户籍所依附的法律政策不平等。受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民工无法与城里人同等享受,甚至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养老、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待遇。如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有关廉租房政策,农村修村级道路、拉自来水要筹资筹劳等;还有因户籍不同,侵权赔偿的标准也不同。如在交通事故中,残疾的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根据审查确定的赔偿权利人的身份情况分别按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有关标准进行计算。同等条件下城镇户口(以2024年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1人)为31.39万元,而农村户口为8.21万元,城镇居民为农村居民的3.8倍。
(七)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差别明显。调研中明显的感受是现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甚至个别村有邪教组织死灰复燃的迹象,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成年人由于受教育少,综合素质都不高,眼光短浅,孩子在上完九年义务教育便找人带着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不见得以后能有多大发展,而和省下那一大笔费用,再加上打工的几年收入比起来,已经足够为孩子安家娶妻。
(八)城乡发展人力资源配臵严重失衡。“打工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目前乡村建设发展所需人才流失严重,村级组织建设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农村党员流动性较大,而且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也大量流失,多数村子由于找不到年轻的合适的干部人选,长期由平均年龄在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担任。如义合镇,95%以上的村干部年龄都在55岁以上,“空壳村”更是达到了62岁以上。比较典型的有高石硷村,全村共有党员3名,最年轻的党员年龄也有60岁。年龄老化,思想僵硬,导致村级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留守老人的赡养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日渐困难。
二、贫困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绥德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统筹城乡发展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收入如何增、土地怎么办”等一些难题。笔者根据调查情况,结合个人思考,认为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统筹城乡发展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绥德县虽然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民进城定居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步子不大,成效不够明显,主要还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观念,以及就城抓城、就乡抓乡、就工抓工、就农抓农的城乡分治思想成为潜意识,形成了工农分割状态。甚至一些干部包括领导干部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是工业化以后的事。不少农民也认为,农村虽然落后一点,但有承包土地、房屋和林地做生活保障,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外挣钱,加之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持续贯彻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不管收成好坏,衣食无忧,导致一些农民不愿“闯”。这些守旧观念势必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鉴于此,一方面要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切实解放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城乡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工作的意义、政策、典型事例,引导广大群众认识、支持、参与城乡统筹,使城乡统筹真正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推动城乡统筹的强大合力。
2、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绘就统筹城乡发展蓝图。规划是提纲挈领,至关重要。只有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建设才能有条不紊进行。绥德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谋划人口布局、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臵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县域全局上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搞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集镇”的总体思路,合理规划全县人口布局,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突出不同乡镇地域特点和发展模式,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重点村为补充的空间格局。二是搞好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在认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搞好农民进城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三是精心搞好学校布点调整、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生态环境、贸易市场、个体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财政金融支持规划,使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促进城乡统筹早日实现。同时,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有长足发展。
3、发展产业,保障收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后劲。
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绥德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各项基础仍然很薄弱,没有支柱产业,城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工业和城镇还无力直接反哺和带动农村,农民进城面临着无事可干的情况。基于这一实际,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心还是产业发展问题。一要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突出基地建设、龙头带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四大重点,强力推进“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建设。要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强村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延伸产业链条。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二要不断壮大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内聚外引、工业入园、企业集群、园区配套”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挖潜改造,新增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规模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切实增加县域经济实力。三要努力繁荣第三产业。把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探索完善旅游开发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快景区景点、接待能力和旅游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观光型、体验型、游乐型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旅游服务,积极发展餐饮住宿、房地产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农民进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保证农民进城“有活干”。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
健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绥德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和集中体现。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必须加大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一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服务于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补齐城乡公共设施的“短板”。二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力推进“双高普九”、普及学前教育和十二年教育,改善农村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新农合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人人技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对进城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进城农民“有技能”,提高农民择业就业能力。
5、加强调研,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结合实际,在以下方面取得政策性突破: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进而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市民。二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接替土地、农户承包地、宅地基、房屋、林地逐村逐户进行史册登记、确权、颁证,落实农民的财产权。积极开展农村闲臵宅基地退出、臵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把整理节约的农村建设土地指标平移流转到需要土地而无土地指标可用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上,使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完善土地流转办法,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化使用。三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
