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社区幼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大全5篇)

最新文章

第一篇:社区幼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社区幼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西安新城区实验幼儿园 杨珊 汪靖芳 来源:中国首届幼儿园园长大会(2024-12-19)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与社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社区的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对这一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将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社区环境因教育走进社区将更具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幼儿的早期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此,日本1990年颁布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出“幼稚园的生活要同家庭、社区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以利于幼儿的成长。”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着重强调了幼儿园、家庭、社区间的密切配合。

幼儿早期教育必须植根于社区,而推进社区幼儿教育社会化的关键,我们认为应该创设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社区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与服务基地。

一、对社区幼儿教育实施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1.建立组织机构----社区幼儿发展指导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在协调社区托幼机构、卫生、计生、妇联、共青团、文化、民政、公安、老干部局等各部门的基础上,动员全社区的力量参与、督导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致力于促进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社区幼儿教育研究与服务基地的筹备,即以社区托幼机构为中心,选择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社区,建立若干个社区早期幼儿发展的实验与服务基地,建立健全一整套社区幼儿教育服务的规划、组织、标准、实施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在改善早期教育的质量上给予更多的投资,以便更系统地促进和提高早期幼教项目的质量和幼托机构的成功筹备,使所有的幼儿都成为高质量的幼儿保育和早期教育的受益者,尤其是低收入的社区。

2.创办社区父母、儿童学习活动中心,如亲子俱乐部,使父母学习、儿童教育两手一齐抓。要走出托幼园所的保健和教育只对入托儿童而不对社区其他儿童的传统模式,要把社区的整个家庭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和干预对象,改变托幼园所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

3.实施托幼一体化的早期潜能开发与素质教育。使早期教育与保健受到同样的重视,冲破生育、养育、教育在实施阶段上分步走的陈旧观念与做法,真正使优生、优育、优教有机融合、同步实施。

4.树立幼儿整体发展的大概念。幼儿是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关怀。建立从生理到心理、从治疗到预防、从预防到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全方位的幼儿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使幼儿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5.建立幼儿早期发展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幼儿早期发展评价系统和幼儿早期环境评价体系。要建立督导制度,创造“评估---指导---发展---评估”不断循环互动的家庭---社区工作模式。

6.将儿童营养、保健、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使其能够发挥促进社区幼儿发展的综合功能。在社区幼儿发展服务中,要变“拼盘式”为“炖烩式”,变理论说教式为操作技能式。所有的幼教合作关系都必须考虑到在职父母的需要,向家长和幼儿提供具有时间针对性、实用操作性、科学创造性、艺术趣味性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二、对社区幼儿教育的工作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和思考

社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好的模式和途径,将社区散居的幼儿组织起来,制定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实施科学的潜能开发与素质教育,为社区广大幼儿家庭服务。

1.参观游览。带领幼儿到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甚至工地、农村去参观,增进幼儿对国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2.操作劳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深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如带幼儿去超市参观时,鼓励幼儿根据要求合理地安排花费,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走出去,请进来。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还采用“请进来”等形式,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如,邀请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灭火的技能,请医生为幼儿演示急救的方法等。此外,幼教机构也应积极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如教师可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居民举办育儿知识讲座;为特殊幼儿家长提供家教服务等。

4.成立社区家长委员会。以前,家长确实也参与了幼儿园的活动,但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如开放日、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家教通讯等。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决定了家长在家园联系中只能成为一个“支持者”与“学习者”。而不是一个消费者、监督者。如何构建家园合作的组织体系,从体制上来保障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成立社区家长委员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有家长、教师、民众代表。其功能是:(1)负责社区教育行政事务,如行政事务或紧急计划的规划、处理家长的疑问和建议;(2)研究并运用策略来扩大家长的参与;(3)针对不同的主题组织会议,如针对幼儿挑食问题或幼儿心理问题等组织讲座等;(4)设计一些让幼儿适应从婴儿中心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一些活动;(5)监督实际运作情况、评估工作成果。

