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科技助你向致富路上走

最新文章

第一篇:科技助你向致富路上走

科技助你向致富路上走

——记科技扶贫 用科技扶贫在线,脱贫了

“感谢苍溪县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提供的帮助,感谢科技扶贫在线专家的指导,很实用的技术,特别是母源性疗法,从母猪投药预防,我以前没听说过,觉得很好。”一提起这个事情,溪县龙山镇新场村二组郭明就笑的合不拢嘴,“以前我家仔猪是拉白痢,猪瘦弱,要60天才30斤,这次治愈后60天有45斤左右的,以前还有死猪,这次没死小猪,仔猪长得毛顺光亮,浑身干净,好卖,卖了好价钱。”

现在郭明对自己的养殖充满了信心,他知道,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就是他脱贫致富的坚强后盾,现苍溪县有上万的贫困户在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上提出了自己种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避免了损失。通过平台大家都对未来的发展信心百倍,家庭状况也大为改观,经济上有了稳定收入,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苍溪科技扶贫在线组建了由1800名信息员和350名网上服务专家构成的线上服务队伍和100人的科技特派员线下服务队伍,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村科技帮扶。两年多来,线上共收到技术咨询信息15000多条,为1000多名贫困户提供一对一式的技术咨询服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走上产业发展之路。线下技术现场解答和实用技术培训50多场次,入户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500余场次,免费培训农户10.9万人次。

用活科技人才,产业发展了

苍溪县抓住县校企校合格有利契机,通过“高校人才苍溪行”“脱贫攻坚专家行”等活动,与名校名 院名企开展科技合作,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先后与新西兰皇家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2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技术联盟、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在苍溪建立远程教育站点和后勤员工实训实习基地,同济大学将苍溪中学列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基地校”,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邓兴旺把他的院士工作站前置到农业园区,与贫困村产业紧密结合,四川大学食品加工研究院副院长赵志峰将他的团队和科技成果带到苍溪,创办了“兴食尚”科技公司,领办了广元市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脱贫攻坚,建立了从育苗到精深加工与销售一条龙的生态产业链。

建设扶贫示范驿站10个,建立科技服务团9个,特派员65人,全覆盖214个贫困村。从科技人才在产业扶贫中大展身手,不断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收入。

用创新,致富了

把专家大院建在田间地头,让专家与农民群众近距离互动交流,成为苍溪农村的新鲜事。在种粮大户安桄明的基地墙上,整整齐齐张贴着几排头像,省农 科院作物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绵阳农科院等20位专家的图片赫然在目。2024年9月,暑热未退,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汤永禄来到东青镇东红村,挽起裤角走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现场讲解“川麦104”“川麦106”的种植方法。今年夏天,东红村的小麦新品亩产达到800斤,比传统小麦亩产高出200斤,全镇引起轰动。今年秋天,全镇种植800亩“川麦104”“川麦106”的计划早早就落实了。带动三个贫困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务工挣了钱,坐在家里就领到了土地流转金,收到合作社的股份分红。

全县建起了两个成建制的研究所:猕猴桃研究所、梨研究所,对苍溪的红心猕猴桃、苍溪梨的品种改良和在技术改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全省都是罕见的。同时,拥有15000份猕猴桃种质资源(母本)、180份雪梨优质资源,是全国唯一拥有资源圃的县份。近20年来,县上持续发力,在品种选育上,每年提供数十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猕猴桃和雪梨研究的长盛不衰,奠定了中华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世界红心猕猴桃之都和中国雪梨之乡的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让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走出了大山,亮相全世界。苍溪红心猕猴桃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因库,选育出红 华、红美、红昇等一大批适应各类消费群体的新品种,开展红心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创新猕猴桃与罗汉果“双链”交叉种植技术,破解猕猴桃挂果前期“高投入、低产出”难题,带动种植企业和贫困户前三年每亩增收800元。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万余人,实现行业综合产值30亿元。《好果子卖出好价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称为农民脱贫增收“金元宝”。

