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浅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最新文章

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02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 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24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 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 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 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 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 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 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 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六)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3)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七)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八)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九)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们。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 力。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02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eq o(sup 8(①),sdo 3())①。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24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eq o(sup 8(②),sdo 3())②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eq o(sup 8(③),sdo 3())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eq o(sup 8(④),sdo 3())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eq o(sup 8(⑤),sdo 3())⑤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六)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3)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七)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eq o(sup 8(⑥),sdo 3())⑥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八)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九)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们。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

注释

1.王国超: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24.9

2.李春超、赵慧君: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12

3.韩新君:建区域性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要依靠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科研行为.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5.张志勇:创新教育—台国民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24

6.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11

第三篇: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灵宝市大王镇教办幼儿园 闫海燕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办园形式灵活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家长多种教育需求,对提高幼儿入园率,发展幼教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农村幼儿教育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幼儿园的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安全和卫生保健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方面。发展幼儿教育是巩固提高“普九”水平,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保护儿童发展权利,缩小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未来劳动者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幼儿园规模小、设施简陋。比如象家庭式幼儿园多是租用一座农家小院作为办园的场所,幼儿园场地狭小,大部分幼儿园没活动场所,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束缚了他们爱玩爱动的天性,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由于使用的不是标准教室,达不到标准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视力和其它方面的健康,孩子们不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进行学习。

2、安全卫生保健方面。按照国家现行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必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比如,园舍必须远离各种污染源,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排水通畅,出入口通畅,提供安全的室外游戏场地等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却恰恰因为远离有关部门的监管,如医院,以致出现不能及时给幼儿治疗、服药。通常铺设塑胶防滑地板是防止孩子出现安全问题的一道防护栏,一些幼儿园几乎没有使用。有些使用的和铺在酒楼饭馆内的那种卷式防滑塑料一样,其中有不少幼儿园干脆连这种防滑卷也没有,直接让孩子与地面“硬碰硬”。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受伤。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办园经费匮乏,园所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为幼儿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所以政府几乎不进行投入,我镇所有乡村幼儿园基本上都是自酬资金自行运转;由于缺乏资金,幼儿园硬件难以改善,制约着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目前乡村幼儿的级别低或无级别等原因幼儿园收费普遍偏低,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导致幼儿园场地小、班额大、玩教具缺乏,学前教育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4、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工资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不高,业务能力强的,都不愿到农村来,很多教师刚培养的差不多就追求更高的目标去了。每年开学个幼儿园教师队伍都有很大缺口。

5、家长工作薄弱,幼教观念落后。由于迎合家长等客观原因,存在小学化教育倾向,班额过大和编班的不科学规范,使新教育理念无法实施,都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幼教观念的落后,使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困难。目前,从国家到市里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个别幼儿园为应和家长的要求,暗地里还学习拼音,让幼儿写字,导致升小学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小学教师怨声载道。小学教师对各幼儿园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幼儿入园的选择。

二、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投资,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园条件。

2、让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研究有机结合,相关政策互相了解,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切实做到各自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作为基层幼教工作者,我们深知学前教育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学前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农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灌口中心幼儿园

陈智琼

语言是人类借以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特别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交流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农村幼儿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偏差的现象,为其今后社会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成人及同伴交往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它课时有限,单靠上课并不能完成幼儿语言发展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起幼儿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来培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交流是无意的、多变的,又是反复发生的,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内容的限制,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可以用简单的词句,也可以借助表情、眼神、手势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处于自然、轻松、无拘无束的状态,思维积极、活跃,所以幼儿能更多地积累语言材料,而教师又便于进行个别指导。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呢?近两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颇有感悟,并将其小结如下。

一、制订日常生活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往虽然是幼儿自由参加的,但并不等于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教师应在对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情况作出简要分析之后,确定本学期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并把它具体化。如:需要学会哪些词,学会哪些句式?讲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如何?教哪些故事、诗歌,复述哪些作品,讲述哪些图片?哪些在课内进行?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培养?然后确定每月日常生活中语言培养的要求。如,小班幼儿入园头一个月,我预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培养的目标为:

