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最新文章

第一篇: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近年来公众热议的话题之一。202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见2024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时强调:“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善的慈善文化,不断完善慈善政策法规,提高慈善信息的透明度,切实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大力促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说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本文拟着重从分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低下的原因入手,提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容乐观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力和号召力。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如何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总体上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对待特别是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2024年3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共同编制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汶川大地震唤醒了中国的个人捐赠意识,截至到2024年12月初,全国接收各界地震捐赠款物751.97亿元,创历史新高。根据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的社情调查,90%以上的被访问者均表示向灾区捐过款物。尽管如此,仍难掩国人怠于参加慈善事业的尴尬。中华慈善总会在2024年以前进行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24年度中华慈善奖报告会”上说,2024年度申报“中华慈善奖”的145位个人、180家企业,年度捐赠达133.5亿元人民币,占2024年度捐赠总额的40%。学界往往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结为公众的慈善意识不强,富人的“为富不仁”、法律的不完善、免税政策的不合理等。诚然,这些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是,它们都不是主要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足。

(二)中国的爱心人士大多偏爱一对一捐赠。现代社会,富人做慈善的方式,一般是把钱交给各类慈善组织,或自己成立基金会,由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去运作,而不是自己冲在慈善一线,更不是亲自给穷人派发善款。今年春节前,中国“首善”陈光标将从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来的捐款,共4316万元现金,装入8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此,陈倒也坦然承认,并希望更多的人跟他学作秀,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回报社会。以陈光标为代表的中国爱心人士之所以偏爱一对一捐赠方式,是因为他们不太信任目前的各类慈善组织。据搜狐网对“造成中国慈善事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线调查显示:在1460总票数中,11.78%的人认为“一部分有捐助能力的人没有尽到责任”,6.85%的人选择了“缺少方便妥善的渠道进行捐助”,17.12%的人认为“缺少鼓励进行慈善事业的机制环境”,1.99%的网民选择了“其他”,而高达62.26%的选民都把“中国慈善机构的公益性令人怀疑”作为造成中国慈善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有关慈善组织的丑闻时有发生。比如说希望工程,比如说各种救灾扶贫款,几乎都有被截留、被挪用、被贪污的记录。据《东方早报》2024年l1月15日报道,著名慈善家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余彭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1988年给湖南捐赠l0辆进口救护车,后知救护车被改造成了某些领导的专车。盛怒之下,我将赠车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院,可转赠的救护车又被挪用”。另据《羊城晚报》2024年4月10日报道,从1978年到2024年,华侨、港澳同胞在广东捐款赠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达360亿元,兴办公益事业项目3万多宗。法律规定侨捐项目是社会公共财产,但仍出现不少侨捐资产变成了国有资产或被变卖为小团体、个人财产的情形。比如华侨捐建的华侨大厦被拿去银行抵押了,侨捐医院转制给了个人,等等。这种让献爱心者揪心的丑闻,虽然只是少数,但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对慈善事业有着沉重的杀伤作用。

二、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

(一)组织信息的封闭性。全国人大代表、三峡画院院长、“中华慈善大使”周森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人大》记者采访时说,“捐赠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捐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我担心自己的捐款被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用在发奖金、吃喝、旅游等开支上,甚至担心被其他部门挪用或贪污。现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等网站虽然对捐赠者、捐赠款项有详细的记录,但无一例外地缺乏对使用情况的统计,捐赠款物去向信息一片空白,公众对此自然无法彻底打消质疑”。据《全国性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测报告》显示,在28家可以开展汶川地震募捐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的社会组织中,只有12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其接收的捐赠款物的使用和转移情况,而且这12家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也不够公开透明。

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信息公布的透明性应该是其工作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制度,民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所捐款物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势必会大大影响慈善组织在民众中的认可程度,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慈善组织还不是很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更应该做好信息的公开透明工作。