苍溪在巩固猕猴桃研究所、苍溪县雪梨研究所等5个县级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平台的同时,组建了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苍溪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构建了“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技术指导站+村级科技扶贫驿站”三级科技扶贫服务体系,下设了猕猴桃、雪梨、中药材等8个产业技术服务分中心。农村产业服务中心将科技人才、技术专家吸收为会员。目前,“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39个乡镇农技站活动如火如荼,一村一名农技帮扶人员,规模化种植基地配备22名专职技术员落到实处。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计免费培训贫困农民5.8万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干部5.1万人次,编印发放技术资料15万册。目前,苍溪全县建成了包括科技扶贫在线服务平台在内的科技创新平台20多个,形成2个民办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 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联盟”,为“科技扶贫在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示范,发展的步伐加快了

“感谢李局长,感谢教科局,你们帮我们村建的科技示范园赚钱了!”在离县城200公里的一个边远小山村(灵凤村)的讨口子梁个树立着“苍溪县科技扶贫示范园”,这个30亩的示范园,当年园子就有了好收成。围绕全县的三大产业,我县通过项目支持和科技示范驿站的建设等方式建立了超100亩的省级科技示范园3个,县级示范园20多个。园区直接带动贫困户300多户脱贫致富,间接带动2024余户产业发展增收。真正实现了“建园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方”的目的。

插上科技创新翅膀的苍溪县,实现了特色产业腾飞的梦想,三个百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雪梨10万亩;出栏生猪30.1万头、肉牛0.5万头、小家禽131万只,水产品产量3443吨;种植丹参、瓜蒌、川明参等中药材面积达10万余亩。三大产业综合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50%以上,成为全县脱贫奔康的支柱。引进转化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300多个,实现成果转化产值4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3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比25%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这是苍溪县因地制宜实施“1345”科技扶贫战略:紧紧围绕“2344”发展方略,强化巩固“四川科技扶贫示范县”“四川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县”“四 川科技扶贫在线试点县”三大品牌,构建完整的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路子,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致富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和种养殖技能,为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提供人才、技术、平台、基地、经费支撑,提升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确保我县科技扶贫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科技扶贫正助力苍溪脱贫产业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2024年8月14日“科技入村、雪梨热销”在川台新闻以脱贫攻坚进行时为题报道,2024年10月4日“打造农业白领培养人才队伍”在川台新闻以乡村振兴为题报道;“科技助力捂热冷却的市场”在9月25日四川日报头版报道。科技工作被省委表彰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

第二篇:致富路上领头雁

致富路上领头雁

——记安德乡和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刘云

□本报记者 夏云阶

在安乡县安德乡,说起和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刘云,都赞个不停,大伙称他是“发家致富的领路人”、“退役军人的好榜样”。

1965年,刘云出生在安德乡和丰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由于环境因素,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品格。1982年12月,刘云参了军,在部队的培养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11月,他退伍回到了家乡。

“要治穷,就要吃苦,吃苦中苦,苦中有乐。”这是刘云的苦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云的家乡正处在穷则思变的改革浪潮中,妻子无职业,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如何才能使家早日富起来,他苦思冥想。少年的磨难,部队的锻炼,培育了他敢于吃苦,不畏万难,一往无前的军人性格。于是,他和妻子每天起早摸黑,养起了猪,喂起了鹅,饲养起牛蛙,寻找一条依托本土资源脱贫致富的路子。然而这些生计,除了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外,所剩无几。

1988年,在安德乡修防会的扶植下,刘云承包了外洲1000多亩荒山。他在荒山上种植油菜、麦子和芦苇。这年雨水来得早,下得猛,1000余亩油菜颗粒无收,投入的十几万元都打了水漂。他没有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妥协,第二年继续种植,家境很快有了起色。有了一定积蓄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承包更多的荒地,植树造林,作长远投资。他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在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又承包了3000亩荒地,并聘请了10名劳力,开始植树造林。每天,他和农民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开荒种树。刘云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如今,走进刘云的林地,只见郁郁葱葱,绿树成荫,一片绿色的海洋。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支持过我的乡亲,不能忘记养育我的这片土地。”这是刘云的心声。2024年,他和其他4个股东多次上四川考察榨菜加工项目,想法成熟后,一起建成了安德乡芦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与乡里签订5000亩榨菜种植基地,产值达1000万元,还解决乡、村60名农民的长期就业。

