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关于举办渭南市小学语、数、英三科“课改十年” 论坛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为了及时总结、推广我市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很好的解决措施和意见以及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凝聚课改共识,按照《渭南市教育研究所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经研究决定,在2024年5月中旬,举办渭南市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课改十年”论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题:紧紧围绕十年新课程改革和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全面展示我市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中涌现出来先进经验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对目前存在的制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交流。
二、参加“论坛”的人员: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研组长和主管校长;
2.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研员及负责同志。
三、本次“论坛”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专场,对优秀的演讲稿(论文)将设立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四、名额分配:临渭、蒲城、大荔、富平每县市分语、数、英三科各报送25—30篇,其余各市县各报送20—25篇,不得超报。采用A4纸打印,规范装订。
五、鼓励除递交纸质文本外,在演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方法,增强演讲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六、各县(市、区)应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动员广大基层教师积极参与并做好筛选工作,统一组织报送经验典型、观点鲜明、论据正确和说理透彻的演讲稿(论文)。
七、各县(市、区)请于5月6日前报送有关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八、具体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九、联系人:聂卫国
联系电话:***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寄情十年课改,追求发展创新
----------哈拉道口学区十年课改经验总结
自2024年9月,哈拉道口学区中心校,正式进入全面课程改革。自此,教育部2024年8月27日颁布实行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正式成为指导学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我学区的教育教学开始走向不断发展创新之路。历经十年,时至今日,我们有过彷徨与迷惑,有过失败与苦痛,最终收获的那份成功与欣喜,促进我们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为更好的发扬成绩,促进我学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特对十年来课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改背景:课改之前,唱得最响的一个词就是素质教育,特别是1996年5月11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提出“汩罗经验要逐步在全国推广”的号召,我学区开始掀起探究素质教育理论的高潮,但几年的研究并没有走出我学区的素质教育特色之路,加之,我学区自1998年9月开始进入义务教育达标阶段,一直到2024年验收,期间,我学区的教育现状是教学与整理义教档案同步,教师工作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钻研素质教育理论,也没有很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可以说那时的教育现状就是一种维持性教育。2024年教育局发起第一轮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确立实验教师,组织全员培训,自此,我学区开始走出义务教育达标的狂热,走向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1、启动阶段:2024年,全员参加局组织通识培训后,学区中心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施课程改革的策略,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为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做了大量周密的前期筹备工作,2024年9月确立小学一年级与初中一年级为课改实验年级,自此,在2024年9月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理论指导下,课程改革在我学区生根发芽。
2、探索实施阶段:2024年9月至2024年9月。我学区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完成。期间,我学区参加松山区第一轮课程改革总结表奖大会,我学区实验教师被评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我学区中心校被评为先进课改学校。
3、总结推广阶段:自2024年9月至2024年9月。在参加市组织的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推广会中,我学区实验教师被评为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并在会上做《课改伴我成长》典型发言。
4、创新发展阶段:2024年至今。以马金华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有效落实局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对课程改革工作空前重视,重新进行了策略构建,以2024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我学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紧
紧把握 “纲要”的核心,将改革着眼点确立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上,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这标志着我学区的课程改革进入崭新的时代。
三、具体实施及取得成效:
(一)多元长效的研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源。
1、局组织的通识培训,使得我学区全员教师初步认知课程改革理念,具备了基本的课程改革技能,有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欲望,这成为我学区课程改革的源动力。
2、进修校组织的各年段、各学科的课标培训、教材培训、课程改革基本理论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扎实有效的促进了我学区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实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能。我学区全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提升素养的有效途径。
3、教研室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对课标施教点进行解析、对教材系统化进行解读,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对教学模式进行引领,大面积提升了我学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有效实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教研室提出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为我学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发展载体,我学区以此为引领,本着模式学习、实践操作、创新运用的原则,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水平。
4、市教研中心为我学区教育科研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持与帮扶,多次到我学区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研究课题结题、基地建设检查,有效促进我学区科研促教策略实施。
5、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我学区逐渐走出一条集“校本研修、专业引领、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研修之路,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
