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转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章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收集了大量的定量材料和定性材料。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首先,笔者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压力、严重缺乏自信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出现很多行为偏差。其次,笔者研究了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杂而乱,不成体系;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老旧,多以说教与惩罚相结合;教育的形式过于片面化、表面化;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笔者运用社会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章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原因。最后,笔者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探索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势资源;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 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上官子木在1994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名为《“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的文章中。直到今天,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大众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密切的关注,国家和一些地方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也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其中。近年来,许多地方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各地也相继推出了设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儿童托管机构、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推行代理家长等不同的举措[1]。
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这两个方面,同时少量地涉及到一些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对策的研究。研究主要是应用一些心理测量的方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远离父母少亲情,所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有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抗压能力差等。另有研究认为,有部分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同时自理能力增强,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成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3]。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问题
首先,笔者运用三项儿童心理健康量表:《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L区的5所乡村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中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33份,收回533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15份,回收率为96.80%。本次调查对象为515名同学,平均年龄为11.64±0.93岁(9-15岁);男生(49.1%)、女生(50.9%)大约各占一半,调查对象为五年级224人(43.5%),六年级291(56.5%);其中,留守儿童210人(40.8%),非留守儿童305 人(59.2%)。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观察,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通过对以上的资料进行梳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都表示自己的压力很大,主要来自于生活上和学习上。具体表现在:生活上,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饮食,如果家里只有老人,或者还有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这些人都需要去照顾到。有的同学反映说:“平常在家里的时间也是很忙,总要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到田里去帮忙干农活,为家人准备食物饭菜,我就完全没有独立的时间去玩耍或者学习。”而在学习上,压力首先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自己对于学习的领悟力不足。学习好的同学会觉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会很大,因为小学毕业要进入好的初中就必须名列前茅,大家都在暗自竞争着,有个别同学也因为没有考得好成绩而实施过自杀行为。(二)缺乏自信心
首先,依据项目针对农村小学生 展的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调查中对自尊自信的调査,根据《自尊》量表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7.81±1.41,非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8.09土3.34,对比两项得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分数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分数,结论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低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三)孤独感较强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孤独》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孤独得分为63.46土8.62,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2.52土9.15,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比非留守儿童的高。(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得分为6.30±3.29,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09±3.40,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分数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分数高,说明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低于非留守儿童。
(五)个别学生出现偏差行为及越轨行为
行为偏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高年级。这些同学由于在学校外,由于家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料,所以就容易跟着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从而学得了很多不好的偏差行为。有很多同学是学校的“小霸王”,经常会欺负弱小的同学,不交作业或者逼迫班里的其他同学为其写作业、在学校里向低年级的小同学收取“保护费”等等;有的学生在放学后会经常出入黑网吧去上网,玩一些比较暴力的网络游戏,并且在网吧认识很多社会上行为不良的成年人,从中学到了很多不良行为。(六)学习动机较弱
我们观察到寄宿的留守儿童平常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单调,白天的时间多数是用于上课和写作业,课余时间很少,多数时间都用来和同学吹牛和在操场上玩耍,想做点其他的事情是没有时间和条件的。晚上有的学校因为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还安排了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维持晚自习的纪律,如果有的班级全部是寄宿生,老师往往会上课或是进行小测验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成因分析(一)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重视
1、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针存在缺陷直到现在,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都没有出台具体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和规范。笔者看到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4年修订)》中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很多的内容只适合于城市或者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比较贫困以及中西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根本就不适用,有很多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条件都没有办法达到;而在2024年1月教育部等5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可以通过相关部分有有效合作进行开展,但是笔者对两所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去对比,意见指出“需要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而目前农村学校是没有心理教师的,班主任老师也做不到去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意见还指出“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而事实上,在校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很少理会的,自然的标签也就形成,班级里这样类似的学生一般都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可以说,有很多意见上的条件就目前农村学校的水平的没有办法达到的。而意见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对策也没有做详细的说明,例如意见中所说的“五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实际情况下,只有共青团组织作为主要力量在推动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学校本身的力量都没有在全力发挥,其他部门的参与就更少了。
2、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关心不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发展遇到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学校领导在做工作计划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一个工作,学校的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上、学生安全管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上级部分给予的心理健康等相关工作都看得不太重要,这就说明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漠不关心,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样是放在教学上,管理学生的安全,维持学生的纪律等等这些方面,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很少在意和关心的,并且对待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都只是用一种应付式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否受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不是很在意。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了最重要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或多或少都很有所影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都很少会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在心理的问题很少过问和关心,导致了忽略了孩子在心理健康需求,从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在意。在对两所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访谈中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总是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物质生活上,例如:孩子与父母通电话时,父母的关心总是学习情况如何,生活上需要什么,钱是否够用,过年回家的时候孩子想要什么等等,很少会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忽视,自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没有什么需要,以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二)农村学校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