刘云的事迹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大家的尊重,2024年,他们的公司被常德市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本人被全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第三篇:致富路上领头雁

致富路上领头雁

——记党员致富带头人谭玉刚

谭玉刚现年43岁,1993年高中毕业,2024年10月入党,2024年12月被任命为福阳村总支副书记,两委成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能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创业,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闪光风采,嬴得全村群众的信赖,2024年被评为蓉花山镇优秀共产党员。

福阳村位于蓉花山镇西北部,全村共1470多户,4579人,有可耕地面积13000亩,林地6600亩。过去,由于这里地处偏僻,村情较差,不仅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发展经济意识也不强,经济收入较低。

谭玉刚是一名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新型农民,他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从下学后他就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赶集卖服装、跑出租车、雪糕批发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些买卖越来越没有了优势。2024年春天他又干起了蘑菇种植,并带动周边的10户农民一起致富,农民年可增加收入3万余元,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并多次进行宣传报道。由于村上的工作十分繁忙,作为副书记的他只能放弃了这一个用工特别多的致富项目,一心地铺在了工作上。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战略部署的实施,谭玉刚迷失在大海中的帆船见到了灯塔一般,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何不承包建大棚,种植蔬菜制种呢?在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下,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赞成。2024年他租了本屯的一块20多亩的耕地,自筹资金50万元,建起了18个蔬菜大棚,主要是制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的种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谭玉刚在无悔追求,无私奉献中,用不怕苦,不怕难的坚韧不拔毅力,在蔬菜制种的实践中,归纳总结种植经验,不仅成为当地靠种植业致富的典型,还成为群众人人争学效仿的榜样。仅去年一年,他家仅靠蔬菜制种就获纯利近10万余元。

富起来的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随着他的蔬菜大棚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众多乡邻前来讨教技术,有意从事蔬菜种植行业,不管是谁,谭玉刚都毫无保留地传授,邻居任延福身体不好,患有腰肩盘突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养活家里人,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看在心里,主动找到他,动员他做大棚制种,针对他对资金、技术和销路的困惑,谭玉刚主动用自己名义给他贷款4万余元,并且在技术上对他进行跟踪指导,还帮助他联系销路,在他的帮助下任延福建起了4个大棚,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现已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制种大棚80多亩,他还在生产中不断地为其他蔬菜种植专业户提供市场信息、新品种、种苗和技术服务。

同时,他接纳了周边1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季节性工作,每年可以增加他们经济收入8000余元。本村妇女曲振春,丈夫患有腰肩盘突出,不能外出打工,孩子在沈阳读大学、婆婆常年患病、至今未婚的大伯哥也在一起生活,家里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就让她到他的大棚进行打工,年可收入一万多元,缓解其经济困难。

展望未来,谭玉刚又在规划新的致富项目,养貂业、苗莆行业等,在他的带动下必将使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中共蓉花山镇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科技致富

科技致富

一位农民为了致富改种了很大一片枣树林,天天精心护养,全家人都指望这片枣树给他们带来财富,终于盼到要收获的季节,可令人迷惑的是枣树的花谢了之后并未结果,反而变成光秃秃的枯枝,这让这户农民很是伤心,望着一片片败叶残枝,一家人都忍不住抹眼泪,却又无可奈何。