总之,我学区在市教研中心、局、进修校、教研室、普教股、师资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培训下,坚持“干部、教师”两支队伍一起抓的理念,采用专业引领、自主研修、结队帮扶、主题培训等策略,从“文化学习”、“课标研学”、“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教学模式学习创新”、“班主任专题培训”、“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等内容上进行了有效培训。学区中心校每学年编制《队伍建设文辑》一册,涵盖队伍建设“意见”、“方案”、“制度”、“评价”、“培训内容”等多方面内容,为干部、教师提供第一手培训资料,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技术系统培植的理念,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促进两支队伍建设工程的实效发展,我学区近几年每学期初都要组织领导班子考试、教
师业务考试、出台《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进行培训与指导,让领导、教师明确目标,掌握策略,重视评价整改,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近几年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培养中,我学学区共有4名教师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17人成长为市或区级教学能手、15人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这也是我学区有效促进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二)、明确具体的管理目标、科学严谨的管理方针、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学区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哈拉道口学区中心校,经过多年打磨、提炼、总结升华,于2024年提出“夯实常规、突显特长、发展区域优势”的总体工作目标;“抓安全、提质量,抓班子、带队伍”的管理方针;“想全、做细、求效、抓实”的工作方法。这不仅为我学区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了方向,还提供了方法策略,从而实效性地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多元研训机制有效建立。本着研训一体的理念,对研训形式进行了创新与规范,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推进。
通过近几年的总结与创新,我学区共创新运用了八类研训形式,全面体现现代研训特点,发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功能。这八类研训活动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研究类(集体备课、听评课、研析诊断课、公开课、示范课);(2)课标研学类(课标专题研究、解析课标制订学生三维目标评价量规等)、(3)人人上过关课类、(4)教育叙事报告会类、(5)学科活动类、(6)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会、(7)专题报告会、(8)校际间交流活动类等。在这些类型教研活动中,集中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师成长的双重培植理念,重视了人的自主发展,重视了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不失为一种适合我学区发展形势的有效教研机制。
2、教育科研引领机制有效发挥:(1)、努力建设好教育科研保障机制。自2024年,我学区依据教学点多,教科研资源分散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以学区中心校为中心教科室、以学区中学、哈拉道口小学为示范基地、以各校建立分教科室为支撑的教科研组织机构,从而有效的整合了研究资源,为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效提供了保障。
(2)、努力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选拔各校领导队伍和教
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形成了以学科建组、以解决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实际问题为宗旨的研究机制,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3)、强化教育科研规范管理:学区中心校教科研领导组织,制订出台了《学区中心校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本办法就组织机构及职责、课题分类原则、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课题管理及经费管理、课题验收和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及其奖励、课题立项指南、课题中期检查实施细则、课题成果验收鉴定办法、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规定,确保教育科研规范操作。学区中心校不断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建设,特别是对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的奖励机制较为健全,突出了教育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不断促进教科研管理的规范性。
(4)、强化教育科研全员参与。我学区教育科研历经“示范引领”、“全员培训”、“整体推进”三个阶段。2024—2024年,主要以学区中学市级教科研课题《语文三维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为示范引领,历经三年,被市教育科研规划办评定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这一课题研究成为我学区示范项目,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2024至2024,主要是全员培训,学区中心校教科研领导组织,多次组织培训活动,从教育科研的方法、教育科研的选题、教育科研过程文本的撰写、教育科研成果运用等角度进行培训,大大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技能。自2024年以来,我学区逐渐走向整体推进的道路,目前为止参与教科研人员占全员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5)、突出教育科研的策略功能:教育科研做为一种策略,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与前提,力求做到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整合,课题研究与教师评价整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整合,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整合,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整合,课题研究与解决问题整合,通过以上六项整合,大大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在2024教育局综合评价中,我学区获得: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实绩突出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考核实绩突出单位等荣誉,教育科研的实效运行为这些荣誉的取得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促进功能,将教育科研打造成促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保障策略工程势在必行。
3、不断促进新课程价值转型。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要求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我学区在教育教学中本着“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人的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双轨运行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发掘学生的价值。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以人文关怀为本,以培养学生端正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为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为重点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2024年新启动的“用国学濡养师生”的大德育活动正在火热开展中。