5.大力发展网络,促进社区与幼儿园的互动。全球性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和应用给人们工作、娱乐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幼儿园的影响也不例外。为此,积极构建幼儿园局域网、幼儿多媒体教室、幼儿电脑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的园所氛围,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创造性服务。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幼儿园和社区的良性互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1)网络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更及时更紧密。以往老师、家长的沟通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而网络则可以消除这种限制,使老师和家长及时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加强教育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使幼儿园教学增添了亮丽色彩。网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动画故事、精彩的教学方案、前卫的教学理念 „„都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尤其是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动态情景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具体、形象、直观,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率。

(3)局域网使教学资源得以在社区选择与共享。以往幼儿园只能单向统一播放学习课件,而今,局域网则为师生提供了挑选播放自己所需内容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进行资源共享,精彩的课件、教案都能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和社区中的每个家庭共享,使大家不断地相互学习。

(4)电脑技术使园所管理更有序、高效。办公自动化、光盘刻录等技术的运用,还能使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有序、高效。同时可使社区中的每个家庭通过网络参与园所管理与创新等工作。

(5)网络技术使园际、家园交流天地更为宽广。校园网页的制作,使家园、园际、社区间的交流更广泛,通过电脑也便于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改动态,以便家园更好地合作。使教师、家长、幼儿通过网络实现良性的互动。

总之,社区、家园密切合作,建立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社区幼儿教育研究与服务基地,制定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大力发展网络,实现社区与幼儿园的良性互动,不仅是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

第二篇:关于联村建社区模式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联村建社区模式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临城街道(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所辖25个行政村采取联村或单村建社区方式,建立了9个渔农村新型社区。为探索建立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深化和完善临城暖促指导组深入各社区、各村进行了调研,着重对联村建社区模式中运行的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联村建社区的基本情况

临城街道9个新型社区中,有6个是以联村模式建立的,其中规模较大的长峙社区由7个行政村联建,社区工作人员10人,6个村书记和1个村主任进入社区工作,总人口7620人,分别居住在三个小岛上:长峙本岛、岙山岛和东蟹峙岛;绿岛社区由6个行政村联建而成,总人口6025人,社区工作人员9人,其中6人为各村书记;规模小点的如洞岙社区,总人口3009人,在2个行政村基础上建立,工作人员5人,其中2人分别为村书记和村主任。

按照街道《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各社区先后建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社区事务委员会、团工作委员会、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初步形成了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社区工作的政治民主、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在全面摸底、调研各村基本情况基础上,社区内设机构都落实了工作人员,明确了职责,在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保障、社区调解工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如各社区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进行遵纪守法、爱国爱乡的评比,“以奖代保”足额发放养老金,给社区群众带来了第一次实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成立了保洁队伍,对本社区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治理;成立了平安巡逻队,以社区为单位对本辖区定期进行夜间巡逻,积极创建“平安社区”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增强了社区对渔农村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体现了社区公共服务在群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联村建社区模式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解-1-

决。

二、联村建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人员到位难。调研中我们发现,联村建社区模式中工作人员到位率低,6个联村社区中,除绿岛社区工作人员勉强基本到位外,其他社区很难实行人员到岗、正常上下班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各社区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从辖区内各村“两委”班子中选聘产生,这部分工作人员身兼两职,相对而言作为村主要负责人责任更为重大,在原村上班的占大多数。二是部分新建社区的中心村,因近期新城开发建设加快,征地、房屋拆迁等事务处理频繁,村干部(也是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村事务上,难以兼顾两头,只能不定期到社区办公。三是部分社区由小岛联建而成,往来需渡船,社区工作人员上下班极不方便。如长峙社区辖区内7个村分别坐落于3个小岛,从东蟹峙到社区需摆渡两次,来回近2个小时,既增加了工作人员的经济负担,又要在路途上浪费许多时间,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人员到位的要求。