1、学习听普通话,能用普通话问早和道别。

2、学习使用一些常用的名词(称谓、玩具名称等)。

3、要求幼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如“我想ⅩⅩⅩ”或“我要ⅩⅩⅩ”等。

4、要求80﹪的幼儿乐意开口说话。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真正真实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地发挥日常生活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作用。另外,除了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课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整合在五大领域之中;注意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保护、鼓励、支持幼儿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二、创设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正如《纲要》中所说:“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客体环境。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尊重、支持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喜欢说、愿意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宽松和谐、充满尊重、支持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做到细心和耐心。首先,我放下教师的架子,使自己成为孩子真正的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其次,我总是要求自己进行换位思维,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用一颗童心理解孩子。生活中,我本着让幼儿“敢说先于正确”的理念,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允许和接纳孩子们暂时说得不正确不完整的话语,待孩子表达完以后再进一步去引导他学习完整的、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切勿在孩子激情表达过程中打断他们的思路和表达欲望。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增强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2、创设一个形象生动、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客体环境,让幼儿有话可说、有机会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这和《纲要》中提出的“环境育人”原则不谋而合,可见,环境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引起他们感兴趣的、有满腹话想说、要说的环境。首先,我利用我们农村特有的天然资源,如泥土、石子、树叶、花生壳、豆子、稻草、绳子等与幼儿一起用捏、拼、剪、贴的方法布置一幅“田野里的春天”的活动室意境:有泥土捏成的农民伯伯在田中播种的各种动态,空中有由树叶、豆子、花生壳等拼贴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小鸟、蝴蝶和飞虫的作伴,地上有用绳子和石子串拼成的小狗、小猫在嘻戏打闹的情景,河里有各种树叶拼贴成的鱼儿、鸭子在戏水,田园中有可爱的稻草人正在挥舞着手上鞭子生怕飞虫破坏田中的农作物等。其次,我们也结合生活中的废旧物资源,在活动室周围为幼儿提供一些语言游戏材料,如纸筒做成的“麦克风”或“传话筒”,纸箱做成的“电视机”、“公共汽车”,砖瓦构成的“表演台”,以及稻草搭成“悄悄话屋”等。再次,我将孩子们採来的野花、磨菇,孩子们亲自种的豆子、蔬菜,孩子们抓来的小蝌蚪、蝴蝶等丰富我们自然角的内容,等等这些来源于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事物,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兴趣,加上幼儿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话题更多、更广。同时,我还把语言环境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带孩子们到乡村踏田间小路、踩溪中小石、看蚂蚁搬家、赏天边夕阳、逛便利商店、游农贸市场等。总之,教师要结合实际,以幼儿为本,创设一个多元的、自由宽松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发展。

三、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要平时留心观察,不失时机地利用日常生活,随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这将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过渡环节,我主要开展如下几种语言活动:

1、主题式的语言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主题式语言活动一般是指幼儿围绕某个话题开展的一切语言活动。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幼儿的现实生活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引导或组织幼儿开展一些有趣有利的语言活动、游戏。①表达活动。比如晨间谈话,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回忆昨天的事:“说一说,你和谁去哪里玩?玩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儿?”;也可以引导幼儿说说今天的事:“你觉得今天谁穿的衣服(鞋子)最漂亮,为什么?”“你今天带来了什么玩具,它可以怎样玩?”;还可以是针对班级或家里发生的某件突发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等。②天气预报。老师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从电视或收音机上获得有关天气情况的信息,然后,在幼儿园“电视一角”为大家做天气预报的讲解。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再模仿或加以创造地将获取的内容表述出来,让孩子们在听与模仿中发展语言。③午餐报告员。在餐前或餐后,鼓励幼儿自由描述自己当天的午餐,引导幼儿讲讲看到或品尝到的食物的名称、样子、颜色、大小、味道等。④说新闻。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变化现象,用语言正确地讲述出来。可以是在生活中从成人那儿得知的,也可以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一切新鲜趣事。我们要鼓励、支持和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分享。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要处处留意观察或倾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等,无形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⑤说说笑笑,开心一刻。笑话的内容风趣、幽默,能取悦人心,深受幼儿的喜爱。新闻是描述真实的事件与现象,而笑话的内容却添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幼儿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与讲述,因此范围更广,话题更多。此活动一开始需要教师做示范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一旦孩子们学会讲述时,他们的兴致都很高,如林威小朋友正津津乐道地给他的几个好朋友讲述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段最搞笑的情节;伍宇小朋友边说边表演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在田中捕捉青蛙、蝴蝶的有趣事件;勋梦小朋友自编自己与家中小狗的故事等等。有了这一活动以后,他们在家还会要求成人为他们讲幽默故事,或是更注意电视、电影、故事书中的搞笑信息,当他们获得信息后便会迫不急待地讲给同伴听,可见,夸张的风趣幽默的故事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幼儿语言表达情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幼儿在健康方面的向导。⑥好书介绍。我们允许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幼儿园来,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书里面的一切美好故事。同时,老师也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浪漫的图书角或阅览室,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书籍,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促进语言的共同发展。

2、瞬间的语言游戏

《纲要》在总则中明确重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让语言教育活动游戏化,是教师们最常用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游戏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一直以积极、轻松、愉快、自觉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因此,我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瞬间语言游戏活动:①听辨游戏。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摸五官”、“传话”、“打电话”、“猜猜这是什么声音”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先听后辨,先听后说。②表演游戏。这个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随手可拿、随时可演的机会,如民间布偶玩具、指偶表演台、舞台及相关的表演道具、服饰或可利用的半成品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尽情的表演、表现。③民间童谣、民间游戏。农村幼儿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有较多接触到民间诸多趣味的童谣和游戏的机会。这些童谣风趣、押韵、节奏感强,念起来郎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又便于记忆。比如《决米糕》、《牧童歌》、《一的炒米香》等,这些均反映着农民纯朴、热情的生活态度和风俗习惯的民间童谣,是幼儿所熟悉的、所喜爱的、常常挂在嘴边上的游戏。此外,还有民间的“抛沙包”、“拉磨”、“跳花格”、“跳橡皮筋”等等,这些游戏通常是需要边玩边念儿歌的,因此,它不仅能愉悦幼儿的身心,而且还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④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活动。在孩子们睡觉之前、游戏之后或是在等待回家之时,我们不免播放些轻松、优美的文学作品(最好配有背景音乐的)或是由教师即兴配乐朗诵的故事、诗歌等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

3、随机教育

我们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切能激发或拓展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或经验的机会,丰富或巩固新旧词汇、句式。如:幼儿已在文学作品中学过的“辛苦”一词,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一词汇。如当保育员阿姨在小朋友吃过饭后,为小朋友擦桌、扫地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保育员阿姨忙碌、流汉的样子,引导他们说一说:“阿姨即帮我们擦桌,又帮我们扫地,真辛苦。”由此,还可以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说一说:“还有谁?她是怎样做的?真辛苦。”再如,幼儿已学过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我们可以在幼儿观察自然角的小蝌蚪时,让他们讲一讲:“有的小蝌蚪已长出后脚,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前脚,还有的小蝌蚪已经缩短小尾巴变成青蛙了。”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偶发现象或事件,如:“雨渐渐小了”、“太阳慢慢下山了”“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五颜六色的彩红真漂亮”等等,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语言。