(二)法律制度的缺失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立法。现阶段关于慈善的立法主要有:《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但这些法律不足以规范当今我国的慈善事业,特别是缺少对慈善组织接受捐助物资、捐助项目运作、捐助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规定,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时常出现丑闻。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区连连降雨,灾民帐篷严重不足,可救灾帐篷却出现在成都的各小区,有的还是高档小区。在救灾帐篷里坐着的人竟然是衣着光鲜,在使用手提电脑;在救灾帐篷外停放的竟然是小轿车。这种景象,不禁使人寒心。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种种行径深深地伤害了广大捐赠者的心。原本我国的慈善事业就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因为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影响了广大捐赠者的热情,将会更加使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三)行政干预的全面性。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依靠政府的支持成立,官办色彩浓厚,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资金募集、人员组成等方面掌握主导权。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脱胎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从慈善组织的发展角度来看,慈善组织拥有政府的支持,将会更方便的筹集资金,而且会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但政府这种金字塔形的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各科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团队。这些都将大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公信力的提高。

汶川地震后,由清华大学NGO研究者中心邓国胜副教授领衔所作的一项针对所捐款物去向的调查研究显示,所捐款物的58.1%流向了可接受社会捐赠的政府部门,36%流向了政府指定的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只有5.9%流向了公募基金会。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反对社会所捐款物进入政府财政,笔者真正担心的是这笔钱会不会被挪用,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建办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公大楼,或者购买公车的资金呢?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在建的村委会,据说建成后还将有小桥流水等“美景”,能够达到四星级宾馆标准,仅砌一个厕所就要花费近50万元人民币,需要说明的是,距该村委会仅150米远的农民依然住在被地震破坏的危楼里,若有较大的余震,该楼将十分危险。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有谁愿意继续给灾区捐款物呢?

(四)伪慈善的杀伤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上假借慈善之名进行诈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2024年4月12日《南方周末》报道,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上被称为“中**亲”的胡曼莉被官方审计发现她将捐给孤儿的善款据为己有。她利用孤儿学校大肆吸纳社会捐款,并通过种种手段,将捐款人的钱转入自己名下,并用私吞的捐款,为自己置办豪宅,送女儿出国。种种此类诈骗行为,使得广大民众在行善之时多了一丝警惕,以免使自己的善举成为那些行骗者眼中的猎物。

总之,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慈善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法律制度的缺失性、行政干预的全面性和伪慈善的杀伤性等构成,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不成熟是最根本的问题。

三、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慈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善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的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企划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慈善事业法制化。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引导和规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慈善事业法制化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本之策。针对我国现有政策法规与慈善事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要不断完善慈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慈善法和社会募捐管理条例,对慈善机构的性质和定位、慈善募捐的准入资格、捐赠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行规定,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将慈善事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促慈、以法兴慈、以法护慈,以法管慈。

(二)慈善组织规模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慈善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其中全国性的约80余家。我国的慈善组织大体上可分成由政府主导的“官方性慈善组织”、在民政局登记的“民间慈善组织”、没有取得合法资格的“草根性慈善组织”三种类型,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草根性慈善组织”的数量要超过100万。以上数据,一方面说明我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国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之迅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慈善组织“散”(分散在各行各业)、“小”(个体规模小)、“乱”(筹款乱)、“差”(管理差)的现实。试问,一个尚未取得合法资格或名不见经传的慈善组织,何谈公信力?何谈发展壮大?因此,在现代慈善事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不宜片面追求慈善组织的发展数量,而应引导慈善组织做大做强,通过提高慈善组织的个体实力来提升公信力。一个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慈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设立的慈善机构过多,势必形成“谁也吃不饱,谁也长不大”的局面。

(三)慈善项目品牌化。目前,我国还有8300多万残疾人,23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4800多万农村低保对象,每年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近8000万,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还有不少人处于贫困状态。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这就要求慈善机构在开展工作时,找准慈善救助的社会定位,将解决党委政府想办而比较难办的事、困难人群迫切要求解决的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事、慈善机构责无旁贷的事作为立项的目标。在捐赠款物的使用上,慈善机构要改变遍地开花、撒花露水式的老办法,尽量让捐赠款物向特色品牌项目倾斜,将有限的款物真正用在刀刃上,提高救助水平和救助效果。要逐步放弃行政命令式筹募,积极探索筹募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采用科学的流程设计品牌项目,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广宣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传品牌、建设品牌,并根据救助群体、帮助群体和发展群体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个性化、人性化的救助方案,使全透明的特色慈善品牌项目深入人心。