2、服务理念更新难。大部分社区干部在区域范围扩大后,仍留恋“老村”情结,固有的经验思维和工作方法不能适应社区管理需要,比较依赖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对于在新形势新环境中怎样当好社区干部心里没底,工作开展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至今各社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等、比、靠现象较为突出。而街道及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停留在服务对象为原村域村民,没有突破传统的套路,缺乏对社区科学管理的有益探索,各项工作的开展还局限在村一级层面,各项事务管理习惯于直接向村两委部署实施,而绕过了社区这一层面,反倒使社区难以直接参与辖区内各项事务的管理。

3、工作经费保障难。按照市委有关规定,新型社区工作开展所需经费均来自市、区、街道三级资金及配套的财政拨款,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现行的财政拨款只能够基本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和日常办公费用的开支,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因而社区事务管理、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经费一时尚无法到位,一些急需要办的实事项目暂缓启动,弱化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使社区形象难以深入人心。在临城新型社区中,由于经费不足而公共服务“缩水”的情况较为突出。如比较受群众欢迎的夜间巡逻队,按有关要求应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定期的晚上治安巡逻,但由于社区工作经费缺乏,这笔费用分摊到各村进行筹集,原先初定的每日定期巡逻改为隔日巡逻或周期性巡逻,使创建“平安社区”活动大打折扣。即便如此,部分村级经济薄弱的村对这项额外负担反映强烈,就使得夜间巡逻不能很好贯彻执行。又如新型社区成立后推行城乡一体化垃圾卫生处理,同样由于社区经费缺乏,这笔开支只能分摊到各村,因而由村代为实施和管理,使社区地位难已突出。此外,新型社区在文化宣传、帮扶救助、劳动就业培训、基础设施维护等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中经费得不到保障,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服务职能。

4、村社关系理顺难。联村建社区模式是在若干行政村基础上建立新型社区,新型社区与各辖区村“两委”关系复杂,既不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也不是上级与下级关系。按照市委对新型社区的定位:服务社区内成员,管理社区内社会事务,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村委处理的事务外,其余工作都应纳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来。而在实际操作中,社区地位非常尴尬,俨然成为一个“统计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仍是以村为基础,社区还没有直接面对群众开展服务,如培训就业、“以奖代保”金发放、民事纠纷协调、帮扶救助等工作基本上是从上一级政府或部门下达任务,经过社区转一转,然后把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每个村;需要上报的各项指标和任务,也是先通过各村上报,社区一级汇总,再以社区名义上报。如此看来,各项工作基本是村一级具体操作,社区则成了夹在村与街道之间一个中间环节。同时,当前形势下,社区干部跨村在整个社区里开展工作有一定难度,村与村、社区干部与群众之间缺乏接触沟通,且群众心目中也没能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仍习惯有困难找本村干部协调处理,因此,各社区工作开展还是没有跳出以前条条框框的束缚,组织机构尚未进行有效整合,社区服务七大职责难以履行到位。

5、社区资源共享难。临城新型社区建立时,由于规定了社区数量的上限,存在把几个偏远小岛联建成一个社区,或把相隔较远的山坳行政村与山脚行政村联建成一个社区的情况,由此也连带产生了同是一个社区,居民居住分散、交通往来不便、信息比较闭塞的状况。对于这种联村建立的社区往往存在社区事务协调难、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难等矛盾。如洞岙社区把老年活动室建在同胜村,高峰村的老年村民则要走五六公里山路才能到社区参加活动,势必影响高峰村老年村民的积极性;长峙社区在长峙本岛开办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培训班,东蟹峙村、岙山村、海防村村民则要摆两次渡才能到社区参加培训活动。现实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无形中也影响了群众参加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建立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宗旨背道而驰。

三、对策与建议

诚然,渔农村新型社区在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引进城市化管理模式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新型社区在全市已全面建成,从组建的模式来看,联村建社区模式占了近50%,它与单村建社区、撤并村建社区模式相比,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最多。为适应渔农村新型社区运行体制,推动其不断完善,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努力凸显社区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社区干部要敢于突破“旧思维”、“老套路”,把握新型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摆脱片面的“本位观念”和狭隘意识,树立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跳出本村看社区,着重探索社区建设中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要着眼于规划,统筹兼顾,树立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切切实实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搞好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街道(乡镇)也要转变领导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潜心研究和探索适应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对于社区能开展的工作,尽量放手让社区去干。进一步弱化原有的村社管理职能,凸显社区地位。