以上种种活动主要采取以小型、分散为主,集体活动为辅的方式进行,以免变相增加上课次数。此外,在活动中,我们还会遇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较弱,甚至有语言障碍的个别幼儿,有待于我们认真分析、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做好家长参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工作,以完善幼儿语言教育环境,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何提高农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4-20 15:11:04 阅读数:468 网友评论:0 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应紧密地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农村幼儿来说要结合农村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游戏活动。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方法,谈谈我是如何提高农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学习需要有良好的语境,可促使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这种良好、宽松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为了配合语言教学我设立了语言角,其中设计了“跟我学古诗、儿歌”“我是小诗人”“学汉字”“我是小小制作家”等,每周学习一篇古诗、学三个汉字,增加幼儿识字量,丰富幼儿的语言。把幼儿创作的儿歌作品粘贴在墙上,故事表演中制作的头饰、玩具展示出来。通过这些物质环境和教玩具的制作给幼儿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模拟的实境中,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说,敢于做,发自内心的去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语言活动,如“猜猜我是谁”“学习小动物的叫声”“学说绕口令”“认识水果”游戏“顶鸟窝”。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结合各种区域活动使所学的内容得以及时巩固,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等都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好地方。让他们随时随地的去学习、体验和交流,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技能,巩固了幼儿的记忆,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二、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有机整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教材内容应有一种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幼儿语言综合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引导和支持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不同侧面的观察和感知,从不同层面的探索活动中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将整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单一的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地获取与提高。

1、在故事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看图说感受,以图或文字作记录,学表演,作游戏的活动并与内容有选择的、有机的整合于一体。在教学《小鸟和小鸡》时,针对农村幼儿学习兴趣不高,表现力不强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方法。在教学中师讲述故事前,对幼儿提问“小鸟喜欢在什么地方飞?”“小鸡会飞吗?”“如果小鸡也想飞,有没有办法?”引导幼儿提前对故事内容进行猜想,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师讲完故事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把幼儿分成两组,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鸟和小鸡。教师朗诵故事,幼儿表演小鸟和小鸡的动作与对话。利用日常生活过渡环节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帮助其他小朋友,或其他小朋友帮助自己的一件事。在教学活动后,利用区域活动进一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表演区提供小鸟和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分角色继续表演故事或听音乐做小鸟和小鸡的律动。在美术活动区引导幼儿画或制作小鸟和小鸡。在户外活动时,利用休息时间让幼儿观察天上的白云,引导幼儿说说白云像什么,学说“像××一样的一朵朵白云”。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方法即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引导了不同水平幼儿的表现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2、在儿歌、诗歌的教学中采用教师示范朗诵、分句指导、多媒体演示、看图学习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情境表演、游戏、创编儿歌等方法并与内容有选择的、有机的整合于一体。在教学《小雨和小草》时,提前利用下雨时,让幼儿观察春雨的样子,是怎样落下来的,小草是什么样的。让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便于幼儿在学习时更好的理解儿歌内容。教学时让幼儿先回忆春雨的情景,请两名大班幼儿做情境表演《春天的小雨》,让幼儿跟随大班哥哥姐姐边念儿歌边表演,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利用动画分句朗诵儿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跟随音乐完整的朗诵儿歌。创编儿歌时老师问“小雨除了对小草好,还会对谁好呢?”鼓励幼儿说出其它植物或动物,如小树、小花、青蛙等编入儿歌中。和幼儿一起朗诵新编的儿歌《小雨和××》。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画出创编儿歌的情景。通过各种形式使原本简单的儿歌变的很有意思,使幼儿学的更快,记的更牢、更有兴趣。

三、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工作中相信孩子能行,留给孩子较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不太连贯的解释,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个别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如结吧、咬字不清的幼儿,我总是主动和他接近并耐心听完他的每一句话,对他的一点点进步大加鼓励。

