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摘 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音乐学习也不例外。本文仅仅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培养这些学习习惯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多少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是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素养,从根本上开启自我,从而解决音乐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学习;习惯
“习惯就像缆绳,每天缠上一股,它就会变得坚不可摧”,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老师习惯性地在传授学生具体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个人始终认为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更不以学会具体的音乐知识为目的,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教学则要从较为专业的层面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从更为深厚的角度和领域去感知音乐从而获得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靠听觉来获取感受的,通过聆听感知节奏、旋律、情感等内容来体验音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之前并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对音乐的“见识”也很少,学生没有聆听的习惯也没有对听的内容的鉴别能力,这种狭隘的音乐见识和生活环境长久以来使得他们越来越丧失对音乐的感受,以及通过音乐来感受丰富多彩生活的能力。我们常常会看到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一脸的木然,如何养成正确聆听的习惯并通过聆听音乐逐渐开启心灵,拨动心弦,重燃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然后带着这种热情去面对他们未来的教育对象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的职责。
(1)生活在音乐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先在无意识中聆听,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聆听,逐渐培养聆听习惯。课外时间,可通过学校的广播站播放音乐,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播放,如除校园以外,还可以在餐厅、宿舍、教室楼道甚至卫生间。音乐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果能够随时随地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情常处于愉悦的状态,久而久之,内心会越来越柔软和敏感。
(2)音乐内容的选择。学生多接触的是通俗音乐,如果强迫他们直接接受更有内涵和高雅的音乐,因为其欣赏层面未达到,会产生抵触心理。课堂上,可先从他们喜欢的通俗歌手和作品中选择内容,如周杰伦作品中不少具有中国文化和教育作用的作品,通过不同通俗歌手作品的介绍、聆听、引导,学生会逐渐明确什么是通俗唱法并会获得好音乐好作品的判断标准。等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的时候,当学生对美的感觉逐渐提高的时候,可适时地加进对世界流行音乐的欣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白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音乐多样的聆听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包容性和理解性。当学生见识了不同风格的世界音乐后,再回到本土音乐上来,更深刻地去感受中国本土音乐的风格特点,领会中国本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从而逐渐形成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喜爱和欣赏,引领学生由被动感知到主动探寻中国音乐学习的道路上来。
发现美的习惯
音乐是开启人心灵的,闭合的心灵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有些熟视无睹,这种闭合的心灵很难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也无法感知音乐的美好。我们可以通过音乐鉴赏的方式来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当学生欣赏中华民族音乐的时候,很多人会以为现在的中专学生一定都不喜欢,其实不然,关键要看如何选择作品和如何引导学生。例如,欣赏视频民歌手张燕的作品《月亮女儿》,那美轮美奂的MTV画面,优美的风光环境,美丽的主人公,极具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加上甜美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无不让学生赞叹,学生一下就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了一个新的感受。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专业性的声乐作品有了一个理解,再加上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引导,极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会带着一种对美好的直观感受,在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下去努力。而这种审美的引导和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在长久的引导下实现和建立的,触动学生的内心并建立长久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挖掘和发现优秀的作品,并一点点地帮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比如刚才的《月亮女儿》,不仅仅从整体上去感受作品,更要从每个细节去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来发现和评判美。再如宋祖英的《飞》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民通唱法作品的例子。
学生一旦在长期的引领过程中建立了某种对美的判断标准,就会潜意识地将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贯穿到实际的学习中来,当他们再来演唱、演奏和表达作品的时候,音乐的生命力就能从这些学生的身体里显现出来。而这种美的引导并不仅仅在课堂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要通过作品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对自然、对身边的人、对一个东西、对一件事情„„
表达的习惯
经常听见有人说,对这件事情我有感觉但说不出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成为幼儿园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对音乐而言,更是有太多的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受,但如果能够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是真的对音乐有了理解,这种理解会直接改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如果直接让学生去谈对某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学生很难去回答,因为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去问他们,“你觉得他哪里最美?”“你觉得他善良的表现在哪里?”“你觉得你比较欣赏他的哪些方面?”“你觉得这种颜色代表了什么意思?”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从具体的事情上来锻炼表达能力,并试图让学生从几个字回答,到一句话回答,到两句话回答„„逐渐增加语言的表达内容。当学生能够对具体的内容有了表达的勇气和能力时,我们可以借助音乐作品逐渐增加这种表达的难度,比如你听到这首作品,情绪是怎样的?你觉得他想表达什么?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这个过程的提问不能创设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要让每一次学生的回答都尽可能得到认可,以树立其回答的信心。其次,要由易到难,问题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最后要引导到学会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分析上来。