(作者系绥德县委农工部部长)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徐守盛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缩小。这意味着“三农”问题将在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和新对策下呈现新趋势。去年6月我到湖南工作后,先后到常德、邵阳、怀化、娄底和湘西等14个市州就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认为,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强农惠农的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尤其对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和鱼米之乡来说,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紧迫性艰巨性
湖南是农业大省,目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仍未得到彻底改变。我们必须根据全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湖南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特色的新路,把增强城市工业的带动能力与提高“三农”发展水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城乡协调发展开拓更大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与农村的贡献和农民的奉献密不可分的。目前,我省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仍然是发展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我以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稻谷、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但是,目前农村的整体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还没有得到充分改善,城乡差距还很大。例如: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倍多。从2024年至2024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分别为7115元、8390元、9308元和10174元,呈差距逐步拉大趋势。再如城乡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刚开始试点;救助救济标准较低,且地区差异较大,长沙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低保线年标准相差720元。现在,全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以上,我省也已跨上3000美元的台阶,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同步发展纳入到整体发展中来谋划。
二是农村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湖南农村的投入仍然较少。2024年,全省涉农贷款1946.35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27.8%。面向农户的贷款少、手续复杂、贷款期限短的问题难以解决,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社会资金等生产要素还是加速向城市和二、三产业集中,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从投资潜力看,“十一五”结束后,我省
以城市为主的基础设施已得到初步改善,在建的高速公路达到48条、4064公里。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无疑要转向广大农村。这充分说明,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客观上成为经济发展提速的重要引擎。三是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从发展的角度看,湖南农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人口多。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达到3900多万人,占总人口近57%。以农为业的农民多,2024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935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93万。二是第一产业占比高。2024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5.2∶43.9∶40.9,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点。三是农村区域广。2024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只有43.2%,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区面积为5743平方公里。四是现代农业水平低。全省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都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只有0.88∶1。这表明,湖南的“三农”问题仍然突出,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任务还非常艰巨,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才能确保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办法。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湖南农村和城市发展都不足的实际出发,把城市和农村统筹起来抓,力争在促进城乡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着力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变过去把农村资源“统”到城市发展的做法,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财政支农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并对投入重点、扩大补贴、增加转移支付等方面给出了更大力度的政策。湖南这样的粮食、生猪生产大省,落实政策的关键就是要在省级层面加以有效整合,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要以农村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为基础,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要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完善和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二是着力促进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基础设施。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弥补城乡这种发展差距。我们重点在“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和常德、怀化、益阳、岳阳等地建立了1200多个新农村示范点,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各地推广。从推进情况看,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进城乡建设规划的统筹。要把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从大城市、中心城区、中
心城镇再到中心村都要有统筹合理的整体规划,重点抓好城关镇、卫星镇和中心村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土地整理中得到收益、得到实惠,确保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广泛吸纳群众的意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便于水、电、气、通讯网络等设施的集中配套。湖南山地和丘陵多,要因地制宜,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合理引导,适当集中,搞好配套改造。我省益阳市高新区管委会清溪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统一风格、保留户型、农户为主、政府奖扶”的办法进行试点,共投入奖扶资金400多万元,分两批改造了258栋民居,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第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分城市近郊、远郊、偏远地区的不同情况,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我省近几年在大力培育中心城市的同时,注意重点建设好县城和中心城镇,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怀化市洪江区利用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开展“新山寨、新景区、新农村”建设活动,加速了全区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流动,增强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效应。第三,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在统筹城乡建设中,要十分注意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特别要保护好耕地。同时,要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十分珍惜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建设一个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新农村。我省常德市在建设新农村中,因地制宜推行“高效田土、高效水面、高效庭院”的“三高”生产方式,分别在澧县开展“高效田土”,在安乡和汉寿县开展“高效水面”,在桃源和石门县开展“高效庭院”的试点工作,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着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2024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虽达到1200万左右,仍然还有56%的劳动力堆积在农村。这说明,我省农业农村目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还是农民转移就业问题。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必须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就业相结合,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从业机制,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步为他们解决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建立全省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返乡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
