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传承须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对于成长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人们来说,处于文化断层期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不容缓。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幼儿开始。我认为,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比较高深的知识影响,也必须从幼儿开始。因为传统文化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氛围,而幼儿教育这个大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统提供了可行性的机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幼儿教育 幼儿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对于成长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人们来说,出于文化断层期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幼儿开始。我认为,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比较高深的知识影响,也必须从幼儿开始。因为传统文化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氛围,而幼儿教育这个大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统提供了可行性的机会。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比较落后,特别是近年来外国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随处可见的快餐式文化,哈韩哈日的青少年文化氛围,让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幼儿最喜欢过的节日中,除了儿童节之外,幼儿最喜欢过的节日是圣诞节,其次才是春节、中秋节,可想而知传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脆弱性。
此外,现青少年对我国传统的风俗、艺术、道德、思想等精神文化遗产认识不够,对于一些传统的礼仪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德智兼备等还未达到要求的标准。青少年中弥漫着一股盲目洒脱的浮夸之风,要整顿风气就需从幼儿教育开始。
二、传统文化传承须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文化传承从幼儿教育开始是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需要,保护我国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层、不流失。
其次,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处于个体发展过程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于3-6岁儿童的培养是决定其日后是否成才,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应该从从幼儿时期开始。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孩子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感悟能力,抓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老人们也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因此,传统文化传承从幼儿教育开始,也是幼儿个体发展关键期所决定的。
此外,传统文化传承须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幼儿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上。我国的教育理念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它是幼儿教育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正是有了以传统文化传承为起点的德育教育,才更能促进幼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为我过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因此相信每一位有责任、重教育的父母和教师都应该帮助孩子在这样的关键期里尽可能地让他们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传承须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可行性
幼儿园是一个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保教机构,因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上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使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有一定的限定性的。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如何与幼儿教育更好的融为一体呢?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结合传统的节日礼仪教育让幼儿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感恩。在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之际,给幼儿讲解具体的民俗节日内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的来历是什么?有怎样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还可以制作宣传栏,张贴关于节日的各种知识以及孩子在家过节的情景。让幼儿在生活中去感受节日的气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让他们学会关爱家人,学会感恩。如元宵节的时候一起挂灯笼,猜灯谜,吃汤圆等,感受属于传统节日的欢乐祥和气氛,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
第二、利用经典故事滋润孩子的心灵。爱听故事、看故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讲故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与教师应尊重和满足孩子的这一天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如餐前餐后,睡前的一些活动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给幼儿讲一些经典型的文化读物小故事《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以及经典的民间小故事以及历史故事等。这些故事讲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朴实聪慧、勇敢坚韧的美好品德,对培养幼儿健康人格,塑造民族性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陶冶了幼儿的性情,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接触更大范围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家长资源对幼教事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也非常重要。传统节日时利用家长资源在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团圆、和谐、快乐的节日氛围。同时,挖掘各行各业家长的优势资源,丰富幼儿集体教育活动内容,扩展幼儿视野,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临时担任孩子们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游戏、讨论。讲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知识,如开设毛笔字、剪纸艺术、古典乐器、武术、茶艺等课程,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第四、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可设置一下古色古香的文化画廊。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形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精心建构具有民族风情的园所环境,如设置特色饮食“擂茶粥”、精巧的民间工艺美术织布刺绣等,这些都是可供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丰富资源。以此加深幼儿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认同和喜爱。在班级环境创设上,也可以结合课程的需要,教师分别在不同区域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儿童进行操作,激发创造的欲望。在益智区,教师投放织布工具模型、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图案供儿童欣赏探究;在美工区,教师提供纸、笔供儿童进行工艺美术作画,或者提供颜料、剪刀等工具,供儿童进行制作剪贴等等。在阅读区,教师与儿童一同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图片,供大家欣赏交流;在表演区,教师则投放了传统音乐如京剧脸谱等,既可以供儿童进行表演,又可以供儿童进行买卖销售游戏。