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并不在于这些习惯有多难,而在于持续的坚持过程,在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在每一节可中如果都树立这种习惯的培养意识,学生耳濡目染,势必会得到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习惯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习惯可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互动,认真听讲,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课课堂常规的训练
每年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包括学生站、立、坐以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意这些相关的训练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随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当我的琴声响起时,学生就会根据相应的节奏来做出反应。如,用上下音节表示师生互相问好,用某一个固定的和弦音响学生表示要“安静”。随着训练的深入,随着动作、音乐性的深入音乐课课堂常规就建立起来了。
二、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时,就会对游戏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大胆创造。当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表现的时候,学生音乐习惯的培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例如我的音乐课《小动物唱歌》,为了让学生掌握强和弱,我设计了听鼓声来让小动物集合的小游戏,听到强音时,叫声大的动物站一起,反之,叫声小的动物站一起。学生特别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倾听”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音乐课堂需要学生养成聆听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起学生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1.静态地听
在音乐课欣赏音乐的时候,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要聆听音乐的方法。如,要学会做音乐的好朋友,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以便在其他教学环节能够表现和创作音乐。此时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音乐的不同风格。通过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觉。
2.动态地听
这种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用眼睛有意识地随音乐看书上的歌词,或者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欣赏,感知音乐形象;另外,还可以一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表演,一面用手做出相应的旋律走向、模仿律动等;或者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旋律哼唱,无声地随音乐进行小幅律动等。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对学生加强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得到持续性发展。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人们通常只把习惯和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联系在一起,而却很少把习惯和成功关键连在一起。但是,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无私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的习惯,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会成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初中生常常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一是平时对待学习马马虎虎,凭自己的小聪明,学习成绩过得去,有时还会在个别学科上“冒尖”,这种人,自己得意,同学们也羡慕他有个“聪明的脑袋”;二是平时看起来很努力,很少玩,学的刻苦,学习成绩却平平,有时还会在学习上出现低潮,这种人,自己着急,同学们看不起,说他“脑袋笨”。随着学习年段的上升,到了初中,特别是初
二、初
三、高中以后,学科增多,难度加大,这两类学生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聪明的脑袋”不灵了,“笨脑袋”的则更加困难重重,自己苦恼,家长着急。初中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实际上,大约有70%到80%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然而,遗憾的是,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以下几个阶段抓起:
一、预习
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单是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的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
1、预习时间
课前预习所花费的时间和预习成都要因人而异,对于学习较好的同学,需花费少量的时间,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上课听课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听不懂或者是不明白的情况,预习的目的只是为了理清只是体系和听课的条理。所以,抓住每节课的空档时间预习世纪初较好的同学应该应用的效率最高的方法,对于学习较薄弱的同学,预习应该更细致和深入一些,应在头一天就进行。
2、预习过程
通常都是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程全部预习一遍,把预习的时间安排在每天的复习时间之后,因为只是是环环相扣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把书本内容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的注脚等最好都不要疏漏。在预习的过程中先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过程。有遇到疑难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铅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考试在这一点上的讲解。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预习不思考就等于没预习。预习时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非仅仅对书上知识的浏览、记忆,这样对只是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预习的时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课或课下的时候,把还不太懂的地方赶紧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消灭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3、预习结果
怎样 才算预习好了呢?那就是预习之后,对知识的体系和知识本身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只是的应用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感觉,特别要把难点或不懂之处用彩笔划出,以便上课时更加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联系自己先做一做,做到看懂70%的新内容,会做80%的练习题。