(四)慈善信息透明化。公信力的公不是公家的“公”,而是公开的“公”。在很多时候,透明度是保障公信力实现的重要手段。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一起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运作工具。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促使慈善组织运作更加透明,将是今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慈善管理部门的工作着力点。要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就要把机构的规章制度、资金募集、项目运作、善款使用等都向社会公众公开,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好每一笔资金和物资,使捐赠者了解到所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去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慈善机构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五)慈善队伍职业化。慈善组织的具体工作归根结蒂还是要由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去完成,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慈善组织工作的质量。为了提高公信力,慈善组织要积极推进慈善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为此,一方面慈善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求聘优秀人才,这里的优秀人才既包括慈善组织的公职人员,也包括慈善组织的董事和志愿者。为了获得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组织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一是要扩展人才来源的社会基础,保证慈善组织从社会中广泛获取优秀人才,应该采取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二是要对于日常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慈善公职人员,应委以重任,使慈善组织能够发掘和留住宝贵的社会服务人才,因此应该在组织内部完善功绩考核、晋升惟功的人才发展路线。另一方面,慈善组织要持续开发人才,使组织人员适应社会发展与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持续开发人才的方法就是在合理使用人才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培养。因此,慈善组织内部要创造一种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持续不断地开发人才。

(六)内部运作规范化。从根本上来说,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主要来自规范的制度,因此,加强慈善机构公信力建设首先要加强慈善机构自身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讲,慈善机构应该对机构的运作、资金的募集和使用等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为资金使用透明化、内部决策民主化、项目运作程序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慈善组织本身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慈善基金会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基金会按照国际惯例,对基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等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聘请了常年的法律顾问和会计顾问。其中,会计顾问对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年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度审计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工作机制上,上海慈善基金会还专门成立了监事会,对基金会机构、代表机构等主要负责人的业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基金会资产的规范运作。

(七)外部监督常态化。政府应当把对慈善机构纳入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中进行监督管理,除民政部门每年严格对慈善机构进行年检外,还应建立审计制度、慈善组织业绩第三方评估制度。要给予捐赠者充分的知情权,让他们不仅成为捐赠者,而且成为知情者和监督者。要运用媒体普及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将慈善机构的项目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物资的接受和使用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第二篇: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郭毅芳孙栋。

(1.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公众监督;诚信体系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1.1政府责任感淡薄

从广义上来解释,凡是涉及到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领域都属于政治领域。然而在政治领域,政府在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权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既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具备强有力的“权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责任意识既体现出现代文明政府的特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对政府的要求。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事件屡见不鲜;某些基层行政单位对于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问,甚至暴力行政,在其位不谋其政,同级别单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出了问题无人管,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今年三月,农民彭公林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培训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以上行为造成民众对官员的素质不信任,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1.2工作作风轻浮

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认真贯彻“八荣八耻”,以人民利益为首,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才会赢得民心,并得到政权的巩固。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固”。《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山东省临沭县政府因涉及一宗租赁合同纠纷,该县公安局、国资局、财政局、经委等部门竟然集体为县政府出具伪证。这将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有某些政府单位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绩效,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不顾民力和财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愿”、“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说:“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经济利益,江苏发生的“被小康”事件,则是当地领导干部为获得晋升的机会而赋予公众“富裕”。如此等等,得了一己私利却损了公众心目中政府的形象,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1.3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任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某些政府凭空许下“妙语连珠”的承诺,比如承诺给土地使用权补偿、给三年免税待遇等等,把投资环境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是投资商来了以后政府就自圆其说,根本无法兑现诺言。引资中介人状告政府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早有发生。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1.4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一些行政人员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居,自认为身份高人一等,不把公众放在眼里,“老子天下第一”的“土皇帝”心理严重,近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O件典型案件,平均每个案件涉及金额55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57人。如此数据,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2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几点思考

2.1优化决策信息沟通渠道。增强民众的参与

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如果要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那么,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并切实落实到位,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并使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透明。增加民众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比率,不仅体现民主思想,更能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才能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优化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渠道,扩大民众参与力度和监督治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力度是完善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政信任,这样的政治才稳定巩固。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满足民众最迫切的社会需要,增加政府政策的优势,才能扩大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只有民众对政府政策、行为结果的高度满意和认可,才是政府最大的政绩。

2.2加强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建设。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科学性是政策的生命,也是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决策科学化,才能保持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才能减少阻力,为其顺利实行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其保持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政策多变必然失信于民,而政策之所以多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不科学。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和加强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增加公共政策的稳定性,降低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特别是要加强不同方面政策的相互照应与新旧政策之问的合理衔接,使得整个政策系统保持较好的协同性完整性,这样公众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2.3加强行政人员诚信教育。构建政府诚信体系