从湖南的省情来看,要把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好做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文章,大力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农产品多元化需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赏农业和园艺产业,实现单个产业劳动密集度与农业效益“双提高”。要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
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供给充足、质量安全。要统筹谋划,紧紧围绕我省粮食、生猪、油料、柑橘、茶叶、蔬菜、棉花、竹木、水产等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产业渠道。
四是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些工作,笼统地说,似乎农村占有的比重较大,但联系到农村人口总数,分量就显得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发展时,要把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纳入到城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之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倾斜力度。要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要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突破口,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文化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五是着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我们追求的GDP,是绿色GDP,是惠民的GDP,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GDP。现在,有的地方讲垃圾围城,表面上说的是城市环境在恶化,实际上反映的事实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首先污染的还是农村;与此同时,农村自身的面源污染也有加剧的态势。我们要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抓好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要积极筹措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步保护和建设。我省邵东县范家山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大力实施沼气、能源建设与“三改”清洁工程,推广“猪-沼气-果”发展模式,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环境同步整治、生态得到恢复的同时,我省注重发挥旅游产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带动农民致富效应强的优势,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自然景观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和田园观光旅游,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产品附加值。例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及永州等地,就利用山区丘陵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总之,省委和省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从政策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入手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原载《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
关于推进兴文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兴文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平
为了统筹城乡共发展,比较出我县城镇和山区农村之间的差距,查找出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推进我县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统筹城乡发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级有关部门人员多次深入乡镇对我县农业和农村作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看、问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山区的僰王山镇和城区的古宋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
一、两地对比分析——城乡差距拉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更应加快发展
(一)僰王镇基本情况。
僰王山镇位于兴文县西部,距县城20公里,幅员面积149平方公里,是兴文县幅员面积最大的山区镇。最高海拔 1425米,最低海拔345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镇辖24个村2个社区26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4585户,总人口5.3万人。耕地面积46800亩,属典型“粮猪型” 结构传统的农业山区镇。202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6969万元;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1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0:41:19。农作物播种面积8.4万余亩;粮食总产量1.7万余吨;出栏生猪38000余头;桑园1300余亩,产蚕730担,实现产值60万余元;建立有水泸坝村无公害蔬菜基地一个和珍稀食用菌基地一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89万元,较古宋镇有较大程度的差距。
(二)古宋镇基本情况。
古宋镇是兴文县城所在地,兴文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幅员面积157.8平方公里,辖城区7个社区居委会,42个行政村,常住户籍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 31505亩。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兴文县榜首。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57014万元;农业总产值6813万元;粮食总产量2.4万余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03元;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99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155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408万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39:49,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良性产业结构。
(三)对比分析及结论。
1、僰王山镇幅员面积与古宋镇相当,人口是古宋镇的3/5,古宋镇的GDP是僰王山镇的3.4倍,一产相当,二产3.2倍,三产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1.4倍。
2、经济总量成倍之差。
3、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速度差距很大。经济越发展,收入越高,收入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差距拉大。
4、从经济总量、质量、结构看,僰王山镇在时序进度上慢古宋镇5—6年。(以人均GDP、人均财力、人均纯收入、劳动者素质、农民生活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比说明)
从两地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不难看出,以僰王山镇为代表的山区镇至少比古宋城镇在时序进度上要落后5—6年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增长形势看,两地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更应注重研究如何加快农村发展速度。
二、城镇和山区镇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力普遍匮乏,运转困难。
据统计至2024年止,全县镇级债务总额高达3.4亿元,平均每镇224万元以上,以僰王山镇为例,僰王山镇2024年各项预算内收入为329万元,人均财力仅为62.66元。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古宋城镇相比较,古宋2024年各项预算内收入为2687万元,人均财力也仅319.32元。村社则多为空壳缺乏集体经济作支撑。各镇均感到财政压力大,特别是山区乡镇,由于是以农业为主,财源更为匮乏,在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展上,没有可以支配的资金。以僰王山镇为例,2024年,僰王山镇本级财政总收入为2024万元左右,而总支出达2177万元,缺口达170万元,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都相当困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就只有靠对上争取了。