二、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很重要,而会听课就更重要了,以下是科学的听课方式,对比一下自己的听课方式,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改善听课效果。
如何上好课?这是初中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上课要“听、记、练”。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是还需做好笔记,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听课的方法,可参考“四项基本原则”:抓住思路、前松后紧、因为而异、以我为主。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需要注意以下4点:
(一)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
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200%的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不是盯着问题的答案。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以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说明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于心了,以后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对初中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往往是理解这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不能看出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就全靠它了。这才是考试、做题时,深刻理解题题目的根本、答为所问的根本。
(二)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
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取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上课研究变成很有趣的学习活动可。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反馈和关注。
(三)不同学科“听法”也不同
如果是理科课程,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么样的,为说明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说明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政治,要注意听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而历史课又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
(四)听课需要“批判地吸收”
有时听课会经常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说具体点,就是老师本身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的听课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加上来时的讲课风格存在差异,学生就会暗地里评价老师,这个老师讲的好,爱听,就好好听;那个老师讲的不好,不爱听,就会轻视,不好好听。其实这样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作为学生不要过多受此影响,要善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要善于边听边分析,边归纳。比如:老师这节课讲了一百句话,要分清楚哪些是结论性语言,哪些是说明性语言,哪些是过渡性语言,这些语言彼此关系如何,重点要记住拿句话,等等。
(五)课后“静思5分钟“大有学问
一般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最后几分钟是重要的,因为通常老师会在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在最后几分钟复习这节课的内容,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可以减轻课下复习功课的压力,非常有效。同时更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可见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课上刚讲过的一些关键的思路理一遍。而通过静思从题意的解答整个过程详细审视一遍,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分提醒,并记忆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这样可以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所以5分钟的课后静思等效于同一学科知识课后复习50分钟。
三、做笔记
做笔记是门很少有人研究的学问。会做笔记的同学可能上课间记得并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学的笔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笔记记得很多,上课时几乎一直在记笔记,不仅效果差,甚至会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会有效地做笔记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一)如何记课堂笔记?
做笔记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以最简略的语言记录老师的将他思路和方法的眼、脑、手、心同时运动的智力活动过程。在课堂笔记方面,首先要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并不是每一句话)笔记中特别注重表明重点、难点和老师要求回答的问题,留待课后自己消化。笔记不是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而大部分是自己在听课时的思考、包裹老师教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疑问的解答,一部分是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当板书很少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思考,同时要迅速捕捉到他关键性的语言并记录下,从而较完整地记录下老师的思考、分析、论证过程。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先听懂老师的分析思路,下课后在根据这些提纲的东西丰富和完善笔记。另外,每一门科目都有自身的结构,学习过程中如能按照学科自身结构记笔记必能事半功倍。同时,笔记与一个人您的思维紧密联系,如果可以摸索形成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笔记结构,那么便已初步掌握了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促进学科的学习。
(二)课后笔记要消化吸收,做好自我监控
在课后,要通过笔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归纳,笔记就是帮助自己进行复习的一个工具。除了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之外,把做过的练习卷、试卷上的要点和做错的题目记在笔记本上也很有用,记录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错题,并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及答案。平时有空就翻开看看这些错题,另外每次考试复习前在认真看一遍,可以引以为鉴,避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和不必要的丢分。
(三)记笔记应注意事项:
1、每门课最好准备专用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可以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笔,比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
2、这个计划包括:第一。在对内容预习、复习的基础上,对上课大概记什么。不记什么,要有个计划;第二,在记笔记的格式安排上,事先要有个计划,比如可以在每页笔记的右侧划一竖线,留出一些空白,用于课后查漏补缺,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右侧剩余的大半页纸用于做课堂笔记。
3、记笔记一定要有重点,要条理清晰,另外,要学会一些提供哦笔记速度的方法,以提高笔记效率。可以简化某些字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只要自己以后复习看得懂就可以。