行政人员是政府的构成个体,每一个个体信用缺失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才”,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对公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强化教育政府官员的信用与责任意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就是政府官员缺乏

责任和诚信意识,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理念,因而,提升政府公信力首要的是加强政府官员的诚信教育,提高政府整体人员的诚信理念,从思想上纠正问题。积极倡导和加强政府官员的信用教育与宣传,培养政府官员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这不仅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民众和政府的和谐发展。完善政府失信的惩戒机制,由于对政府信用缺失者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及手段,造成了政府官员信用

意识的普遍淡薄。因此,建立刚性的政府失信惩戒机制,如把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作为其政绩评价、官职升迁的重要依据。

2.4完善政策监督问责体制。依法行政

保持政府监督体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优化政府决策的监督系统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方法。公正、严谨、有力的监督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政府政策有效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民众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危机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民众对政策落实的疑虑和担忧。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中心环节。政府向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及时疏通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的反应渠道,建立起健全的社会监督网络,完善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及时追究责任既保证政府权力受到限翩,政府的行为受到监督,又保证政府行为的结果受到问责机制的制约。青海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赵启中指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依法行政,政府在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时,执行的好,就能赢得民心,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就会削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政府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要把依法行政作重中之重,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抓好绩效管理,强化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三篇:发达国家如何打造慈善公信力

发达国家如何打造慈善公信力

2024-07-06 14:55:22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转发到微博(0)

有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两大法宝:透明+监管

近期以来,20岁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中炫富一事,将中国的慈善机构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事件背后凸显了中国部分公益组织的诚信危机。无独有偶,去年12月,我国发布的《2024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近九成公众表示对慈善信息公开度不满意。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也都经历过各种“慈善丑闻”,但慈善界的丑闻往往成为政府强化对慈善制度监管的新契机,推动各国对慈善机构的“透明+监督”狠下工夫,积累了丰富经验,较好地塑造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形象。

共识

慈善事业是“玻璃口袋”

众所周知,在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慈善文化”。许多富豪认同卡耐基的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有统计显示,全美国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将3%至4%的年收入捐出来做慈善。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公众是否给慈善机构捐钱,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口袋”的透明度,慈善事业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把这块“玻璃”擦亮,做到高度透明,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教训

丑闻推动对慈善的监管

1992年,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联合慈善基金会曝出丑闻,基金会主席阿尔莫尼挪用60万美元善款用于个人度假、购房以及包养情人,还安排儿子和朋友占据要职、享受高薪。这起慈善丑闻让美国民众的慈善热情“很受伤”,美国由此陷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公众募捐低潮,阿尔莫尼后来被判7年徒刑。这次丑闻**后,美国政府强化了对慈善机构的管理,要求慈善机构每年填报报表,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权查阅报表,确保捐款用途。

2024年7月,新加坡最富有、最成功的慈善机构肾脏基金会(NKF)主席杜莱被曝连卫生间的水龙头都镀金,最终被迫辞职。对这起丑闻,新加坡政府一直“穷追不舍”,除了坚决追查、公布NKF详细捐款账目之外,还健全了对慈善机构的监管。更严厉监管慈善机构职责与薪金的监管守则(修订版),已于2024年4月生效。

确保透明有四招 任何公民都可以查账

美国对慈善机构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尤其是一些资助项目申请、拨付款项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等,管理都非常严格。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报告,而且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机构查阅账目。

慈善信息披露如同上市公司

英国《慈善法》要求慈善组织高度透明和公开,其信息披露不亚于上市公司。比如,慈善机构每年需提交两份报告报告和财务管理报告,民众可以对每笔善款进行监督,如果对某机构的筹款方式不理解或不满,可以投诉。

慈善机构管理“有法可依”

在法国,公众每年捐款高达数十亿欧元。法国慈善界1989年联合出台了规范慈善机构的《宪章》,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不谋私利、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财务透明。此外,还要求慈善机构领导人员不取薪酬、不从慈善活动中获利。

内部管理专业化、公司化

在美国,慈善机构已经实现专业化管理。从业人员绝大部分由志愿者构成,但他们大多都曾接受过专业训练;日常运作上援用工商管理制,董事会或托管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首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督行政工作。

