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最新文章

第一篇: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抓住新机遇 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花源镇“两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花源镇人民政府

夏万平

2024年6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花源镇党委、政府对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对一贯关心、支持、厚爱花源教育。为花源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镇情简介:

花源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之一,位于成都市南部,新津县东北部,距成都市仅17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0公里,幅员面积32.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4.3万人,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01万人,在校大学生1万余人。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花源镇发展定位是“打造居住、旅游、休闲及教育文化产业为支撑的都市功能区”,城镇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川藏路、大件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在建)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城区紧邻杨柳河,牧马山脉,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花源镇党委、政府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新三最”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经济强镇”、“教育强镇”和“两基”建设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来,花源镇地区生产总值以17%以上速度递增,财政收入以18%以上的速度递增。202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60元。花源镇自古以来就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串头铺小学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镇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镇现有大专院校三所(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师大设计艺术学院、成都国际旅游学院)、中学二所(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新津县花源中学)、中心小学三所、幼儿园三所、成人教育学校一所。在校大学生一万余人,初中生882人,小学生1623人,入园幼儿394人,专任教师830人。近两年来,杨柳河两岸优美的自然环境,宽阔翠绿的(占地40亩)白云广场、白云大道,清新自然的绿化环境和卓有成效的综合治理所带来的良好环境,合理配置的教育资源,优化的育人环境,使我镇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了众多企业到我镇安家落户。如希望农研所、中鹏房产、泰来房产等大小企业140余家。这些企业的加盟极大地激活了我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现将我镇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科教兴镇,教育为本。我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打造 高质量的教育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各类教育齐全、发展均衡的教育大镇,2024年12月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市教育强镇”。花源镇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协调作用,增进了“两基”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层层落实防辍任务,尽大力气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针对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大量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现状,2024年,花源镇投入资金五万余元,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留守儿童服务队和金秋乐园“留守儿童”老年服务队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关爱,并对我镇“留守儿童”专门建立档案,由学校、镇、村、社层层落实建立了“留守学生”沟通交流、家庭联系、教育管理、结对帮扶责任制度。2024年5月29日,省委常委李登菊在花源镇参加“四川省送公益电影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中,高度评价了花源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留守学生之家”定期活动,并在全市学校交流推广。

我镇本着加强学校教育常规管理,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是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是落实县委、政府“科教兴县、人才塑县、教育优先、科教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和新津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我镇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我镇始终把提高思想认识、落实领导责任、增加投入作为政府行为。我们认为教育的发展,是我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的14个重点镇之一,如何抢抓这个历史机遇,经营城市,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我们的策略之一就是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狠抓“两基”建设让教育强镇、兴镇,让教育成为这座新城的特色和灵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给教育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才能使教育和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因此,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应优先适度超前发展。

新津县委、政府提出“创建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和教育“十二五”规划要求,教育要推进“三名工程”,要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花源镇周边地区教育和学校的不断兴起和发展,花源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统一思想,落实措施,采取了多种形势,向干部群众宣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并强化广大 干部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思想意识。

为了将“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落实到实处,狠抓“两基”建设我们坚持了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负责抓好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学校管理、宣传报道等方面的工作。坚持做到了每年对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讨论2-3次,有案必议,每议必行,每行必果。加强了宏观决策,着力解决关键问题。

二是责任到位。我镇制定了镇、村、社各级领导亲自抓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并将其纳入了总体目标管理之中,同考核奖惩挂钩,做到了镇抓村、村抓社、落实责任,一抓到底。政府坚持每年评比奖励一批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我镇还落实了领导干部划片定点包干,深入学校办实事的责任制,采取现场办公的办法,具体指导教育工作。

三是投入到位。我镇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始终坚持三个增长,从2024年至今,共投入土地资本45240多万元(其中:国际旅游学院:政府投入土地290亩,价值24070万元;北大附中:政府投入土地180亩,价值14940万元,房建投入5000万元;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幼儿园共投入土地和资金1230万元)。这些教育的投入,夯实了全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强大基础。