4、整理笔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是对笔记的“升华。”另外,要及时对笔记上的东西进行复习,这是对你自己劳动成果的利用和尊重,同时能够将笔记的价值完全地体现出来。
5、值得你注意的是,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条件,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你一定要协调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四、复习
复习的方法有很对,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关键是形成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复习方法,只要感觉效果好,就应该坚持下去,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结果一定会是很好的。当你还没找到十分有效的复习方法时,不妨借鉴以下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复习方法的一个捷径。
(一)复习要把握时间和频率
时间: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若五、六门甚至更多的功课需要复习时,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时间在众多科目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师任务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扬长避短,即加强弱科,巩固优科,争取发展
一、两个强科。制定计划时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紧,因为要留出激动时间来应付“突发事件”或临时任务,防止计划被打乱。
频率:复习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人至通过一次复习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学的东西,当天要复习,过三天还要在复习一遍,到周末则把本周所学的再总体复习一遍。还要进行“循环复习法”,以一个月为周期,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的时候,除了复习本单元,还复习第一单元;在复习第三单元的时候则顺带复习第二单元,这样就对以前的内容不断进行有规律的复习,又不会一下子占用太多的时间。此外还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和考试前的复习。
(二)复习方法
复习的时候要把握书本,紧贴书本。没有任何一门考试是脱离教材的。把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试题。平时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粒一粒的珍珠,复习就是一条线,把所学的东西串起来。复习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复习自己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以及课程本身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在哪里,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只是进行一次再加工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做到透彻理解、熟练应用。1“尝试回忆“复习法
复习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是“尝试回忆”复习法,就是先不看书,把老师上课讲的主要内容回忆一遍,有人称之为“过电影”,边回忆,边写在纸上,对于回忆不去来的内容就先空着,等整个过程结束后,再打开课堂笔记和书本来对照,这样对检查自己听课、学习的效果十分有好处,尤其对于那些回忆不取来的内容,或者回忆错误的内容,对照后印象会特别深刻。或者在临睡之前躺在床上闭住眼睛努力回忆老师今天讲课的重点,到回忆中断的时候拿出课本和笔记本在看一遍,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效果也非常好。2“目录---内容----联系----目录”四部曲法
每天的小复习通常以课本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总结及讲解型的参考书,进行少量练习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而完成一个大的学习阶段,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统一复习。一般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复习,也要安排较多的时间复习自己较差的科目,争取把所有的问题在复习中解决,不给考试留下任何疑点。这就需要联系前后的知识点,总结一些技巧和规律。“目标---内容---联想---目录”四部曲,即:先翻到目录,把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框架;再翻到具体章节,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以求细致理解每一个知识要素;而后回忆、联想一下书上的知识点;最后要做的便是再翻到目录,在头脑里回顾一次。
五、做作业
(一)做作业的步骤 作业要“思,问,集”。
⒈做作业前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也就是说,不要一开始就动笔写服务业,而要先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可以采取《学习日记》的形式,即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点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回想,哪些我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
⒉仔细审题,一定不要把题目看错了。往往有许多同学因看错题而在考试中丢分,所以一定要原原本本地、稳稳当当地把题意搞清楚,这是很关键的上步。
⒊分解成各个部分,寻找解题途径。要分解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各种已知、未知和潜在的已知条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把问题逐步解决。不耐心对题目进行“解剖”分析,就会因无从下手而一筹莫展。做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从典型题目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得到联想和启发。同时,还应多树立理科解题思想:如数学,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整体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等等常用方法;“
⒋正确解题,争取一次做对。解题的时候,书写要规范,格式要明子了,清晰。让自己和老师一目了然,重要的知识点要写出来,这样就保证解题过程准确无误。⒌注意检查,整理错题。
(二)作业的木桶原理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自己应有计划,有选择地做作业,在众多的习题中找到适合自己,能提高自己水平的题做。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的方面,尽量减少做作业的时间,留出时间攻克薄弱环节。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考试成功的标准在于总分。若一科已有145分的水平,再怎么做作业最多到150分,上涨5分;而某一科只有100分的水平,坚持努力,有针对性地做作业就会达到120、130分,上涨20到30分。这就是“木桶原理”。(三)做作业注意事项
1、做作业尽量不依赖书本,把作业当成是考试,认真,独立的完成。切忌自己不做而抄袭别人的作业。如果遇到有不会做的,先放在一边,做别的题目。等其他的题都做完了再研究,翻翻书,钻研一下例题,想想相互之间的联系,一会儿就有灵感了。对各科的作业,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尽量兼顾;在自己较弱的学科上,多花点时间。如果某科作业太多,分成两部分做,中间插做别的题目,起到调节的作用。
2、注意不要拖太长时间,力求高效率,绝不拖拉。
3、不要做太难的偏题,怪题。在考试中,考点往往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所占分数比例很大。而只有一小部分是高难度的,拉开档次的综合应用题,所以平时应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程度。对于难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改变条件,添加条件,结论与条件互换,原结论还成立吗?