(2)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践行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发展。深入教改,开拓创新,改革教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先进的“三主教学”、“创新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三维整合”等教育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主题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引导我们教学发展的航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本位,自主的、能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各校以建立起每年一度的“过关课”评比活动,即有效检测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也发展成为促进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策略。
(3)、构建运行“功能多元化、内容整体化、方式多样化、反馈激励化”的考核评价运行机制。依据新的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我学区逐渐走出富有实效性、可操作性、依据性、指导性、矫正性于一体的评价之路。对教师的评价,兼顾了奖惩性和发展性、规范性与灵活性,让评价既能对教师的聘任、提升、加薪等提供有说服务的依据,又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还能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不足和差错起到矫正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着力体现评价的全面性:有知能的评价,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中还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引性。
(4)强化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稳步实行。新课程强调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整合。这项工作在我学区也有了起步,学区中学、哈拉道口小学做为示范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弟子规践行等方面,已发展成为校本课程,彰显了我学区的区域优势,很好的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5)综合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第一次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提出,综合活动的开展近几年一直是局工作要点之一,因此我学区也重视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学区中心校制订并不断修订《学区综合活动实施方案》,下发指导意见,各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对综合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结合教育局下发的《松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学区中心校的《深化推进综合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本校“综合活动方案”,对综合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选题,开展活动,学区中心校在调研检查中发现,各校常态活动均开展的扎实有效,基本完成了局下发的“蓝皮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了强化和提高综合活动开展水平,我学区重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摸索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活动的有效途径,重视加强各校的合作与交流,紧密联系本校实际,积极探索与实践,促使教学正常有序的开展。目前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第一、基地引领,板块设计深化综合活开展:为深化综合活动在我学区的开展,学区中心校建立了学区中学和哈拉道口小学两所综合活动示范基地,哈拉道口小学在落实基地建设工作中,开展了书法、剪纸、儿童瑜伽、科技制作、音乐、舞蹈、快乐英语、篮球、踢毽子等多项特色综合活动,做到了有指导教师、有活动时间、有活动设计、有活动记录,有活动评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虽然这项工作做得还很肤浅,但足以让我们看到希望。
第二、主题拓展、多元整合,提升活动成效:四个主题的活动内容,从实质上并不能概括综合活动所有的内容,其实有些活动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如“社会教育”与德育活动、体育卫生与33211工程、文学艺术与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是不能决然分开的,因此我学区综合活动的设计,重视了主题的拓展与活动形式的多元整合,将文学艺术与33211工程整合,学区中学开展了艺术展览,各学校及学区开展了文艺演出,成效极大;哈拉道口小学把社会教育主题与德育修养整合一起,采用开发校本课程的形式,编辑了“国学濡养师生读本”,也是一种创新实践,效果也非常好;其它小学将学科活动整合到综合
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所有这些整合,都更加丰厚了综合活动的内涵,提高了综合活动的成效。
以上就是我学区在课程改革中的总结和体会,但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诸多的不解与疑惑,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们专家的引领与指导。我们主要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其有效性,需要采取哪些策略。
2、有效评价机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是我学区一大难题。
3、三级课程有整合开发,在我学区呈现出水平极低的状态。
4、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策略及教育科研功能发挥也是我学区目前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5、有效促进课程改革的条件建设,比如多媒体匹配、综合活动基地建设等还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学区就十年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和总结,其中也有我们的困惑与不解,言辞不周,敬请领导专家指正。
十年课改体会
东港市东尖山学校 周 伟
十年课改,坎坷跋涉,风雨相伴,酸甜苦辣,喜忧参半。为了教育的明天,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回顾和反思,诚恳深刻地探讨和总结。
首先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课改十年的历练和些许成果及经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信教研兴校的目标,科学管理,坚定不移地走“教、研、训”的研改之路,建立合理地教研机制,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觉、自愿、自主、合作、乐学、善为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令我们深思、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
一、属于主导地位的学校管理人员和个别教师,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思想懵懂,课改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工作上出现“懒、散、浮”的现象。将课改当成一时的冲动和形式,机械应付,不能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了解。课备不透,备不到位,教学设计只是将教参翻抄,甚至将教参拿到课堂上去读,学生被动应付,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不注意角色定位,教师仍然是讲师、主角,学生是听众、观众。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换汤不换药,教师独霸课堂,教师死灌,学生硬记。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热情,表情木然,感情冷漠,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厌学和机械应付,整个课堂缺乏激情力。
三、个别老师不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只把课堂教学当成谋生的职业场地,事业心不强,缺乏责任感,情淡意冷,不讲奉献,追求回报,缺乏课改动力。不注重专业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注重自身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课堂语言贫乏、平淡,缺乏艺术性,与教学无关的废话较多,不能及时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驾驭不了课堂,堂上乱哄哄,堂下一团糟。