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基础。

近年来,我镇按照新津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教育优先、经济科教一体化”战略的要求,始终把教育强镇的宏伟目标作为政府行为,坚持实施“科教兴镇、继承创新、以人为本、教育第一”的战略,在注重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始终强化了规模意识、标准意识和更新意识。我镇引进的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就是为了满足我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该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是一所高品质、现代化、创新型的学校。学校秉承了北大优良传统,结合巴蜀文化底蕴,实施高端办学战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目前该校创设独具魅力的人文管理模式,将学校建成多元化、管理民主、教学有效、师资一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特色鲜明的一流品牌学校。由于我镇认真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设施。近年来,我镇先后调整小学布局(合并华光和洪川、官林、白云四所村完小),新建400米田径场2个,200米田径场3个。彻底消除了危房和破旧房。镇政府提供土地60亩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提供470亩土地用于国际旅游学院和北大附中的建设。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加教学设备,我镇在加大校园改造的同时,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对教学仪器进行换代。目前,中学、小学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等教学器材和图书等达到了《四川省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标准》和《区县示范学校标准》,运动场、食堂、水冲式厕所和卫生室 达到了成都市“健康工程”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工程已全面完成投入使用。各学校都建有电教室、多媒体室,图书拥有量中、小学分别为生均10册至15册。

我镇坚持把镇财政可用资金按逐年递增的办法落实于教育。教师节、儿童节、春节都召开座谈会,表彰先进教师,给老师发放慰问品或慰问金,规定了教育经费的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立项,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三、多教统筹,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我镇有未成年人5406人(其中0至1岁232人;2至6岁1019人;7至12岁2024人;13至15岁900人;16至18岁1183人)占总人口20%。为保障适龄儿童授受义务教育,镇政府将“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工作,与学校一起搞好新生入学前的统计、规划。采用家访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什么年龄该入园,什么年龄该入学,在哪里入学等,教育广大家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让广大家长知道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位家长的神圣使命,主动配合学校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镇政府、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外来入户企业职工子女,实行同服务、同管理),做到幼教、普教、成教、特教、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特别是盲、聋、哑、智力残疾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儿童采取结对帮扶、民政资助等办法,2024年有五家企业为兴乐小学捐资六万余元,市规划设计院第三党支部资助花源小学任杰蓉、陈莎等四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名学生每年460元),时任县委书记孙建军连续三年资助了兴乐小学学生谭佳、胡一梦。县委其他领导也结对资助了兴乐小学的八名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2024年民政、计生、残联“阳光育苗基金”共资助我镇小学生102人,金额为5247元,资助中学生39人,金额为10450.00元(花源小学该项工作成绩突出,被省、市、县推荐为国家级基础课题研究示范点),保障了儿童入学。经过努力工作,小学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巩固率达99.7%,毕业率100%,非文盲率99.98%,脱盲巩固率达100%。

由于我镇坚持“科技兴镇,教育为本”,加强了统筹规划,所以教育资源得到了最优化,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的花源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各校除了在各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外,还开设了文艺、体育、阅读等活动课,成立了书法、绘画、游泳、乒乓球、足球、英语、微机、舞蹈表演、创作、民乐队、形体队。兴乐小学谜语竞猜、象棋、足球队荣获殊荣(花源镇兴乐小学足球队代表新津县参加成都市少儿足球大赛,获成都市第一名和精神文明单位;并代表成都市参加全国少儿足球大 赛获第六名)。花源小学少儿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选拔赛和表演赛均获大奖(2024年2月花源小学少儿艺术团参加“青春中国·第三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展评活动”获“最佳组织奖”和“卓越贡献奖”;花源小学廖科、江敏、陈小雪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艺术选拔赛均获个人一等奖),成为省、市、县一支特色队。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能动性,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各校各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小学毕业生每年都有数人荣获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及北大附中奖学金免试入学,中学在中考中成绩突出。中、小学校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均名列全县前茅(花源中小学连续三年年终目标考核获一等奖,花源小学再次评为成都市信息技术先进学校、红领巾示范校)。学校校园美、校风正、学风浓、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全镇各校制定了办学章程,校长按“办学章程”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并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等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开展了学生牙保、体检100%,血吸虫病普查97%,儿童预防接种率100%)定期对学校环境、卫生、食堂、食品卫生的情况进行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2、对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的未成年人,因多种原因不愿继续学习的,由成教办牵头动员参加县职教培训,学习专业技能,或参加镇农民网校的学习和劳动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确定村干部、老师、企业进行重点帮扶,直至通过学习找到合适 自己的工作。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民教育。为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镇要求各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德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培养学生成为“五会”人才。我镇不但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全民教育。为此,我镇利用农机站、农技站、成教校等,组成科技培训小组,送书下乡、送科技到户,到各村和各社区去开办讲座,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我镇还利用社区、村委会等举办一些知识性的专题讲座的报告会,以提高我镇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和生活技能。