其次,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谈话兴趣,随时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让他们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每周一早上,我会给孩子开辟一点时间,让孩子说说他星期天遇到或做过的一些事,说到高兴的地方,大家哈哈大笑,一片快乐的气氛,从而让孩子在别人良好的反映中体验谈话成功的乐趣。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我把孩子当作一个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大人”来交流,平时尽量避免相同的话重复出现,讲故事时,只要不是很费解,我也不把它们翻译成儿童语言,渐渐的孩子在平时的对话中会时不时迸出几个故事中的精彩词汇,如“喜羊羊非常机智勇敢”“柳树长出像眉毛一样的叶子”等,连我也对他们刮目相看。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注意给孩子提供语言锻炼的机会,如果留一些需要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或者需要带一些东西,我口头留给他们和他们说几遍,让他们仔细聆听并当时重复,事后能按要求完成的我便奖励他们。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仔细聆听的习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语言训练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首先应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等。教学中我利用家长会的时间给家长讲读书的好处,给他们介绍适合幼儿阶段读的书,让他们给幼儿准备。其次并要求他们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要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每个月会组织一次“我是小小故事家”比赛,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评比最会讲故事的人。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每个月我都会让幼儿把自己家的书带到学校,放在语言角里,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看书,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容易提高的。农村儿童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交际范围相对封闭,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失败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属城关附属幼儿园,许多孩子来自农村,农村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表现良好,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如何培养农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说”得更好?在此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呵护“我想说”的愿望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农村幼儿的普遍心理。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多参与交流活动,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农村家长往往以幼儿学到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术作为衡量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准。他们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操作探索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常常忽略。家长一定要平等对待孩子,彻底改变这一看法,面对幼儿离奇或措手不及的行为和问题,要理解和宽容,在先肯定孩子积极思考后,予以正确的引导,细心呵护他们“我想说”的愿望。

创设“有话说”的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要让幼儿有话可说。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

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从小事说起,从身边说起,从生活中的点滴说起,越是熟悉的事物,幼儿就越能说。家长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耐心安静地倾听,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讲述,并积极主动地回应。语言教学活动,是训练幼儿“说”的重要平台。我们可以在故事教学、创(续)编故事、看图讲述、动画片讲述等语言活动中进行“说”的训练。温馨美化的“阅读角”、“语言屋”,是幼儿自由说、创新说的好去处,让幼儿在生动的道具和精彩的对话中演泽着别样的人生。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只要我们能创设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加语言交流,做到家园配合、共同训练、同步共育,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说得很好!

第四篇: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财务管理先后经过了村账站管、村财双代管等多种管理模式,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历经乡镇合并、合村并组各地相继成立了乡镇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受托对村级财务进行代理记账,自运行以来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理顺财务关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毋庸质疑这些管理模式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但是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问题

1、村财双代管是立足于《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三不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对村级财经业务和财经委员的管理是管事不管人,村干部的考核主要以乡镇政府的相关部门为主,经营管理部门对村级财经委员失去考核的约束。

2、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机构即农村经营管理站和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实行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内控机制不健全极易形成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监督局面。

3、现行村级财务监督机构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机制和 人员的组成仍然存在不合法的现象,多数为村级负责人指定,农村经营管理站对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指导存在盲区,没有真正的让民主理财小组发挥其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4、县、镇、村三级的资金划拨机制,专项资金的管理不尽人意。财政所没有完全成为上级资金拨入和镇级资金划出的唯一漏斗。农业及扶贫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由于实行的是先报账后拨款的办法造成了村级对农业部门和财务核算中心报两套不一样的账,加之现行操作中核算中心代理记账以村级在农口部门报账的复印件为准,真正的资金使用状况只有经办人知道,极易埋下财务隐患。另外各地的移民资金实行村账站管后,只面向移民站报账,村只设出纳,由于条块分裂,无法反映村级资金收支全貌。

二、管理制度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需完善。各级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相应出台了多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起到了控源头,抓过程,促发展的作用,形成了管理和服务并重的财务管理新格局,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统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新政策的出台与其相应的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修订、完善和重新制定。诸如:村级债权债务管理办法、村级资产资源管理办法,村级预算决算管理制度等需要重新制定以适应新形势,以便于工作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2、执行制度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人四种表象上。一是制度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蜻蜓点水式行事、三是越俎代庖式操作。有的是不懂财务管理摸脑壳行事,毫无章法,有的是对财务管理制度不了解,糊涂官管糊涂百姓;有的是对财务管理制度太熟悉了,对财务收支审批权限,工作流程等内部控制约束机制避重就轻,有的是超越权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现实工作中村级的一些重大支出事项和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方面产生的不稳定问题集中表现为制度规定要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而以村两委班子会通过或村委扩大会议通过,如果说没有相关制度规定的事项则以相关领导拍板定夺。