1、学校领导不了解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农村学校的领导们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之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很多学校的领导都认为现在学生的问题越来越难处理,学生的很多问题之前都没有出现过,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给学校领导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想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对于心理
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的是缺乏的,所以不知如何开展。例如:有学校领导反映“没有专业的人士给予实际操作的技术上的支持,这项工作还是很难 展下去”;“这个东西还是需要一些懂得专业知识的老师亲自指导以后才能 展得起来,而且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支持”;“学校的老师对于这块知识都不懂,要把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下去是一项艰难的工程”等等,所以,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后面的原因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学校是一项新的尝试,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难以开展。
2、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习惯于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 教师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得以 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心理教师的严重缺乏说明了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担落在了这些乡村教师这里。可以说,农村教师是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如何开展也同样存在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术的困难,同时还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不再适用于有效的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农村教师也要面对这很多新问题的挑战。有很多的教师反映,“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以前只要对学生严厉一点,或是用一些惩罚的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不能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都不敢随意的对学生进行惩罚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更加吵闹,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到达无法无天的地步。”直到现在,感觉教师工作越来越辛苦,因为之前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而又缺乏一些新的方法和经验,笔者认为,这些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不了解以及处理方式的不正确。
(三)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推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
1、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生疲倦
虽然农村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理学生问题会有所帮助,但是在面对其他重要工作任务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先放在旁边了。笔者在对两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表示,现在他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那里,因为有很多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第一,教学任务重,而教学质量与他们的绩效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不得不把把教学质量看得很重要,自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就有所提高,从而也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自己也很无奈。第二,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需要做很多于学生无关的行政工作。因为乡镇上有很多的行政事务因为人手不足就会要求学校的教师进行帮忙,学校的老师对此苦不堪言,但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就会时长的感觉到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出了疲倦感,自然对学生的关心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关心,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2、农村学校工作环境较坚苦,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
很多的农村教师都表示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不好,心里其实并不愿意在这里工作,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把农村学校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过度的地方。现在农村教师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其他地方,来自本乡镇的教师其实在不断减少,而且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而年轻的教师都是来自其他的地方,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平常的工作时间都是住在学校里,随时需要对寄宿学生的安全和纪律负责,同时和家里的联系很少,不能做到对家庭的照顾,而周末的时候就会回家,导致经常的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就会感觉疲惫,有的教师把家人接到学校里,但是学校的住宿环境不好,很艰苦。进而老师们都觉得学校工作的环境艰苦,导致了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对学校工作环境的归属感也不高,除了对于自己比较重要的工作会认真负责,对于其他的事务,例如关心学生的在校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都不是很在意。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农村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的条件都不成熟,教师做这项工作完全是对学生的义务服务没有什么经济回报,而教师对此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经验,对于对工作热情度不高的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去开展的。
3、农村教师自身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大,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康的关键力量,但是在发展教师资源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大阻力。首先,农村老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工作环境差导致老师的工作压力大;此次,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都不高,处于中下水平,所以面临这经济压力;最后,农村教师因为长期要在学校住宿,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对于家庭不能做到很好的照顾,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同样也很大。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农村教师的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普遍的农村教师先前在心理健康状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的教师已经患有精神疾病。所以,农村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定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让老师学会自我的心理保健以及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况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让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那么是有利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相信会有很多的教师会志愿加入大这支队伍里。
四、服务内容
(一)优势视角的服务理念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都把关注点放在问题上面,总是习惯于针对具体的问题去想解决方法,所以老师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总是应该说教的方式,并且只是表面上去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理念就是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所以笔者在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首先是服务理念的转变,把之前的问题视角转化为优势视角,以留守儿童为本,看到留守儿童的优势资源,带动留守儿童去改变,以此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个月的服务探索中,笔者也充分的利用了很多的资源,包括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老师的资源、学校领导的资源等等。虽然看到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孩子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同样让人感到震惊,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多的资源。首先,有的学生有着最为乐观的心态,我们在看到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很勇敢的去面对;虽然父母不能给予他们良好的照顾,但是这样的他们学会更多的自我生存和自我照顾的生活技巧和经验;孩子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看到他们在学校里会相互照顾相互给予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才能,他们有的很唱歌唱得很好,有的学习成绩很好,有的擅长画画,有的写字写得很好,有的会做很多的手工,有的擅于演讲等等,笔者在学校里看到了很多很有才能的学生,而这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自我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对于学生理想抱负的优点调查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使是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理想的同学也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一些事情。只有心存想望,就会有改变的动力。而学生拥有的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灵,是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的动力。
(二)主要开展的服务及介入方法