4、强化社区教育,加强校区互动。社区教育是完整的全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我镇在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的同时,制订了《花源镇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学校和社区结对的模式,建构了社区教育格局,形成了10多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基础。2024年我镇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1456人次。全镇村村都建有图书室,每个村存有图书2024余册,花源镇社区图书室存有图书4000余册。根据社区的需要,学校为社区开放教学场馆、设备和设施,开办社区学校。文教部门利用自身人才和知识的优势开办讲座,提高社区市民的道德修养、技术水平,促进了全镇 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我镇建设学习型城镇的进程(寓教于乐,社区利用晚上时间常年组织露天舞会,有300—400人参加)。

五、几点体会

我镇由于强化了教育的优先地位,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幼教、普教、成职教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教育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巩固,必须抓好“四个落实”。教育工作的发展,不但是我县实现“西部教育强县”目标的要求,也是我镇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抓好了“四个落实”:思想认识落实。思想认识落实是加强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如果全镇不能齐心协力,不能充分认识教育的发展能给我镇的经济带来活力,能推动我镇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那么,就不能形成合力,就无法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政府行为落实。政府行为落实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筹划和统领,如果不强化政府行为,就不能制定严密的规划,统领各方的人力,组织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教育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教育投入落实。教育投入落实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教育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不能确保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财力和物力,教育的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就不能得到提高,教育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社会参与落实。社会参与落实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 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才会因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而快速增长。正是由于我镇注重抓好了“四个落实”,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2、教育发展要抓好“两基”,“两基”工作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镇“两基”工作取得的成绩告诉我们,“两基”工作不但是我们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且也是全民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抓好“两基”,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推进教育的“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校长),才能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目前,我镇中小学已有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成人教育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1所;市县学科带头人12名,市县优秀教师15名,获县级荣誉称号的教师26人。

3、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要抓好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学校必须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用教改推动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迄今为止,我镇中、小学共有教育科研课题6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4个;教师发表教学论文56篇。

4、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必须抓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我们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按部颁标准,开足开齐各门课 程,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全镇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镇除了为高一级学校和劳动市场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200多人次。由于我镇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加快了我镇经济的发展。仅仅2024年,我镇就招商引资19个,项目签定协议投资金额56.6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24亿元。

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用高标准来衡量,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将在今后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强化教育适度超前的意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育仪器的配备标准,以适应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巩固“两基”成果,特别是要加快向“两高”发展,力求使我镇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将花源镇建成城市交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金融商贸繁荣,城市功能完美,教育效益突出的生态现代都市。

3、努力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不断发展,我们将加大力度,努力为建设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的社会组织创造条件。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展望前程,豪情满怀。面对新的时代,花源镇党委、政府决心带领全镇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抓住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契机,坚持我镇“经济发展、教育领先、真抓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搞好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花源镇的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国家督导团的同志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花源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二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县域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近年来,胶南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建设“蓝色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未来之城”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24年11月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坚持政府行为主导,不断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多年来,胶南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本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原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强力推进。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市先后出台了《胶南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胶南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胶南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区市直义务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胶南市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规定,进一步明确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教师工资全市统发,农村教师人均工资由2024年的1131元增长到现在的3328元;2024年起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2024年春季,在青岛五市率先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校方责任险;不断完善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依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近5年以政府助学券等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近1000万元;投资686万元统一为农村学生配设了班车;投资368万元实施了“农村小学喝热水吃热饭工程”;投资314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饮水工程。

二、强化资源统筹布局,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胶南市确定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布局调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科学进行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全市小学由2024年的275所调整到现在的85所,初中由35所调整为26所。从2024年起,投入8700万元按标准化学校要求改扩建、装备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数量比例居青岛各区市首位。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增配工程,从2024年起每年投入400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在青岛五市率先完成光纤入校“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累计1.8万台,所有学校均按标准装备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及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争取青岛市资金937万元、镇(处)财政1155万元,完成3.1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彻底消除了薄弱学校。

三、不断完善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胶南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内容。以实现城乡、镇域内优质师资配备相对均衡为目标,创新实施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制度,自2024年以来,全市共有649名教师分别由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由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2024年又实施了“新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将考录到农村学校的55名新教师安排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一年后再回原农村学校工作,促进新教师思想与业务的双提升。以建立研训合一的城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目标,大力实施干部教师读书工程、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班主任培训工程、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举办“教育干部全面提升素质培训班”,教育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胶南市在狠抓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注重探索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建立完善镇中心小学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实现“一个统筹,三个共享,三个统一: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坚持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要求统一。建立完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广“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建立完善城区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从城区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干部教师到其他学校任教,成立“校际教学研训联合体”,加大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力度;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完善“决策民主化,执行规范化,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优质名校孵化器的作用。