三、监督机制问题

1、体现在村内财务内控监督制失衡。尤其是对处于村级财务管理金字塔顶的一把手的监督失去有效的控制。一但失去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村级运转将失控。目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暴露出的部分村主要负责人的经济问题和部分村连干部分配都无法落实的现象即是因此而造成。

2、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内部代理记账中的监督机制不严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代理记账业务操作规范,对代理记账主要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办法,代理记账人员的主观意识决定代理记账的优劣。

3、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机制有待进一 步加强。现实中纪检监察部门对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处理案件表明,与其在事后挥泪斩马谡,不如及早的介入镇村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的活动中,从源头保护基层干部。

四、管理理念问题

财务问题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已成为各级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综合分析影响农村财务和村级经济发展进程的首要因素是管理的理念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1、管理的理念不新。管理没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认识上的不足带来实践中的差距,财务管理的全局意识狭隘,工作的起点定位不高,总是把管账当作管理,把做账当作监督。管理缺乏前瞻性,实践缺乏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满足于算账、记账就是服务的一般想法。

2、经营意识不浓。理财聚财的观念淡簿,导致集体经济止步不前,造成整个农村发展滞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服务的意识不强。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衰退是农村财务长期以来没有大起色的根源,造成管理机构提供的服务供给和群众及基层的需要不成正比。撕裂社会关注的热情,无法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管理的共鸣。

对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

对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创新管理机制

乡镇党委、政府、县经管局,财政所村级组织应进一步 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落实各自的领导责任,理顺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障碍。

1、镇委、政府应将村级财经委员的业务考核部分改为由财政所进行,改善只管事不管人的软约束现状。

2、财政所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正确的履行财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配备独立于农村经营管理和财政零户统管之外的专职财务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制定镇村两级财务审计中长期规划,对农村财务核算中心代理记账的农村财务进行常规性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

3、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严格依法选配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具体落实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规定,由村级讨论确定其待遇。在组织管理上民主理财小组直接向村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业务管理上由财政所具体指导,由镇政府在对村的转移支付中单列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工资,由财政所负责考核发放。

4、改进村级财经管理人员的任用或选拨机制。现行的村级组织其实是兼备了村民委员会和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其会计管理人员按相关法规可以由上一级组织进行任免;另外也可以在现行村级换届选举中先选出村委成员,再进行分工,以免选举的财经委员不懂业务,造成工作被动,埋下财务隐患。

5、规范资金划拨程序,加大资金使用监督力度。同时 向上争取协调县级以上各部门对村级资金划拨管理的支持与配合;专项资金的拨付和账务管理应全部转入财政机关负责,对相关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报账程序,账务处理办法县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发文确定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报账制,杜绝弊端。

二、健全制度,狠抓执行监查

1、在财务管理方面乡镇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形成一个模式。做到“八统一”,即财务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财务票证统一;记账方式统一;统一到一家银行开户;统一财务档案管理;统一财务日常公开内容,统一会计报表。

2、财政所应加大对新时期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起草工作。对已出台的所有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对不合适宜的制度坚决废止,需要完善的进行补充修正,需要规范的重新起草制定;另外可结合责任考核组织人员加大对核算会计和村级执行财务制度的检查力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代理记账会计参加所管村每个季度召开的民主理财会议,零距离的感知每一张收支凭证的真实合法性,从入口上把关监督,财政所每季度或每半年组织专人进行财务检查纠偏整改。