1、帮助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服务更多学生农村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并且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然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的有所了解,并且学会一些实际操作的有效技巧。所以,我们针对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培训,帮助老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有:第一、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主要内容包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二、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三、教师情绪的合理宣泄。认识情绪,认识合理控制情绪对自身的重要性;学习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在培训期间,我们穿插了很多如何对于看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交给老师,这些内容包括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其具体的方法包括游戏、角色扮演、书写、绘画等等。
2、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建立人际支持网络,树立理想,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价值观不高,缺乏信心等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利用班队活动和少队活动,在教师对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协助老师实际操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需求,与老师一起应用一些服务技巧设计服务方案;最后,协助老师实践服务计划,老师为主导,我们在旁进行协助。目的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进而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次服务,开展的班队活动主要涉及三个模块:自我认知与成长侧重于心理方面,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进而接纳自己,最终的目标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让学生在班队中去自己体会和领悟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的合理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用具体的行动来强化来让学生的认知,而最终的目的是从行为、认知促使环境的良好转变。感悟生命的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可以积极乐观,最终培养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
3、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并且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支持网络薄弱,我们应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两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开展两项小组服务。第一,应对压力小组。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后,发现学生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来自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习负担重,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比较严厉等等。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因为对压力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对方式单一,导致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很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鉴于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开展了应对压力小组,小组的目标是认识自己的压力,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并且体会与学习正确的压力应对方法。第二,同伴交往小组。针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名为“同伴交往小组”的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与人相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终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需求。
4、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 展各种兴趣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枯燥的课余生活,我们和老师一起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自信心为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利用学校环境的优势资源以及教师的业余时间,并且把老师的业余特长进行利用。我们一共开展了两个兴趣小组,一是以唱歌兴趣为主的“欢乐合唱团”,一是以环保为主题,以手工和绘画兴趣为主的“环保创意时装秀”。我们邀请在这两个方面比较有才艺的老师一起来开展活动,利用老师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兴趣活动。其次,就是利用学生晚自习的时间开展的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游戏会。游戏会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之后有一个放松,不过我们设计的游戏并不是让孩子单纯玩,游戏有着一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设计有训练观察能力和增进了解的游戏:“谁是领头人”;培养沟通能力的游戏:“传话“、“你画我猜“;训练反应能力的游戏:“大西瓜小西瓜”、“数字七”;训练团队协作能力的游戏:“青蛙跳''、“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第二、电影分享会。晚自习时间进入教室给学生放映电影,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电影的放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紧张与枯燥,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电影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放映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是关于师生关系的,让学生能够看到作为老师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让他们懂得老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严厉,更有背后对于他们的关心;《冰河世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理解;《风雨哈佛路》希望学生能够懂得只要努力,不管过程是多么的艰辛最终都能够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看完电影后的分享,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地方,只有通过学生们相互之间分享看电影后的感触,才能对主题进行聚焦,挖掘那些深层次的东西,返璞归真。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学生内心想法的过程。
5、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发现优点、展示自我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大型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融合进去。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给予这些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利用 “文化艺术周”的舞台,让这些富有才艺的孩子可以展示自己。今年的舞台上终于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影,对于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利用很多小组工作的互动游戏,举办了师生趣味运动会,目的是希望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借此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更为融洽,同时也给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点放松,让教师融入到学生之间,让教师对于学生更加的了解。同时也给与教师一个放松的机会。而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同时,消除学生与教师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方式。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学校的领导不知道要怎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师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虽然会有这方面的培训活动,但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操作性不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没有方法开展起来,所以,农村学校需要长期与深入的人才技术支持,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走进农村学校,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不仅仅是来自政府和学校的帮助,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其中。把政府有良好政策措施,高校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社会力量的爱心捐助、学校老师的亲力亲为、学生想要改变的美好希望联合起来,就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并且可以长期发展下去,受益的不会只有学生,还会有老师,会有更多的人,更会使得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N].中国教育报,2024-06-05(1).[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24, 29(1): 29—36.[3]柳晓森.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超过4000万[N].人民日报,2024-12-20(4).[4]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24,(2): 125.[5]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近5800万,监护状况堪忧.http://edu.people, com.cn/GB/13547534.html.[6]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24,27(04): 127—129.[7]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2024,⑵:37—39.[8]蔡韶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24, 27(11):356—363.[9]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07):78-84.[10]刘祖强、谅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24,(6): 62-64.[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24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4(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24(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24(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24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对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特别关爱的策略研究
霍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课题研究组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共有教学班 15个,600多名在校学生。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课题现实背景及意义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2024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24万人。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并且年龄越来越小。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强奸、诱奸案件时有发生。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为此,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霍城镇是一个偏远山乡。经过几年的合班并校,将十四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寄宿上学,一至三年级学生校车接送。全镇有近1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500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尤其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要特别给与关爱,针对其我们将进行策略研究。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2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在此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24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24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 1