第三篇: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努力建设中心大城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无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我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大城市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一、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2024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7.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7.9万人(其中主城区2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6.5%,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大组团、四大片区”的城市格局。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我市城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商贸活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3:41.7:36.0,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0%和40.4%,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开始批量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城镇化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城镇化率看,我市已拥有城镇人口67.9万,农村人口为78.1万。

二、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率数据有“水分”。我国2024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新确定了城乡人口标准:一是按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无论户口是农村籍还是城镇籍均统计为城镇人口;二是引入了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在城镇建设延伸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人口统计;三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原籍户口是否在本地均统计为城镇户口。由于2024年之后尚未开展过人口普查,我市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是以各镇街报送数据为依据统算的,各镇街对人口密度、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尺度掌握不够统一,对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调查不准,加上为完成市里下达的城镇化率指标,每年上报的数据存在一定幅度的虚假。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业人口还有108万。

第二,新入城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太低。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39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2元,比上年增长了10.3%;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29元,仅比上年增长了8.6%,生活消费性支出不超过1500元,与城镇居民之比分别为1:3.8和1:4.98。城乡差距过大,造成农转非的新“城镇居民”沦为城镇新的困难群体,致使城镇低保群体中有三四成为农转非居民。

第三,城镇化文明水平低。按照专家分析,当城镇化率达到30%后,城市文明率就开始超过城镇化率高速普及,我市应处在城市文明高速普及阶段,而目前我市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能力还很差。由于受教育年限低、就业水平低等人的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陋习多,黄、赌、毒“蔚然成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镇居民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由于机制体制等种种障碍制约,大多入城人口难以逾越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约束,而农村资本等经济要素却更多地由农村向城市聚集,无法实现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格局并未形成,农村发展底气不足。低保制度还未涉足农村,农村医保参保质量低。享受城市人一样的文明生活,对多数农村人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五,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共有县、乡、村公路5600余公里,其中乡道1622公里,村道3700多公里,公路总里程长,但通车里程短,发挥效益差,县乡村三级公路中属等外级公路3300余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9%;全市还有病险水库161座,占水库总量的76%,有病害山坪塘6380口,占山坪塘的70%,石河堰、引水渠有病害411处,占80%,电灌站需要维修的占51%;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解决人数71万人,未解决的占64%,其中水质不安全的占28%、方便程度不够、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占34%;农网改造三期全面完成后,全市仍将有20~30%的农户得不到农改;农村通讯覆盖面广,但固定电话安装比例小,人均普及率低。

三、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要建设中心大城市,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一)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提高收入为保障,增强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生活宽裕,前提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不仅是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要以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节约劳动成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把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剥离出来;以劳务产业

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方式,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和由农村转向城镇提供可能。要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搞活城镇经济发达圈的同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服务;要不断壮大劳务产业等非农产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培育好新型农民组织,凝聚一家一户之力,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团体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参与市场网络的竞争,从而赢得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

(二)以扩展城镇规模为基础,以营造就业环境为核心,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

城镇化的核心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当农民具务一定素质和能力,通过现代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获得了离开土地的能力后,必然会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对人口的承载功能不仅体现在居住容纳能力上,同时也体现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能力上,让人们入得城来,居得下来,住得稳当,不仅能“安居”,更要能“乐业”。这就要求城镇地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二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为源源不断的入城农民提供居住条件和就业岗位。要围绕大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确保入得城镇和进住康居点的农民有业可依、生活有路。按照大工业强市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招商引资,支持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积极创造企业就业岗位。依托四面山和中山古镇等资源打造旅游业;依托城市中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区配送中心、镇街配送站、村级农家店,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建设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业;支持富侨、东方、大港等企业,建好基地,向外发展,做好现代服务业;挖掘饮食文化,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壮大餐饮行业,以此创造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就业岗位。

(三)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谐能力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真正统筹城乡,创新机制体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四)突出“三色”,提升城镇品位,发挥城市建设的形象作用

要建设中心性大城市,要突出“三色”(特色、绿色、景色):城镇规划、城市经济突出特色。制定特色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立镇、兴镇、活镇、强镇之路;城镇生态、城镇环境突出绿色。建山水园林城镇,创优美人居环境;城镇配套设施、城镇视觉突出景色,建精品,树形象,有景点,塑丰碑,提升城镇品位,升级城镇档次。