2、加大投入,确保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由于社区工作经费来源单一,除了基本保障社区干部报酬和正常办公经费之外,社区无论是在为渔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为困难群众提供助残帮困、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做好社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征兵等社会事务管理方面,都因缺乏工作经费的保障,使社区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型社区建设的投入,对于群众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环境整治难等有关生产生活环境问题予以一定的资金倾斜,对社区各项基础设施改造资金和救扶资金要有统盘考虑,重点解决辖区内一些困难村、困难户的帮扶工作,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型社区建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除了加强资金保障外,还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为群众服务的本领,与此同时也要充实社区的工作力量,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现阶段,一个社区一般配备了3—5名工作人员,如果各项职责真正履行起来,力量仍显得薄弱。充实社区干部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从辖区村干部队伍中选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进入社区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街道(乡镇)一级选派工作人员到社区挂职和建立完善驻社区专职指导员制度来实现。

3、理清思路,进一步协调新型社区与村的关系。

要切实履行好社区工作职责,就必须坚持好一个基本原则,即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村委会决定的事项外,其余村级管理服务均应进入社区运作,因此,各村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集体资产管理等事务外,其余事务均应纳入社区管理职责范围内。在社区运行中,不应把社区异化为一个“中间”环节、“统计部门”,必须坚持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分工明确,切实按照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能开展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保障、劳动就业培训、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解等工作都需要逐步加强。在逐步削弱村级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好对没进社区的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平衡他们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积极配合社

区开展工作。

4、因地制宜,适时探索联村建社区为单村建社区模式的转变。从现阶段实践来看,单村建社区与联村建社区相比,无论在组织领导、理顺村社关系方面还是在资源共享、群众认同感等方面,都有众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群众自愿结合的心理,对于像长峙社区辖区内3个小岛、7个行政村存在的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难、村民接受服务难等问题,可设置以岛建社区的模式,而不能简单地“拉郎配”,把7个村一联了事。同样,对偏远地段的行政村,由于交通不便,仍然是以自然农业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不一定按多少人口规模的标准来设置社区。而对于像处在开发前沿的中心村、近郊村,由于居住集中,生产方式相似,交通便利,集体经济发达,应加大撤并村和村改居的力度,真正按城区管理模式推进,在这进程中要做好相关政策的配套工作,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造,在撤并行政村的同时,撤并经济合作社,推行一村一社一合作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社区的建设。

第三篇: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

社区党建的探索与思考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的扎实推进,适应了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落实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提出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社区党建是城市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区党建是城市改革提出的要求。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例如: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将逐步分离出来,转由街道承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的下岗职工滞留街道,街道党组织协助有关方面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任务加重;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居民动迁和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街道承担的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进程中,必然要涉及人们既得利益的调整,甚至产生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充分发挥街道作为社会秩序“稳定器”的作用。凡此种种,都给街道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近几年来,不少城市逐步实行“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居委会)”的管理体制,探索“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街为基础”的工作思路,把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街道和居委会,赋予街道党委对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职权,以及对区有关职能部门设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职权。这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组织条件。

其次,社区党建是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近期目标是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文明社区。社区建设是社区内所有单位、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居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共同需要。由于街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街道自身承担社区建设任务的有限性。这在客观上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组织的整体优势,其中包括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各有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再次,社区党建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自身的要求。街道党组织建设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工作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例如,按照党章规定,发挥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既需要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明确的要求,也需要街道党组织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管理,更需要街道党组织与有关单位党组织密切配合,搞好合作。一些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的建设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党员、职工要自觉搞好邻里关系,带头参加社区建设的要求,也需要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党组织搞好协调配合。

适应上述需要,一些城市适时提出并积极探索社区党建这一新的课题,初步形成了社区内党组织、行政组织、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基层组织的整体优势,在共建精神文明,共管社区事务,共抓社会治安,促进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