(二)生产要素不发达,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由于镇财政困难,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很差,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每逢干旱,有的农户就无法播种,更是雪上加霜,农业生产很大层面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二是科技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多数劳动者素质低,对先进技术认识不够,掌握运用程度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困难。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生产模式,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种、养殖业,致使生产投入大、产出低。四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致使农村发展产业缺劳力,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发展蚕桑、烤烟等产业上,因缺劳动力阻碍了发展。五是信息不畅也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数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很高,但对该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怎么办?农民感到心中没底,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山区乡镇受传统观念、生产要素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还较大,仍以种养殖业为主,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产品不多,大部分农户又不愿改变经营模式,致使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化率低,名优产品较少,形成“好的东西不多,多的东西不好”,市场竞争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上不去,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产业和龙头企业不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区域化程度不强,效益不明显,而农民要求的是“吹糠见米”。因此,多数农民仍处于观望之中,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农民市场经济风险意识严重缺失,行政服务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在全县适应区域引导农民发展“四色”产业,这是县委、县政府根据兴文实际和市场状况,择优筛选的相对市场风险较小,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项目。但由于农民在计划经济下形成了依赖性极强的惯性思维,加之农村信息闭塞,对市场不敏感,不能主动顺应市场变化,往往一遇市场挫折,不是主动寻找差距和对策,而是推卸责任,甚至怪罪于号召引导发展的政府部门。由于产业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部分农户一遇无收益,就将责任推给政府,甚至留下遗留问题,政府要做大量工作才稳定群众情绪,导致政府工作相当被动。因此,乡镇和部门要将发展产业促农增收致富的着力点放在激发群众发展主体积极性上,分清“引导”和“主导”的关系,防止农民“主体”缺位。今年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情形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很大部分农户“不找市场找政府”的观点根深蒂固,需要花大决心扭转这种局面。另据部分群众反映,撤乡并镇后,由于乡
镇干部下村组时间多,坐办公室的时间少,群众到镇上办事成本太高,有时往往办一件事要跑多次才能找到人,群众认为镇政府部分人员作风官僚,服务意识差,意见较大。这也为基层干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
三、我县城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完善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续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至去年以来,乡镇撤并、村组规模调整机构改革后,总体上适应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如新坝、两龙等少数地方群众办事极不方便,增加了农民负担。山区农村干部得到的年误工费,除去车费和通讯费后,所剩无几,变相降低村社干部经济待遇。有的地方群众情绪激昂,反映强烈;现在仍有少数镇债务缠身,吃饭难保,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江山不改,面貌依旧,没有达到行政区划调整的初衷。为此,应广泛听取群众呼声,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顺乎民意,进一步完善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为民、便民服务工作,真正体现为民服务宗旨。二是城乡共发展,干部交流用。继续在发展好的乡镇中挑选年轻干部派到外面发达城镇挂职、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回来后有利于创新思维,加快发展本城镇的发展速度,缩小与发达地区城镇的差距,成为带动山区农业镇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如04年-05年我县先后派出几批干部到重庆、成都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发挥了很好的效应。同时,继续在县级部门和经济较好乡镇选派优秀干部到山区经济滞后镇挂职工作,理清其原有经济发展思路和改变领导班子观念,发挥能人经济效应。在经济发展滞后镇里抽调年轻干部到县级部门上挂学习锻炼。从而打破干部由经济差镇到好镇单向流动局面,采取多种措施使干部循环交流工作。
(二)加大扶持,发展山区农村特色经济。
一是改变过去“非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的作法,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纯农业乡镇政策扶持、扶贫开发和项目支持的力度。对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主要靠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招商,引入业主开发投入。二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智力服务。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把农发资金作为“药引子”,鼓励和诱导基层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三是引导农民诚信实施订单农业和公司、业主制农业,规避抗市场、自然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并引导以承包地流转或入股,获得固定地租收入或获得股份收入,为业主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解决农民可持续增收问题。如我县久庆花椒产业,就是转换农村经营机制的成功经验。四是按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施一镇一品,大力发展烤烟,蚕桑、杂竹、中药村、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山地乌鸡和优质肉猪等山区农村特色经济。并利用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这两张旅游品牌,大力营销本地特色农产品,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增大投入,完善城镇配套功能。
随山区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或较大集镇,带来了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一是要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合理有序地向外输出劳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投入,加快教育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使农民能进来,有房住,能生活,农民工子女能入学。三是加快改革相关制度,降低进城门槛,完善低保、救助体系,统一市民待遇,克服对农民歧视思维,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加快城市(镇)社区建设,出台社区配套政策,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化水平。五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好县城,以僰苗文化特色为主的休闲旅游城市定位,完善旧城,拓展新区,大手笔建设好宜宾次区域发展中心城市,责权利结合,放权、放手、放胆,以人为本和以铁手段“两手”管理好县城。同时,处理好城市与发展商贸、城市与社会稳定(劣势、弱势群体)和发展城市(镇)经济的关系。六是由县统筹,部门牵头,全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管护机制,打破“瓶颈”制约,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真正共享和谐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调动起发展积极性。
(四)以“大带小,强扶弱”,落实对接帮扶措施。
在继续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指导乡镇的基础上,在15个乡(镇)之间,实施以好帮差,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进行手拉手,“一助一”的帮扶措施,使发展好的镇可以帮助经济发展滞后镇理清发展思路,有利于交流信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政府要真正走出计划经济年代以行政命令指挥生产和直接干预经济的误区,尽快转变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发展经济对“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如一些乡镇“逼民致富”的遗留问题,想办好事反而办成了砸事,就充分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干预的负面效应。也说明政府职能不适时转变,不与时俱进就会阻碍经济发展,严重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保一方社会稳定,从而增加行政成本,使政府陷于不该有的矛盾泥潭之中,难以解脱。二是政府要做的只是以市场为导向,分析市场,找准市场,积极诱导农民发展生产,主动给农民把脉使舵,当好参谋,规避风险,作好经济预测预警分析工作,培植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我们的干部真正转变作风,沉下去,住下去,深入调研,敢于暴露问题和接触矛盾,大胆设想,最终让群众受益。切实帮农民解决具体问题,指导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稳定民心,方便百姓。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方进行领导定期轮流值班,靠前办公,实施好进村入组的一站式服务。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十七大”的基本要求,也是兴文发展中的艰巨任务。由于兴文本身发展水平差,三次产业均非常滞后,既要推进县域经济总量“蛋糕”,迅速做大做强,也要兼顾各乡镇、各区域、各群体的共同发展,这给全县各级各部门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但只要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县域发展中既科学统筹又重点突破,发挥后发优势,作为相对发展滞后的兴文一定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24)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24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4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4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4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24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4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24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24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