四、在课改的浪潮中,个别学生较狭隘自私,缺乏感情交流沟通,学习品质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坐享其成,学习没有目的,一副与世无争,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心态,使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得无力、无助、无奈。
五、课改虽已蹒跚十年,各校都相继构建了较为适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模式促进教研的意义认识不透,单打独斗,不能适度的把握运用环节进行教学,预习流于形式,预设问题不明确,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下马赏花,目标设计过泛过大,预习检测方法不当,只是无效重复,不能精讲、精练、精点、精评,落实不到位,教师对学生心中无数,多媒体教学过程只是装饰。
点点滴滴虽不是什么大错,却是我们课改路上隐形或显形的坑凹、障碍,我们只有主观分析,客观面对,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促使我们在课改路上走远、走好、走向成功境界。所以,我们今后必须做到:
一、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引导教师客观的面对现实,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更新理念,强化教师课改意识,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只要教师思想意识健康,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遵循教育规律,制定科学、合情合理的评价机制,跟踪评价,充分调动师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生成性。
三、进一步塑造学习型、专业型的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学习,理论研究,深入实际,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互动交流,提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强化校本研训,设建校本教材、教研档案,构建完善教学模 式,运用模式促进教研,利用教研积极推进模式构建完善。
五、要注意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注意角色定位,注意教学环节、知识、能力、情感等递进意识的培养,增强面向全体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教学品质和习惯,渗透情感和健康心理的教学意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出现百花齐放,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基层管理人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生为本,以师为根,以校为基”,“学懂为人之道,学会做事之理,学通学习之法”,让师生“愿学、乐为、善做”,才是课改的真谛,才能把课改推向成功的彼岸。
2024-11-13
《课改十年名思教研》学习体会
金凤凰学校 曾燕华 2024-11-07 11日四日,我有幸参加东莞市体育馆举办的课改十年名思教研活动,聆听了郑毓信《立足成长》的报告、黎锦才、黄爱华、刘松、朱乐平、徐常青五位著名教师的5节数学课,深有感触。名师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名师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是真正的人人参与、生命互动的课堂,它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建构,意味着自主创新。亲临名师的课堂,才感受到数学,可以如此快乐和美妙。
黎锦才老师的这节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比较到位,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个环节,层次性强,是一节很有味道的数学课: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黎老师选用了数学化的素材来导入新课:“扑克牌中的J、Q、K、A分别表示10、11、12、1。通过利用“猜年龄这一活动,向学生渗透了用字母可以表示某一个特定的数,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利用数青蛙的儿歌,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繁琐的内容简单化,课堂教学目标初步落实。并且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然而,课无完课,黎老师在课堂上每个环节过渡不是很顺畅,有点牵强。
朱乐平老师《圆的认识》课末精巧的拓展,将数学学习演绎的如此美轮美奂,让人回味无穷,充分体现出朱老师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底蕴。再加上朱老师在报告中自己讲到他为了设计这节课所考虑到很多圆的知识点及涉及的方面,让我强烈地意识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可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宏大自己的心胸,让课堂教学厚实起来。也只有如此,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宏大学生的心胸。当然,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通过思考,将书本中的知识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才是真正的学习。
特别是听了黄爱华老师的《认识百分比》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率》徐常青老师的《重复》,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语言体现了准确与生动、机智与幽默,在他们的引导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教学语言既要注重生动形象,又要注重简洁严谨,老师简直就是一个演员、笑星、多么优美的课堂啊,作为他们的学生是多么幸福啊!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面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也有所思考,努力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但遗憾的是不能持之以恒,不能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教学中的挫折,容易放弃。听了名师的5节课,细细琢磨,我觉得自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去思考,去改进。(1)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要加强数学语言中特定词汇意义的理解;加强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拥有幽默带有激情的语言色彩(2)投入自己的学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我应努力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将广泛的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具体的情感之中,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3)投入自己的课堂,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我要向学生敞开心扉,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琴弦,打动学生的心,以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熏陶。教师要创设条件,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强化和加深学生的情感。(4)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加强自身教学的反思很重要,成功的点滴经验,失败的点滴教训,都值得自己去反复思考、反复琢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课改十年话课改”园丁论坛
课改十年的收获 金汤小学 姜晓坤
课改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身为一线教师参与了课改,也见证了课改,我在课改中探索,反思其不足,思考其发展方向,收获着丰硕果实,分享新课改带来的喜悦。在这举国上下都在总结、反思课改十年的得失成败的氛围里,我想和大家的谈论的话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不希望大家轻易下结论。下面我就以我课改十年来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成长——我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一同体验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一、分享与体验