二、社区党建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党建的有效途径主要有:(1)建立社区工作协调机构,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协调工作。主要形式是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服务协调委员会等。(2)街道、居民区党支部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主要形式是文明小区共建、军地“双拥”共建、厂街共建、校企共建等。(3)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者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把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管理起来,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建立文明小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包楼责任区、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形式,把居民中的在职党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5)加强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居民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委和居民区党支部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注重发挥街道机关和直属单位党支部及组织关系在街道的党员的作用。集中精力把街道党组织自身的事情做好。街道党组织自身有所作为,在社区建设中才能有所作为,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一些城市的经验,开展社区党建工作

第四篇:“双师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数、语、外、物教研组教师写)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业务培训

内容“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二)主持人:马雪滨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24.10.16

一、背景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交流互动的原则。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校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方面,仍有缺陷。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努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同学科教师之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独特的授课方式,因此,在一堂课中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和合作,需要以协同的方式进行,将学科知识完美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另外,我校班额人数少,利用多媒体两位教师同进一堂课,对学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我校探索尝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师教学”,即由同一学科的两个教师,一个是我校的老师,一个是多媒体网络老师来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

二、双师教学构想

1、“双师教学”模式将是一种极具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和补充,构建起了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和谐统一。对学生而言,“双师教学”是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实现了“学习中感受,感受中学习”的目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上课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在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具体体现。

2、“双师教学”模式将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能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激情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激情和兴趣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教者声嘶力竭,学者昏昏欲睡,实在是无效果可言。“双师教学”教学模式下,两位教师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迅速转换,根据教材内容即兴的情景表演与对话,以及随后师生之间的反串,把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赋课堂以活力、激情和兴趣。

3、“双师教学”模式可以弥补教师之间学科认识、思考、授课方式的不足。由于新教材取材广泛,学科之间渗透强,一位教师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更多的老师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样的情况在“双师教学”模式下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总之,“双师教学”模式探究还只是一个起点,是一种探讨性的思考设计和实践摸索,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如何合理设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如何使双师课堂模式逐步成形并完善成熟;如何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双师教学”是否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但我们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和革新中,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课堂教育途径。

第五篇:激励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 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培养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和个性特长都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人。

激励教育模式就是依据激励教育涵义,由目标系统、操作系统、调控系统等组成的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

本文阐述了激励教育的涵义;介绍了激励教育模式的构建;论述了激励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思想观念、目标要求、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激励教育模式在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探讨了在当前普及中学教育的条件下,如何改善学生学习心理品质,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做法。

激励教育模式是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育人目标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激励教育与激励教育模式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在心理学上,激励就是用诱因来诱发和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活化其相应的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它所强调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拓展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成就。

激励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才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革,建立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品行、学业和个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激励教育模式就是依据激励教育涵义,由目标系统、操作系统、调控系统等组成的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具体如下:

目标系统中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激励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中介,建立完善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并努力做到两者协调统一,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主动学习是爱学、勤学、会学;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在这个总目标下,我们还建立了班级教育目标和各科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标。为了发挥目标的激励功能,我们要求在纵向上应具动态性,即目标和要求有一个从学生个体标准到社会标准的变化过程;在横向上应具层次性,目标和要求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只有两者协调统一,才能发挥目标的激励功能。

操作系统我们提出“四优化”。一是课程结构优化,要求健全学科课程,发展活动课程,建设潜在课程;二是课堂教学优化,要求教学方法上采取目标教学,分层递进,及时反馈,教学组织上低起点、小步子、分层次、多反馈;三是班级管理优化,在管理制度上多奖励少惩罚,在教育行为上多鼓励少批评,在教育活动上多主动少强迫;四是学生评价优化,在标准上主要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参照标准,在形式上以模糊评价为主,在方式上主要是鼓励和表扬。