监管方式立体化 政府监管

在法国,任何慈善机构都要受到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在美国,美国国税局、州检察院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依法对基金会进行管理。在英国,政府早在1860年就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

媒体监督

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导向和威慑作用,1992年美国的阿尔莫尼丑闻,就是由媒体曝光而轰动一时。

社会监督 在西方,社会监督是慈善监督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包括捐赠者与公众的监督,每个公民都有对捐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第三方评估制度

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比如,美国有多家慈善评级机构,为超过5300家慈善机构评级,级别从无星到四星不等,同时提供不同标准的排行榜,其中包括了负面排行,比如筹款回扣率排行、劣等机构CEO薪水排行等。毛玉西

多国媒体围观 “郭美美事件”

“这个年轻女子在互联网上晒出的一张张诱人照片,就像投向中国慈善事业的一颗颗手榴弹。”这是《纽约时报》4日报道“郭美美事件”的第一句话;法国“阿丽亚娜-2”电视台说,随着旧谜团不断被揭开,新谜团随之不断出现,这部悬疑肥皂剧把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物拉下水,其最严重后果,就是令曾经深受信赖的中国红十字会被怀疑成为一些人满足私欲的工具;马来西亚《星报》2日报道的标题则是,郭美美“玷污了”红十字会的名声。

美国彭博社的报道有些独辟蹊径。该报道称,中国的政治文化讲究间接奔向主题,并且通常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虽然中国新闻环境正一点点变得更加开放,但直接批评当权者还是受到限制,而郭美美的出现为一些网民提供了完美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通过它表达对收入不平等、腐败和社会分化增长的不满。

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国内热点话题正越来越频繁地被国际舆论围观。英国《金融时报》的解释是,弄清中国人在想什么对西方越来越重要。不过,一些外媒习惯将网络看做中国民意的全面映射,很多时候,这种习惯难免会出现偏颇。

第四篇:多措并举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多措并举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迅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其本身存在的管理不到位、善款使用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公信力。为此,笔者提议应从一下三个方面落实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虽然慈善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要为公众所接受,就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长期深入的运作服务,公开财务透明运作,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一些慈善活动,传播慈善组织的服务理念,提高公众对所有慈善组织活动的认可;将服务范围扩大化,可以从投资、提供专业性服务、物资采购、人员招聘等方面打造品牌形象,在服务过程中提高公众的价值认同。

第二,加强内部监督。行业自律性是一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是保持其生命力,提高其公信力的基本要求。应该在追求高效的同时,重视公众的信赖和评价;慈善组织应该建立一套公开、公正、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设立审计室、监事会、法律顾问团、会计顾问团等机构,对业务和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进行审计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从而接受监督。

第三,公开透明运作。信息不公开,缺乏监督,就容易陷入“暗箱操作”。每一项基金、每一次设立的公众捐资、每一批救助的花费,都应该有独立的账目;募捐和花费分开,善款与基金项目投资分开,都要有详细的账目记载;可由民政部门构建一个官方网络平台,定期公布信息,成本低且方便查阅浏览;实行强制性披露,利用信息公开的手段来达到监督的目的,避免贪污腐败、挪用善款、非法避税问题的发生,保证慈善组织在民众的视野下健康运行。

第五篇: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正文

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2(一)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2

(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 3

(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 3

(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 4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 „„„„„„„„„„„ 4(一)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 „„„„„„„„4

(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5

(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6

(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7

(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7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8(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8

(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8

(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9

(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10

(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 10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内 容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 政府 公信力 提高 社会保障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和核心。从历史上看,国家出现的本质就是政府信用的建立,亦即保障个人信用的实施并对其产生有效的约束,进而促使公众在经济交往中保持良好的信用。企业和银行的出现,促使政府信用的价值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行者,政府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好市场秩序,保证社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发展,兑现对公众的承诺,树立起良好信用形象,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规律的法律及政策,市场主体间大量契约的履行离不开政府监督,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的公信力较高,就能够主动进行自身改革,依法办事,在履行监管市场职能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随意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正常交易活动。政府通过施政行为,达到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使市场主体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就能得到民众的配合支持,政府执政效能提高,政府信任就得以巩固。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如何将一个行使权力的政府转变为民谋利的政府,将一个执政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最直接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政府在执政中怎样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怎样及时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在行政实践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均不健全,产品、资源和劳务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其资源配置不能合理有效,而其风险性、紊乱性的应对能力和措施的预计不足,等等,都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引导、监控。否则,势必引起市场主体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怀疑。由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等等观念作祟,导致决策的随机性、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使得重复决策、反复投入,甚至出现无视上级政策的行为发生,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如何确保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合理化,确保公共决策执行中的权威化、严肃化,既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由之路。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