第五,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有关的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认真作好一名读书人;注重加强本土文化意识,多挖掘本土文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多组织以及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的与其他专家、学者和教师等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之,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是我们的使命,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必须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让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传统文化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与文化。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西方、对西方亦步亦趋的追随过程。因此,五四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在亦步亦趋中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可是以下的历史不能否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以及商人等等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广泛的注意,并且通过他们又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在16到18世纪,通过有些著名的外籍人士,如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一大批传教士的著作和他们的活动,在当时欧洲实际上掀起了一场实实在在的“中国热”。我们的《诗经》是“五经”之首,尤其受到传教士的青睐,曾经出现过众多的译本。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1623-1693),他主持翻译、编写的《中国贤哲孔子》,这本书在西方的反响也比较大。该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孔子传》等几个部分,向西方全面地介绍了孔子这位贤哲的思想。这本书极其推崇孔子,称他是“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那么在西方,被称为“先知”的有耶稣、穆罕默德,中国的孔子也被他称为“先知”,而且还称为在“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就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个是继承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里面有许多我们自己创造的好东西;一个是吸收别人的经验,因为别人的经验里面有许多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好东西。这个既尊重传统又见贤思齐的精神,是真正符合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站看今天的立场上看,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陈旧过时、荒诞迷信、低级趣味甚至阴暗野蛮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糟粕”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历史文化现象去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去弘扬它们就不需要了。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一般喜欢用一个词,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果我们从今天 “世界文明”这个角度来追溯源头的话,一般的学术界的看法,是有四个大的源头: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的中华文明。这四个源头到现在,有三个文明都终竭了,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不仅生生不息,日新月异,而且她是跨山过海,润泽全球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提法。增加“培育”两个字可谓大有深意,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民族精神,不等于说二者是一回事,而是说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的本质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广博深厚,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贵和执中、顺时承变的实践理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报国忧民、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操,团结御侮、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以德为基、以人为本、厚生利物、明分乐群的处世哲学,重文尚贤、乐善好施、直道而行、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讲信修睦、尊老爱幼、谦恭礼让、洁身自好的伦常操守等等。其他还有讲求神韵妙味,重视社会功效的审美观念,追求稳健务实,推崇精微变化的思维取向等等。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进一步升华,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如此丰富,我们应该传承它。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那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与传承呢?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传承中华文化工作,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号。动机也许不错,但方法却大可商榷。因为文化从来就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活态过程。文化是一棵树,不是一架机器,需要的是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或再生。
其次,从学者这个层面来说,应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对传承中华文化项目的普查工作。工作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切学理上的先入之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采取拔苗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强行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纳入自己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意义。以下是几点建议:
1.尊重和保护已有的古代文化和遗址(或文物),对文物保护单位要给予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对擅自破坏和诋毁者,给以强有力的处罚和回击,要制定可行的制度;
3.从中央到地方,到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骨子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
4.保护传统文化要从人员抓起。必须配备专业人才,有远大心胸者担当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5.一些戏论和对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各种传统理念的串改,虽近期能收到很好的卖座率,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为了近期利益或者标新立异的目的,串改了许多文化遗产的内容,或者戏谑了许多文化内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止力度。不能让非文化的文化占据主力市场。或者,保留其娱乐大众的一面,但是不能作为文化保留下来。这样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真正的古文化失真。
6.尊重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从小孩子抓起。
总之,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因为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帮助我们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行动起来吧!