当时正逢科技下乡,很多专家都来帮助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用科技发家致富。这位农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请专家去他家的枣园看看枣树的问题,一到枣园,就看见农民的家人正在向枣树喷农药,便上前问原因,他说枣树上的飞虫,要用农药杀虫。专家看看枣树,马上阻止说:现在正是枣树花期,不能喷农药的,那样会烧死花枝头,当然就不会结果了。农民依然半信半疑,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便抱着怀疑的态度按专家说的又培育了一年,出乎农民的意料,枣树当年就收获颇丰,从只有一千斤的总产量猛地蹿到了二十五万斤,让那农民又惊喜又佩服:原来科技发明了农药,使用农药也还要科技。科学技术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以前农民靠天吃饭,种植庄稼、树木全凭自己的经验,但病虫害还是经常让他们损失惨重。科技的进步让人们发明了农药,用来消灭病虫害,农民们有了保护庄稼的宝贝,发家致富可就快多了,但农药使用起来也需要科技的帮忙——使用不当便会造成类似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不幸的后果。由此看来,科学技术的确是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相信科学,掌握技术,致富方有保障。科学技术实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篇: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记江垭镇鸡公落村党支部书记祝新国

提起鸡公落村,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荒山秃岭。如今走进鸡公落村,举目望去,山上烤烟遍地,山下遍地开花,找不到一丝昔日荒凉的痕迹。

“问渠何得清如许,话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您问这其中的原因,村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俺祝新国书记。”

是啊,村民们不会忘记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的支部书记——祝新国。

踏破“铁鞋”终有路

起鸡公落村有村民组6个,农户102户320人。2024年,村集体无任何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元。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荡涤着鸡公落村人封闭已久又渴望致富的心,可起鸡公落村的小康在哪里?致富之路在何方?

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祝新国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面对家乡的荒山发呆,祖辈生活的小山村,由于贫穷,自己曾发誓读书、当兵、长本事,无论如何也要离开这个偏僻的穷得叫人害怕的山村,然而命运偏偏在他当了六年兵之后,又把他还回了这个生他的小山村。离乡六年的兵营生涯,使他深感到家乡虽穷,但乡土亲情无限。八0年回乡后,他担任民兵连长,之后又担任村长、支部书记他把青春献给了山村。十几年过去了,但山河不改,贫穷依旧,这不能不使一向自信的祝新国有些疑惑,难道家乡的山

水真的不养人?

起鸡公落地处江垭镇南面,地势高,境内多山地,土地贫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前些年,很多当地青壮年不甘忍受贫困之苦,为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在家留守。祝新国作为村里的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劳动力,没有随大流外出打工,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立足山区特色,开始发展他的烤烟事业。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几乎是白手起家的祝新国凭着一颗要彻底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烤烟种植技术培训班,自费到邻县烤烟种植大户学习技术经验,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烤烟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从病虫防治到成品烟叶的烘烤等烤烟生产的技术细节,成了村里有名的烤烟种植土专家。前年,赶上国家惠农好政策,在镇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祝新国每年种植了烤烟5亩以上,产出优质烤烟20多担,仅此一项收入近2万多元。他笑了,他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祝新国他先富起来了,但是,他坚信“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在村里面,有很多群众还在贫困中挣扎,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的富裕。在祝新国的带动下,村里很多群众也开始种植烤烟,祝新国也成了村里的大忙人,群众都相信他,不懂政策的找他咨询,没有资金的找他帮忙,遇到技术性问题的找他指导,面对这些,他都热情的解答,免费提供优质烤烟的栽培技术,主动动员和帮助特困户发展烤烟