首先,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

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执政的主体,其言行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每年各类政府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政府违法人员逐年增多,在国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典型的政府腐败案件中,每个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30多人,使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低,无法满足民众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公共产品直接关涉到群众利益。低效服务致使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再者,政府行政的合法、透明性不够,决策中的民主性不高。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也导致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够。最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政府官员任免、升迁没有更好地体现民意,政府合法性受到部分质疑导致政府产生的公信力不足。

(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略显苍白。虽然政府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人民对政府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质疑是正常的,适当的民众独立性可以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避免像上世纪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那种运动式社会动员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政府和人民如果始终处于相互怀疑、不信任和敌视状态,最终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百弊而无一利。不可忽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其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开启了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村落文明向社会、城市文明变迁,这种整体性社会转型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是“第二次革命”。在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迅速解构,而新的社会秩序正在慢慢建立,新社会规范因其认同基础薄弱而显得软弱无力,而旧的社会规范正在失去社会基础而对新社会失去足够的效力。整个社会处在新旧因素相互交错、冲突和共同作用情况下,社会容易出现失序和失范。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丑恶现象,诸如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市场经济机制扭曲出现坑蒙拐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和自保,彼此信任程度整体下降,这种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几经修改,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生产力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不适应现代国民对利益的诉求。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他们仍然固守传统管理理念,坚守传统法则,从而使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呈现明显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状态。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灾害救助和低保户供养制度的管理上表现比较稳定和规范,但诸如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均没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即使有也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滞后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遗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决策的失误。而这种决策的失误,主要与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滞后有关,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超前的意识及现代的管理理念是生成与执行科学、合理、合法、有效政策或制度的必要前提。

(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所谓话语权,是指公民有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一种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体现。然而,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却似乎是有意无意地把人民的这种权力给忽略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还严厉打压人民参政议政,对有些所谓的“极端分子”实施司法拘留,如河南郑州农民王帅网上反映选举问题遭跨省追拘事件,就充分说明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迫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成为一个集体沉默的群体。有学者认为,坚守公共精神,维护公共利益是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着力点,而实现这个着力点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话语权。一旦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被削弱,那么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民众中慢慢降低。

(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在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作用下,我国不少人民还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并呈弱化的态势发展。如郑功成教授所说,“8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广大乡村长期被忽略,不仅被世界各国称道的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消失,而且出现了部分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全部包办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生存也出现困难的极

端情形,乡村养老保险制度虽已试点十年多却又陷人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由于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引发了地方政府公信力逐步削弱。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第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

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在一切公务活动中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能,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行政工作目标。国家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权力,政府手中的权杖是人民赋予的。保证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并且为全体人民服务,是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政治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制度设计。全球化时代,政府治理社会的活动以信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府信用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宪政体制下,政府能够依法办事,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能够秉持法制精神,竭诚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恪尽职

守,一切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有法律依据,保证国家权力的无害性和非任意性的行使,是政府对人民讲信用的集中体现,能够促成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信任。在行政实践上,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应该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依法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有意识地从制度上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推动消费者利益集团形成,增强企业和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主体意识,使其利益能够在规制博弈中得到尽可能充分的表达。这样,通过扶持社会力量发育成长,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权力处在监督之中和压力之下,使公务员更加克制、审慎和谦恭,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保障,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政府产生的公信力是基础性公信力,它是促进政府行政过程透明、民主化和政府绩效提高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它具有缓冲和部分地释放因政府行政过程不合理和政府绩效低下带来的民众不满情绪;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是对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补充,它对政府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的提高可以短时而有效地弥补政府产生和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足,相反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下降可能立即引起民众对政府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过程合理性的质疑和追问,从而促进后者的改革和完善。

注释:

徐珂:《政府公信力浅说》,《前线》2024年第9期。

龚培兴、陈洪生:《信念、行为与效率———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4年第8期。

王攀:《市民参与是减少政府成本的关键》,《中华工商时报》2024年第4月12日。

曾国安、满一兴:《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