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
按照区政协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区政协组成调研组,赴7个乡镇13个村,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走访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西峰区委、区政府严格按照省、市总体部署,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总抓手,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为重点,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型产业培育为保障,通过“散户集中,小组合并,拆旧建新,建办社区”的模式,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启动和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截至目前,共建成李岭、沟畎、毛寺、庄子洼等省、市、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其中李岭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毛寺村、孔塬村被评为庆阳市十大最美乡村。
(一)领导重视,强力推动。自2024年开展试点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2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西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西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成员单位职责》,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和谋划指导,区、乡、村三级积极联动,靠实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了
“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标准,制定并上报了示范村实施方案和项目计划,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相关问题,采取现场会、办公会等形式,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了年度,工作措施落实到了乡镇村组,为美丽乡村建设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按照市、区安排,带领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书记、乡(镇)长赴安徽、浙江、贵州、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水平。
(二)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由区住建局牵头,组织农村工作部、国土局、发改局等单位人员成立工作小组,积极与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点对点的现场指导服务,加强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聘请省内外有经验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组织设计院工作人员和规划专家深入村组,从示范村的道路、绿化、给排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现场查勘,结合村情实际,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调查研究,编制完成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示范村建设规划。目前,我区已编制完成了西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民房屋建筑设计方案》,并按照省、市要求,编制完成了29个示范村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100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规划。通过科学编制规划,精心谋篇布局,不断明晰思路,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三)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在积极争取省、市、区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加大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出了金融支持、社会帮扶、农民分担等筹资渠道,通过整合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造林绿化等相关涉农项目和资金,集中用于各示范村建设,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试点建设水平。一是培育产业。按照产业主导和发展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建成了李岭、米堡、齐楼等果树产业发展示范村,沟畎、鄢旗坳等养殖专业示范村,毛寺、蒲河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二是夯实基础。以通村道路、农电网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各示范村道路、农电及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100%,标准化卫生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商业服务网点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6%、95%和100%。同时,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思路,采取“以统建促进度、以奖励促改造”的模式,各示范村均规划建设了1个集中居住区、2—3个居民点。三是美化环境。通过在各示范村修建小游园、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全面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对示范村村容村貌不断提质增效,确保村庄绿化率达到35%以上。同时,结合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治理农村
“十乱”和脏、乱、差为重点内容,重点围绕“长环线”西峰段、庆西公路、西合公路、肖显公路等沿线,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弘扬文化。以“建新村、育新人、树新风”为目标,不断创新载体,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在示范村规划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展厅,制作道德宣传牌、法规宣传碑,大力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民风淳朴的良好氛围。依托村镇党校、农民培训学校、乡村广播站等,不断宣讲“三农”政策和农业生产知识,不但使农民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四)聚力实干,打造典型。按照市上部署,迅速行动,以“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五个组团”为抓手,加快推行“农业+创意”的近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城郊区位优势,按照“丰富农业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增加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品品牌”的思路,不断加大城郊创意农业的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后官寨镇玫瑰园、显胜乡玉玲珑樱桃园、肖金镇芍药园、什社乡郁金香园、彭原镇青藤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园、温泉镇薰衣草园、董志镇小河湾等一批休闲创意农业示范园,带动全区发展各类农业创意休闲体验观光园、农家乐、垂钓园80余家。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X”发展模式,带动了“温什
”“董陈”万亩苹果、彭原畜牧养殖、“两川”特色瓜菜、什社小米、蒲河川油菜花种植、显胜林果采摘及农村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完善机制,形成共识。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建立党支部、村委会、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体制和机制,成立矛盾纠纷调处、监督、理财小组,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促使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全面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有效保障,确保各示范村的政策知晓率、矛盾纠纷调处率、村民对“两委”会班子满意率均达到了98%以上。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布工作动态、举办书记系列访谈、主题征文和品牌促销、特色文化展示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在短短4年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距省、市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广大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规划有待完善和提高。由于我区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晚、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村没有编制完整的建设规划,施工中随意性较大;有的村规划编制简单,没有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有同质化倾向;有的村单纯追求“高大上”,有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现象;有的村规划思路不清晰、不定型,存在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二)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和夯实。我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生态环境的长期管护还难以落实。特别是软件建设仍是短板,如餐饮住宿的环境卫生、服务管理、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产业发展有待培育和提升。各示范村普遍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宽增收渠道方面办法不多,在产业的培育和提升上,项目不够明晰,推进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农民持续增收缺乏坚实基础,有“虚、浮、空”之忧。
(四)文化内涵有待挖掘和打造。在打造显山露水的外部环境上,各示范村都做足了文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文化内涵支撑方面,缺乏文化自信,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的挖掘、整理和展示,乡土气息不浓厚,乡村风韵不突出,地方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存在。
(五)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和拓展。群众是乡村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但从目前情况看,各示范村的建设是以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各乡镇组织实施为主,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村存在着
“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作为以旅游为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发挥市场作用、解决资金瓶颈方面还需不断创新。
三、意见与建议
(一)找准发展定位,不断完善规划。要继续将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文化丰富内涵”的思路,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考虑各村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对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梯次推进”的方式,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乡村原貌,尊重乡村风俗,凸显农家情趣和乡村乡味,切实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二)加强配套设施,改善民居环境。在强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乡村绿化水平,彰显绿色生态基调,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按照改造提升、旧村整治、保护特色的思路,打造田园风光型、宜居舒适型、休闲旅游型等各具特点的乡村环境。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村集体、农民共同投入的环境管护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各类公共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三)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紧紧围绕“11235”发展战略,做好“产业上水平”这篇大文章。建设美丽乡村,在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推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立足区域、产业、环境、资源等基础,强化辐射带动,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生命力。促进特色产业、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积极培育农耕体验、休闲农业、农家餐饮、养生保健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发展格局。
(四)挖掘乡村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建立本土文化自信,加强乡村的历史记忆、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整理展示乡村的人文历史、宗教传衍、风情习俗等文化遗产。策划包装一些接地气、有内涵的民俗活动,让乡土文化气息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彰显地方特色。我区境内有南佐遗址、北石窟寺、华夏公刘第一庙、小崆峒、肖金宋塔、彭原宝塔寺等古文化遗址和资源,通过挖掘整理,对庙宇、古建村落、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开发人文景观,进而形成以乡村风光为外在、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独特风格。
(五)发挥主体作用,全面持续推进。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主观意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制度,积极培育乡村文明,引导村民树立自建自管意识,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其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对一些具备条件的村,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以“西游”线路为主体,集中力量拓展新内容,打造新景观,让全区旅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