4、重视作业中的错误。作业是用来检验自己学习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所以从做错的题目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好。应该重新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及时地做到查漏补缺。另外,对于自己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以便今后复习中使用,做到绝不出现第二次类似错误。
六、自习
自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的学习过程,因为很多初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说,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就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然而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一定有一套自习的方法。
1、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自习时一定要讲究效率。
七、记忆
记忆是学习非常重要的环节,任何知识理解了绝不等于掌握了,没有记住知识是根本谈不上运用知识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知识,才能在需要用到所学知识时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就学习而言,理解是必以的过程,但记忆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先记忆可能会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一)记忆规则
一般要规定记忆时间,并且一个人独自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记忆。记东西的时候,不要仅仅默读默记,而是动用尽可能多的感官,比如一边看一边念一边写。要注意的是不能老是打开书本,在记忆了一段东西之后,一定要把书合起来,在脑海里过一遍,有时想不起来时不要马上翻书,而是努力回想,实在想不起来再看书。最好是睡前把背过的东西再回忆一遍,因为睡眠时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刚刚记忆的东西就不受干扰。
如果书上的内容太散太杂,就要先在一张大纸上画关系图,自己归纳组织后再记忆,这样不相当于把零散的个体结合成了有机的整体,再记忆时就容易得多了。每次记忆的量也有讲究,要定量记忆,日积月累,效果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最后强调一点是:光有好的记忆方法还不行,有的知识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坚持硬背下来,半点巧也没法取。
九、作息
养成一种良好的作息习惯,不仅对同学中学时代的学习非常有益,甚至对学生未来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许多成功人士都得益于自己良好的作息习惯,因此应该重视自己的作息习惯。
1、把作息安排变成作息习惯
2、定了时间表就要坚持
3、作息时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
音乐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孙洪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正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我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一、音乐课常规习惯的培养
音乐课有很多常规的东西需要学生建立起来,比如:熟悉教师作出的各种音乐指令,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具体来说如律动进教室,师生音乐问好,器乐进教室等;这就要求常规的习惯落实在每堂课中反复操练,逐步形成不断强化巩固形成模式化,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常规习惯。
本学期着重训练孩子们以下课堂常规习惯:
1、随音乐,情绪饱满地进出教室。
2、师生用优美的、有感情的歌声相互问好。
3、熟悉老师作出的各种音乐指令,并作出快捷准确的反应。
从学生第一天走进音乐教室起,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常规训练。用音乐的旋律与学生展开对话。如听音乐起立、坐下、问好、再见等;对歌唱的站姿、坐姿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要求;书该怎样放,书该怎样拿;强调所有的活动都在音乐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牢固的形成。
二、音乐课歌唱习惯的培养
本学期着重训练孩子们以下课堂歌唱习惯:
1、聆听的习惯:首先是养成静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尽早让学生养成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每当新学一首歌曲或是欣赏乐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灵用大脑去聆听,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乐曲的意境。当学生发言和表演时,鼓励学生要做一位文明的听众和观众,学会倾听,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使学生懂得:首先倾听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其次学会思考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学生音乐就是一幅幅画面,让学生养成边听音乐边想象边思考的习惯。再次动听音乐的习惯即边听音乐边随音乐律动。
2、演唱的习惯
演唱的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
5、嘴巴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024-9-22 杨彩霞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因此,提高学生的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就集中在学习上了。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
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
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医生”。
第四、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心得体会: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是学生轻松、快乐、有序、有效地学习的必要前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收益终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求知求识的同时,更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一辈子受用不尽。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3.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4.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有了疑问不愿提,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随着学生的课程的增多和知识的拓深,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索的习惯至关重要。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这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