在调控系统中,我们抓住了两个激励机制的建立,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创设成功的环境和事件,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作积极性的评价,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因果的良性循环,如每年评选学校最佳师表形象、“十佳学生”、“学业进步奖”等;二是协调教育合力,通过共同参与教育过程,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谐共振状态,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环境,如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社区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等。

实践证明,激励教育模式的确立,较好地为我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选准了突破口,并逐渐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激励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是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其次,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终结。第三,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机制。从方法论看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进行整合重构,形成一个由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复合构成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全体性、整体性和主体性。

激励教育突出强调了人的素质结构内容的核心——心理素质,并把教育首先指向教育的主体——人,拓展人的潜能,建立改善人的内部动力系统,确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为导向,形成三个具体结构内容: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扎实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因此,激励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反映和体现。

激励教育强调解决学习的主体机制性问题,它从本校的学生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强调形式和发展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要建立合适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激发形成学生积极的成功体验,促使建立完善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激励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介手段,并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原动力。所以激励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机制和基本要求。

激励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承认每一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这符合素质教育全体性原则。激励教育提出强化和增加与提高学生素质相关的教育、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激励教育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特征,创设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作用非强迫性,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化,从而内化教育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激励教育实施激励性的评价,采取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环境,教育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原则。促使学生发现自我、拓展自己,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符合素质教育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原则。

综上所述,激励教育是一种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实际,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以改善学生学习心理品质为中介手段,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

所以,我们认为激励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三、激励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实践

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表述。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构建素质教育的实施模式,是我们构建激励教育模式的目的和要求。在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分析注意到,一方面由于中学教育普及,招生方法改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怕学思想导致部分学生学业不良,中下生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未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减低,学习自信心下降,大量学生在选拔过程中成为学习的失败者。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当务之急。所以,由目标体系、操作体系、调控体系组成的激励教育模式,力图通过强化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力系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人。

在目标体系中,激励教育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学校培养目标、班级培养目标、各科培养目标都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逐步开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动力性机制,让学生主动得到发展,包括在各方面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充分拓展,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在操作体系中激励教育模式,抓住教学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强调做好教育教学过程的“四优化”。

首先是针对现行的课程模式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从而导致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不到合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提出一是健全学科课程,所有的课程不能因应试的要求随意删除,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二是加强活动课程,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目前每学年全校都开设课外活动小组超过60个,学生参加率为94.3%。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专项活动。三是建设潜在课程,包括由校容、校貌、绿化、卫生等组成的校园环境;由校纪、校规等组成的制度环境;由校风、校园文化等组成的精神环境。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拨出10万元左右,用于发展潜在课程,使学校处于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之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注重课内反馈、强化、矫正。在教学目标上细要求,把学生学习活动上的要求分解为较小目标,并逐个实现;在教学内容上找准起点,分层渐进;在教学要求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充分让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进步,从而使学生不断坚定对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制订的课堂教学要点如下: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做好教学设计,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所要达到结果和规定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意等内容及它们深度和广度。

1.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并组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为每一学生创设教育机会。分层的涵义一是教学内容多设台阶、分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小步前进;二是按照学生个别差异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实施教学要求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激励发展。

2.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注重教学过程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使学生与教师平等地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协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4.制订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一套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评价奖励标准和方法。

再次,在班级管理上,我们以中介性素质——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结合点,专门开设心理常识辅导讲座,加强班级建设中的行为训练和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日常学习、班级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自我发展的目标,制定自我教育的措施,进行自我评价,激励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逐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形成。我们制订的班级教育要点如下:

1.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分析信息。关心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发展特征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向性激励教育。

2.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

3.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进行过程性激励,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不断对学生提出积极期望,实施目标激励,逐步内化教育要求。

5.采取激励性评价,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教育机会,逐步提高自信心。

6.认真重视班级集体常规建设和个人进步计划制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总之,激励教育模式在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做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面向全体学生,切合实际,小步子、多台阶;在教育教学评价上,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在素质结构关系上,加强中介性素质——学生心理品质的训练培养;在具体的实践中,制定了系列的实施方案,逐步确立了相应的教学,教育目标和原则。所以激励教育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激励教育模式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