我们先来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一、故事导入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加法定律。
二、新授
1、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猜想乘法当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2、如果乘法中存在交换律,可能是怎样的?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还需要举例子来验证。
4、谁认为乘法中存在交换律,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5、这种现象是不是一种巧合?一两个例子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所有的
两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才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6、请同学们继续举这样的等式来进一步验证,看看其他两个数相乘,交换
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是否也不变。数目大的话,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帮
助计算。如果你认为乘法中不存在交换律,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就行
了,开始。
7、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实践与提炼
那乘法交换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来做几道题看看。
四、小组探究学习乘法结合律
总结研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运用方法研究乘法中是否存在结合律。
五、总结与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
加法乘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有吗?下课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研究验证。
专家评价: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创设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研讨的材料。
2、巧设情境,使学生的猜想变为可能,举例验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3、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这样的教学思路在我们今天是很常见的,而这节课却是执教于2024年9月的一节推门课,也就是九年前,当时的新课改还没有运行到四年级,我使用的教材是现代小学数学。这节课的产生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2024年8月我调入金汤小学,来到一所藏龙卧虎的大校,接了四年级的据说一个大班,心情非常忐忑。我们每个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都希望尽早的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作为一个新人,学校领导肯定会来听推门课。所以我每天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准备这节乘法运算定律时,我想这节课是一节很经典的概念课,很多老师上过观摩课,他们的模式就是给出结论—理解结论—运用结论,重结果轻过程。我就希望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上这节课。于是我查阅大量资料,觉得像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的设计思路很有新意。其实当时没有多想什么,就想好好准备这节课,巧得是那天就被领导推了一下门。学校领导发现了这节课,也发现了我。
当时学校主抓数学的主任和我一起又细细的研究了这节课,然后推荐我参加在东港举行的丹东市青年教师数学观摩课。这节课又得到了市数学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并让我就这一教学思路准备一节数学课参加丹东市举办的首届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这次比赛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参加教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我上的是一节五年级的《能被2、5整除的数》,非常有幸我的这节数学课成为主会场展示三节课当中的一节,另外两节课,一节是二中的物理课,一节是六中的语文课,这三节课是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中选拔出的,这个活动当时在丹东电视台进行了专门报道。
为什么这种教学思路会获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它能引起这么强烈的效果,当时会场上许多初中、高中的老师和领导都围着我说:你们小学的数学课都这么上吗?真是太有意思了!其实想来,也就是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思路的转变,它其实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仅仅是知识吗?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通过这种载体传达的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教会一个知识点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高级的是通过这个知识点你是否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一种解题策略,一种思维的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节好的数学课如何去看待,我们不妨就用这个标准来问问自己。
比如《能被2、5整除的数》这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而且我交给学生一种观察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这组数学信息,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咱们老师都在做,但是做没做到位?我们的孩子总是这么观察,他会观察了吗?他会发现了吗?咱们老师总是抱怨,孩子不会观察发现不了什么,也讲不到点子上,还不如我自己来讲得了,这是大家都感到困惑的一个地方。那这节课,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仔细观察数据,发现数学信息
2×0=0
2×10=20
2×100=200 2×1=2
2×11=22
2×101=202 2×2=4
2×12=24
2×102=204 2×3=6
2×13=26
2×103=206 2×4=8
2×14=28
2×104=208 2×5=10
2×15=30
2×105=210 2×6=12
2×16=32
2×106=212 2×7=14
2×17=34
2×107=214 2×8=16
2×18=36
2×108=216 2×9=18
2×19=38
2×109=218 大家看这组数据我设计时不是随意的,不是随便拿些信息让学生观察,我的数据设计是有目的,有引导性的。数据的排列、数位对齐的方式都是精心研究过的。为的是便于学生观察,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当然形成能力后就不用给这么清晰的信息,也可以是一堆乱糟糟的信息,他们仍旧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过程大家别着急,别想站起来一个孩子就能答到点子上,别想肯定有一个孩子能答到你的心坎里去。就这么精心设计,刚开始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它就会形成能力。在这节课上,我还通过这个知识点教给学生一种“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根据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猜想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这个猜想是有据可猜的、顺理成章的,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课程理念。试想,我们老师还以越俎代庖的方式教给学生。结果呢,不管你怎么教他就会这点知识。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二、“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有了实践的成功,又有了理论的指导,我开始认真梳理这种教学思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整理形成了在数学课堂中适合孩子发展的“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创设猜想环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猜想。如: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和发现,或者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或课本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明确本节课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