三、强化管理,控制权衡机制

1、在树立一把手的权威的同时,一把手要自觉的接受 监督,党委政府要明文规定村级负责人管财务而不直接经手财务,经手财务的人按章办事,对单位负责人负责。

2、结算中心的代理记账要形成成熟的操作规范,结算会计对代理记账会计凭证的审核和账务的处理应与个人的责、权、利相挂钩,并形成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结算会计轮岗。

3、探索建立纪检监察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的经常性工作联系机制和重大经济事项的介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或听取相关财务情况汇报。

四、以人为本,增强服务理念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为财务工作成绩的好坏直接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息息相关。

目前村级财经委员中有会计证的所占比例较低。一方面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后一部分新当选的财经委员由于完全不懂业务迫切的需要专门进行培训学习。另一方面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刚出台不久,镇村两级财务管理人员都有必要进行系统的集中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形势下的村级财务运转现状一再表明,当前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要求财务人员会算账,记账,而且需要一批会谋事的管理人员和一批会办事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把财务管理工 作细化为账务管理和资产运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向经营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合理规避债务风险,以缓解日益紧张的镇村两级债务危机。

总之,农村财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全体财务管理人员的通力全作,唯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狠抓工作落实,才能再谱农村财务管理的新篇章。

第五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有的村民只忙于在外打工,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予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可乘之机。

(二)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

(三)村委会财务队伍不稳定,每逢村“两委”换届,会计也跟着换,由于经费紧张,对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基层财务人员业务难以提高。有些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学习,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不规范。

(四)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时不按制度办事,民主程序、民主公开不到位,不搞招投标,只是凭个别人说了算,让个别人的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获得承包权和所有权。尤其是集城的中心村在收取占地征用费时不按政策规定办事,不召开村民议事会,不搞竞标,只是凭个别村领导表态,损害集体利益。有的为缓解一时资金所缺,将非家庭承包土地发包期限延长指标降低一次性收取资金,为下一任留下一个烂摊子。

(五)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够规范。

虽然乡镇(街道)由镇纪委牵头,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公开不及时。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建议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管好农村集体资产,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村级基层干部的培训管理力度。每年定期对村支部书记、主任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从机制上建立一套“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的有效管理模式。对违反制度的村干部要严肃处理,对管理民主、严格执行制度要给予奖励。

(二)对通过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后的资金、资产、资源要建立台帐,明确界定产权。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明晰动态管理档案,是保证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的首要前提。为此,乡镇(街道)必须成立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专门组织,由纪委牵头,乡镇财政所组织实施,村委会及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采取“台帐式”管理办法,每年底还应对集体“三资”进行一次清理核资,对因资产出售、征地拆迁、中心村规划建设、资产资源数量增减的情况,应及时记录归档,完善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健全制度,加强“三资”管理。(1)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一年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务公开要严格按照村务公开项目进行公开,实行微机打印张贴在村部公开栏,方便村民就近查询。(2)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集体组织“三资”民主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完善村集体组织“三资”审计制度和监督渠道,组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3)实行招投标委托制度。各村招投标事务要全部委托“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办理,各村不得自行组织招投标活动,工程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由“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招投标。(4)推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采取“台帐式”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资产管理台帐。每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

(四)加强乡镇财政经管队伍建设。县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乡镇经管队伍建设。一是按照工作的职能配齐服务工作人员。二是人员工作经费要保障,彻底转变“三资”管理业务的职能部门肩负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三是多渠道招聘实用人才,对缺编的人员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吸收新鲜能力,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四是县局主管部门加大对“三资”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一年培训1次,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达到依法依规管理农村“三资”。

(五)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权力公开,严肃纪律,查处农村“三资”违纪案件。民主决策是权力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源头防治贿赂的主要途径。进一步规范农村民主决策过程,对农村土地租赁承包、集体资产处置以及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建设承包等重大事项坚持按照“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公告,结果公示”的“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集体决策,形成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的民主决策,使农村两委的决策更加科学,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严肃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是查处以权谋私、私分、挪用、侵吞涉农的各项补贴的案件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纪案件。通过案件的查处,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遵纪守法,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