改变自己须从思想开始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
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人要执着不要固执
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扰。
3、人要自信不要自负
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4、人要有骨气不要有傲气
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则和立场,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
5、人要大气不要小气
大凡“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
6、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
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大事。
7、人可示强不可逞强
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果说逞强,是一种炫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
8、人可示弱不可软弱
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
9、人可以示好不可讨好
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
10、人可低调不可低声
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
国旗下讲话 黄 璐 老师们,同学们:
为了让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题对本学期少先队活动做了部署。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学校在寒假、春节期间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了讲传统故事、画年画、画节日情景图、剪纸、为长辈做十件事等“优秀传统文化在身边”的活动。同学们都能踊跃参加,较好地完成任务,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做了展示。
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过写、画,还应该通过读、记、做来体现。那么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
有这样的一句话:“房子再小也要藏书,朋友之间的交情再浅也要送书。”下面,我想跟大家讲个故事:在每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孩子添书,这种仪式的用意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据说在犹太每一个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 是带着书逃跑。如果孩子答不上来,他的妈妈会告诉他:“孩子,你将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任何人抢不走的,要你活着,智慧永远跟随着你。”是的,永远属于你自己的将是自己的头脑。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犹太人聪明是因为她们有一个智慧的大脑,是因为她们的母亲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价值,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上哪个民族读书意识最强?是犹太人。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5本书,我们中国是多少?有人统计过,每人每年不到5本书,这还包括教科书。美国人讲,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因为美国人的财富差不多占了世界财富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美国人的口袋呢,在犹太人的脑袋里。每一届诺贝尔获得者当中几乎都有犹太人。由于犹太人爱读书,非常重视知识,因此涌现了各类杰出 人物。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同学们,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知道诵读经典的重要。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
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 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读后心情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像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还有《论语》、《老子》、《孟子》等经典书籍都是教你如何做人,它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像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从小不好好学习,是不应当的,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到老了有何作为?还有“头悬梁,锥刺股”,讲了晋代孙敬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困倦时用针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还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古人没有条件,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冬天黑夜借院中的雪反光来读书。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榜样。现在,有好些学生怕读书,不完成作业,甚至逃学、旷课,你们应多读读经典,学学古人是怎样学习的。像《弟子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用别人东西,当面向人请求,不事先告诉人家,就是偷东西了。“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借东西及时归还,别人借自己的东西,有的话就痛快的借给别人,不要小气。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经典里每字每句都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多举例子。
可能,有老师和同学对阅读经典有很多困惑:像现在学习时间紧,经典诵读会不会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都去读经典,难道数学等其他科目就不学了?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不要担心,我们所提倡的经典诵读,只是诸多学习中的一 项,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钟即可,一般生活当然照常,学校功课当然照常。在学校利用课前、课外活动,在家里,每晚利用二十分钟,是不会影响其它学习的。因为据专家分析,你们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背诵是儿童的天性。用记忆力和直觉力去诵读经典,不强求你们去理解,你们会觉得轻松得很。老师们,同学们,“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它们更是国学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唐皇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这些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我们将进一步亲近我们古代的圣贤,传承它们的思想精髓,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所以,学校在这里发出号召,希望所有的同学都亲近圣贤,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国学的洗礼!通过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记忆力,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塑造和培养大家的人格,让大家学会做人。
这学期,我们学校将通过晨阅午读及语文课,加强学经典篇目等措施来保证同学们亲近圣贤的足够时间。希望大家认真诵读,落实行动,体验学习经典的快乐!
在这里,我摘录几句经典诗文,想与同学们共勉,并且作为要求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求同学们不断追求上进,精益求精。
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要求同学们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求同学们能做到多读,只要“破”万卷,下笔就有神。
4、“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 要求同学们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同学们,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一个崇尚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睿智坚强的人。让我们捧起书本,以经典为友,点燃我们阅读的激情,让诵读经典成为我们全校同学的共同行动,让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我们新时代少年共同传承与发扬。
2024年3月 9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
国旗下讲话 黄 璐 老师们,同学们:
为了让同学们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题对本学期少先队活动做了部署。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学校在寒假、春节期间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了讲传统故事、画年画、画节日情景图、剪纸、为长辈做十件事等“优秀传统文化在身边”的活动。同学们都能踊跃参加,较好地完成任务,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做了展示。
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过写、画,还应该通过读、记、做来体现。那么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
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 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读后心情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像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还有《论语》、《老子》、《孟子》等经典书籍都是教你如何做人,它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像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从小不好好学习,是不应当的,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到老了有何作为?还有“头悬梁,锥刺股”,讲了晋代孙敬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困倦时用针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还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古人没有条件,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冬天黑夜借院中的雪反光来读书。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榜样。现在,有好些学生怕读书,不完成作业,甚至逃学、旷课,你们应多读读经典,学学古人是怎样学习的。像《弟子规》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用别人东西,当面向人请求,不事先告诉人家,就是偷东西了。“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借东西及时归还,别人借自己的东西,有的话就痛快的借给别人,不要小气。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经典里每字每句都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多举例子。
可能,有老师和同学对阅读经典有很多困惑:像现在学习时间紧,经典诵读会不会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都去读经典,难道数学等其他科目就不学了?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不要担心,我们所提倡的经典诵读,只是诸多学习中的一项,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钟即可,一般生活当然照常,学校功课当然照常。在学校利用课前、课外活动,在家里,每晚利用二十分钟,是不会影响其它学习的。因为据专家分析,你们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背诵是儿童的天性。用记忆力和直觉力去诵读经典,不强求你们去理解,你们会觉得轻松得很。老师们,同学们,“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它们更是国学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唐皇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这些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我们将进一步亲近我们古代的圣贤,传承它们的思想精髓,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所以,学校在这里发出号召,希望所有的同学都亲近圣贤,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国学的洗礼!通过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记忆力,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塑造和培养大家的人格,让大家学会做人。
这学期,我们学校将通过晨阅午读及语文课,加强学经典篇目等措施来保证同学们亲近圣贤的足够时间。希望大家认真诵读,落实行动,体验学习经典的快乐!