2、师生讨论“验证”途径
对于第一环节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3、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验证所提出的猜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验证猜想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所有学生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4、评价总结验证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二、三环节中探索发现和猜想验证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来评价: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猜想验证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论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等。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形成新的思维成长点
课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变维、变序等方式来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三、模式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有据可猜
猜想不应是无根据的”乱猜”“瞎猜”,不应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臆猜。猜想应该是符合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应该建立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运用猜想这一活动时,应少一些“请同学们猜猜看”式的简单语式,多教给学生一些猜想的基点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的猜想才是有意义的、必要的。
例如: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猜想乘法中如果存在交换律;根据正比例的特征猜想反比例是怎样的;设置“分数是否也具有类似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问题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从已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导入方法,来猜想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大胆地猜想。这样的猜想就建立在了对某个具体实例的本质把握之上,使问题成为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降低了学生猜想的难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验证的愿望。
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的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其次、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案例: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清晰可辨,为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课堂上的生成将验证分成了四个层次来解决。
(1)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有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我没有对他的猜想做出评价,只是在黑板的正中间写下了“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课堂上不要怕孩子们提出错误的猜想,因为只有经历错误,才能积累成功,孩子们在错误中得到的了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2)检验猜想
鼓励让学生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验证后举例否定了这个猜想。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个位上是2、3、4、5、6、9的数也能被3整除”。学生们热情高涨,不厌其烦地试着数字……。在经历了多次猜想的失败后,学生发现以上猜想的思路有问题,需要对开始的猜想重新进行调整,不能按原来的经验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换个角度寻找。
(3)修改猜想
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了。于是我,先让学生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2,24,51。调换十位和个位后让学生去试一试,看看怎么样,结果发现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这时我立即出示了一组数:123,132,213,231,312,321。学生计算后发现:它们都能被3整除。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有关。学生又投入到对这一新猜想的验证中……。
(4)验证猜想
交流了不同小组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得出结论: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课堂上的两种猜想,对学生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的灵魂,我们应重点扶持前者,精心设计后者。这是一个典型的猜想,验证,再猜想,直至论证的过程,在这个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片面而逐步完善。正因为经历了曲折,所以最终的结论才是珍贵。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的魅力。
第三,验证时要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第一次使用“猜想—验证”教学模式时,就必须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1、我要验证什么?
2、我可以怎样验证?
3、我的验证结果如何? 课堂上必须把每一步做实、做足、做透,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才能检验出猜想的真伪,不使其流于形式。
最后,得出的结论应是对众多案例共有特征的把握。
在验证环节,每个学生都只是举了两三个例子而已,他们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内容有所体验但不深刻,因此,全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内化环节。当然,全班交流不仅是对所举实例的一一罗列,更应着力引导学生对案例逐个审视,使学生获得对数学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如验证乘法交换律可能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乘三位数:还有更多数位相乘,还有分数、小数、只要是学生学过的、想到的数都要进行验证。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加强引导,用“是”“也是”“还是”这样的词不断地点出算式中蕴含的数学内容,即变与不变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及时跟进,体验便变得丰富起来。这样,他们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不再是个案的体会,而是对众多案例本质属性的深刻体验。此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已经意会的规律,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内化之后的脱口而出,而非教师再三引导之下的慌不择言。让学生发现: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而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同时渗透了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时,只要发现有一个反例,规律就不能存在的事实。这一过程成为学生挖掘数学内涵,提出数学猜想,验证、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数学思考充盈于学生的心田,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在活动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看了我课改十年的成长经历,老师们您现在有答案了吗?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