产业,就像当年帮助他的那些人一样。去年,在江垭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潮村全村共种植烤烟340亩,产烟1000多担,产值80多万元,这对只有97户人口的鸡公落来讲,仅烤烟一项每户平均增收1万多元。贫困的鸡公落村也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的鸡公落,高标准的水泥公路直通到村部,修新房子、买新电器的已经不再是希奇事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小山村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鸡公落的烤烟产业也成江垭镇特色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今年,全村上下鼓足干劲,种植烤烟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前出远门打工的人都不再外出了,纷纷回家投入到烤烟种植大军中来。正如祝新国所讲:“现在正是烤烟种植的大好年头,政府重视,政策支持,种植烤烟不但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国家还发补贴,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就拿去年来讲,镇政府年初就督促烟草收购站与种烤烟的群众签订了种植合同,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还给予群众每担烟10元的生产成本补贴,还同烟草部门一起为村里面新修标准烤房30余栋。”正是在党惠农政策光辉的照耀下,技术有了,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了,销路有保障,鸡公落村的群众在祝新国的带领下,甩开膀子真抓实干,要让富裕的双潮村更上一层楼。今年全村预计种植烤烟面积将达到500亩,预计产值将突破100万元。

牢记党的宗旨,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祝新国自2024年当鸡公落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一直积极带领村民投身本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市场的眼光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坚持抓本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祝新国经过进组到户走访调查后,认识到要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鸡公落村的群众才能富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群众开村民大会,提出“鸡公落村道路建设两年目标”,得到村民们的赞成。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鸡公落村6个组的便民组道陆续修通。村民过去在外面买一车煤炭,需要全组的人帮忙背一天的情况没有了,现在的运煤车直接可以开到村民院子里。

鸡公落村4组群众一直过着靠天吃水的生活,遇到气候干旱的年份,4组的村民吃水就只能到下面的河里挑,直接从河里取水既劳累又不卫生。2024年,在祝新国的积极努力下,鸡公落村争取到烟水工程资金10万元多元修建畜水池38口,总蓄水面积4000余立方米,解决全村102户320人人畜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如今,走在鸡公落村每一户农民家中,都可以听到“哗哗哗”的自来水声音。

鸡公落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过去村民长年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始终不见好转,钱袋子也鼓不起来。2024年,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祝新国看到鸡公落村自然气候、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便积极主动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农业。当时思想保守的群众很难接受这种风险相对高的种植养殖结构,祝新国边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自己也带头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210年,鸡公落村发展板栗112.5亩、经济林1000余亩,烤烟450亩,年粮食总产量30万斤,生猪出栏量800余头,牛出栏量100头,人均年纯收入达4000余元。

群众冷暖,挂在心上

祝新国作为一任“村官”,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他要把党的温暖送到每户村民家中。几年来,为村里修路6余公里,6个组已达到组组通公路,结束了走路肩挑背负的历史。修建人畜饮水工程9处;为贫困户解决资金等实际问题,每年都在5000元左右;改善教学环境,几年来修缮校舍、配置新桌椅投入1万余元。

为解决村民卖烤烟行路难的问题,2024年硬化了通村公路。鸡公落村生活多年的老人高兴地说:“我们也有水泥路,我们天晴下雨不用愁了了……”,村里几年来所修的村路,全是祝新国书记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亲自干的,没雇工。夏季特别热,村干部顶着烈日,挥舞着铁锹,人人汗流颊背,祝新国书记消瘦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刺眼。有的村民说:“你们不干,雇人不就行了”。

祝新国书记笑着说:“虽然累点,可把省下的工钱给困难户,这帮他们多大的忙啊。”有人悄悄地算了一笔帐,一人每天50元,12人每天600元,一条路修下来,少则省工钱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几年来,仅修路,祝新国就带头为村里节省上万元。

为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祝新国书记从来不拿任何奖金,也不报任何旅差费,自套腰包在外面“化缘”,亲戚们都说“哪有自己贴钱党村干部的”,但祝新国书记说,我可以用省下来的钱来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啊。有人悄悄地算了一笔帐,祝新国当书记期间,光烤烟方面的奖金就达2万多元,而他却分毫不取,全部捐给村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鸡公落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烤烟村,200多人富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甜,祝新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在他们心中正运筹着下一步计划:借助鸡公落村被慈利县政府定为生态示范村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建立生态旅游结构,发展工业,以工养农,以农补工……,他心中涌动着无数个跳跃的音符,眼下正踌躇满志地带领鸡公落村人加快脚步奔小康。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