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亿万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世纪之痛:直击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难题》以及长篇小说《空巢》、《守望》、《当着落叶纷飞》等相继出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出霍城镇中学小学对低年级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贴心教育使幼小的心灵充满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在教师的关爱下使他们附有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在学校、教师的关心中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我校低年级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了解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低年级留守学生发呆、厌学、贪玩等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析一部分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想念父母,凡事厌烦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我校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这次调查共选取了我校四个低年级教学班进行,共有在校生170人,其中留守儿童12
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72%。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71人,女生为51人,(二)研究操作措施:
研究初期
1、调查四个班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这四个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霍城中心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3、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对留守儿童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4、调查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统计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和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做比较。
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研究中期
1、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
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周期:2024—2024年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24年2月-2024年4月 拟定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24年6月-2024年8月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24年9月-2024年12月 完成初期实验报告。
第四阶段:2024年1月-2024年6月 完成中期实验报告,论文和总结。
第五阶段:2024年7月-2024年12月 完成研究报告团研究工作总结,撰写论文,整理资料,申请结题。
人员分工:
杨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各阶段计划、总结等材料;
赵德华——课题的联络工作,人员的协调,研究活动的组织;课题研究的保障、组织与执行工作;
何玉福——协助负责全面工作,做学生、家长调查,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何红-----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课题研究问卷的设计,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周彩霞---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状况调查,建立档案,反馈信息。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均为小学高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现在都担任一、二年级各科教学。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皆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丰厚的感性认识,理论研究也有较深的积淀。
2、学校条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视为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质态的重要抓手,为此次课题实验与研究提供一切所需。
参考文献与资料:
《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根源与解决机制》
《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茅畲逸夫小学陈敏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西部山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留守子女占全校半数以上,留守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科学,学习后劲不足;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3、焦虑心理突出;
4、依赖心理较强;
5、越轨现象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倾诉、可以解疑的平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重在育人,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对教师工作完成情况的一个评价标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他们的身心都健康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即:(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启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酌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加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四、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对象:
以中低年级为对象,从各班挑选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共50人作为实验班人选,其他没选中诸多学生为对照对象。
(二)研究的内容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
(1)学校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依赖心理较强、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小学
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②、建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及干预机制,学校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为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依据。班主任要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③、心理辅导老师应开展心理辅导途径,开通亲情与心理辅导热线,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班主任每月与外出务工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心理辅导热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决心灵的疙瘩。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⑤、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渠道,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指导家长妥善安排好留守孩子的生活,选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要使留守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3)与留守儿童建立友情,使其勇于倾诉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人与人之间需要心心相印,只有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教育才会起作用。而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应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法制、纪律观念,老师应帮助指导他们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用具体事例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控制心理情绪的方法。另外,还应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鼓励他们正确
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耐挫力,敢于挑战。
(4)政府支持鼓励农村发展。
希望政府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外出打工。
五、研究方法和过程
(1)准备阶段(2024年10月—2024年12月)
①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召开“开题会”;
②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③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查阅课题相关资料,组织全体课题成员学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④运用个案调查分析法,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前的现状(前测)。
(2)实施阶段(2024年1月—2024年6月)
①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进行行动研究, 对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公布调查问卷结果,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责任;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③召开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比;
④逐项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24年6月—2024年10月)
①进一步运用个案调查分析再进行调查、访谈,然后总结感恩
教育后的现状与分析(后测);
②撰写调研报告;
③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④申报结题,召开推介会。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
陈敏敏负责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及过程管理,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验证,课题研究管理,具体任务完成的过程,整理论文、课题资料归档,成果验证等工作。
(2)课题组成员:
苏落霙、蒋海珍、李丽娜、陈恩禹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各项目标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七、课题成果表现:
(1)搜集整理个案分析报告。
(2)调查研究,撰写论文。
(3)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4)汇编论文集。
(5)形成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