同学们,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一个崇尚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睿智坚强的人。让我们捧起书本,以经典为友,点燃我们阅读的激情,让诵读经典成为我们全校同学的共同行动,让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我们新时代少年共同传承与发扬。
瓦解村霸须从拆掉保护伞开始
瓦解村霸须从拆掉保护伞开始
作者:王石川
铲除了村霸并不等于农民就能还原田园牧歌的状态,更不等于村霸就不再出现。
1月,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强调,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决不允许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侵蚀基层政权。1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意见》,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
村霸作恶多端,村民创巨痛深,可以断言,每一个村霸的背后都有众多村民的斑斑血泪。至于村霸有多骄横跋扈,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的一个案例让人震惊,河南省漯河市某村霸以势压人,动辄打骂群众,被调查时居然扬言:“别看你们正在调查我,我现在回到村里,村里的人还得喊我‘万岁’!”以“万岁”自居,唯我独尊到何等地步?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三局局长孙忠诚介绍,“村霸”具有四大典型特征:乱政、抗法、霸财、行凶。应该说,这些特征都不难找到实例,有些村霸甚至兼具四大特征。也应该承认,一些村霸鱼肉乡邻久矣,村民苦不堪言却无可奈何,如今中央出剑,那些村霸的迷梦该醒了。
村霸盘踞一方,为非作歹,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但凡能成为村霸,大都与宗族势力大、拳头硬有关,谁敢不从,给你颜色看;而另一方面,则与监督缺失有关——村民不敢监督,上级监督不到。更可怕的是,一些乡镇政府不仅不监督,反而纵容,沆瀣一气。出于病态的治理需要,甚至默许恶势力壮大,以维护自身畸形利益。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扮演了村霸保护伞的角色。
故此,瓦解村霸须从拆掉保护伞开始。不管涉及到哪一级官员,都应依法严惩,当村霸少了依恃,就不敢那么狂妄。检察机关已表示,将突出打击为村霸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这种釜底抽薪之举,显然值得期待。先拆保护伞,将违法犯罪的村霸绳之以法,这是铲除村霸生存土壤、规范农村秩序的必由之路。
但是,铲除了村霸并不等于农民就能还原田园牧歌的状态,更不等于村霸就不再出现。最大程度遏制村霸出现,尤其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沦为村霸,甚至全军覆没,早已不是新闻。不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让真正有守法意识、有公心、有能力的人当农村带头人,农村政治生态就不可能取得根本好转。改变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组织没力量的状态,还是需要从人入手。2024年6月初,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农村基层党建,重点要抓三类人。一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一类是大学生村官,一类是选派到农村的“第一书记”。以大学生村官为例,他们担任村官,由于关系比较纯粹,往往较为超脱,重用他们,可冲击和稀释农村中的宗族观念。当然,大学生村官能不能干好,与他们自身能力有关,也与上级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关,如果得不到上级部门强有力支持,他们就会孤掌难鸣。
此外,消除村霸还需要强化农村的法治精神。让人担忧的是,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得不到落实,村民委员会本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在一些农村,既实现不了自治,也没有民主。不少村霸信奉暴力思维,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而一些村民受欺压后,不得不忍气吞声,有时根本就想不到拿起法律武器。塑造农村的法治信仰,就应该让法律发挥效力,让法律为村民撑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除恶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民安宁都实现不了。消除恶霸,归根结底是以人为原点做文章,对村霸等恶人依法打击,对保护村霸的人一一处理,同时派能人治村,让党员干部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带头人,做人民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果如此,村霸就没有立足之地,乡村治理才能走上正轨。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