第四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部开工清理,XX个村的清理工作已完成,31个村的卫生费收缴工作已完成,共配套资金15万元,清理路域、河道45公里,各村出动人工2024人次,清理三大堆3100处,清理垃圾90吨,出动机械80余辆。清理墙面、电线杆乱贴乱画和小广告400余处,解决占道经营30起,道路两侧、边沟内、绿化区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街道高度重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紧跟县委步伐,于X月X日召开了党工委扩大会议和由各村支部书记、主任、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动员会议,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建办;制定了《XX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整治任务和清理难度,将XX个村划分成三类,分类指导,分别于16日、20日、28日前进行验收;与各管区签订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要求,确定了完成时限,加强了对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XX街道协同各村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与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积极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利用村内广播每天早、中、晚把政策讲明,说清城乡环卫一体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认可并接受环卫一体化工作,从内心深处真正拥护。街道开展了干部进社区、进农家宣讲活动,受教育面达到98%以上。组织了10余次学生、干部、低保人员、零就业人员等开展义务劳动,共1000余人参加,为环卫一体化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素质,又提高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街道对XX个村的工作成绩进行了联合督导,确立了XXX等8个典型示范村,随后组织其他村支部书记对示范村进行学习观摩,在全街道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强化措施,明确责任。

街道将城乡环卫一化工作列为现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包管区领导干部和包村干部的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包村干部全部盯靠在村,每天下午包村干部向主任汇报本村工作进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引入了竞赛机制,在街道大厅设置擂台榜;督导组每天对各村至少巡查一次,对任务完成情况在全街道范围内进行一天一通报,并将

结果进行汇总、存档,将评比结果纳入各村年终考核成绩,与村委会、村干部评先评优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街道以“三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片区协调作战”为总体工作布局,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开展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延伸和巩固,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联系,协调推进。我街道划分XX管区、XX管区等六大片区,上下联动,左右互补,协调推进。同时,也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与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相衔接,让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农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第五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24年2月6日)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探索西部大开发新路的有益尝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成都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力促农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抓好第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三个转变”,不断增添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坚持正确处理城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2、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要围绕2024年城市化率达到100%的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和第二区域的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应把重点放在区(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着力推进城市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农

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城乡合理分配制度。到2024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2%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3、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格局。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增强规划意识,高度重视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要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4、抓好城乡一体规划的重点。城乡一体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五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三、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5、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力。要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工业主要布局在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以中心城市、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依托的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打造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六大工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养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重视大型工商企业的配套协作,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开发附加产品及服务项目,延长产业链。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持。

四、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7、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202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要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220万人以上。市和区(市)县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

8、逐步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2024年,将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对土地未被征占农民,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确保土地被征占后就能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救尽救。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探索建立优抚和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9、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成都市域1小时公路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善旅游公路网,全面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抓好区(市)县城和区域中心镇的公路网建设,拓展区(市)县、乡(镇)、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5年累计新改建公路1000公里,2024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10、加强城乡水利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探索水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5年累计完成江河堤防整治50公里,完成标准化渠系建设2500公里,完成45万亩山丘地区微水治旱任务。

11、加强城乡生态建设。以“三治一植”为重点,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5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202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六、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12、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市)县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以区(市)县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市)县、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13、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农村用药经济、安全。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14、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强农村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乡村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七、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15、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对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准入条件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和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对外地符合政策迁入成都市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到2024年,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从2024年开始,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2024年完成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等区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2024年完成其余县(市)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

16、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已集中改建的农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征用或市和区(市)县政府依法确认为国有土地后,可不再进行房屋拆迁,农民住宅纳入城市房屋管理,可以直接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着力探索完善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宅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等同化。

17、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营利性水电、交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建立完善耕地平衡管理新机制,实行有偿平衡用地指标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平衡的制度。

18、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凡零散的“农转非”不足1000户的,并入相邻城镇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好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过程中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接转换工作。妥善处置好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过程中原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准任意平调或挪用,原则上实行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产权量化到人,股随人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发挥金融支农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进一步壮大资金实力,加快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步伐,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以优质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2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各级财政要优化支出结构,逐步规

范城乡税制。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5年内,把农民对农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负担逐步转为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全局性的问题。

八、切实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

21、统一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且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三最”目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22、合力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坚持和善于统筹,勇于和善于创新,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工作。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承担日常工作。各区(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市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顾全工作大局,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解决问题,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抓点带面,搞好示范带动。

23、加强督查。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部门和牵头部门要对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具体配套政策,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执行;各区(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