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策略范文
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所期盼的。教学改革从未停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x]语文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也明白应不断追求,与时俱进。于是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求语文课堂既有生机,又能促使学生学有所获,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遵循教师“导”、学生“主”的原则,合理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就能促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追求大容量,课堂缺乏生机。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环节完整、容量较大、节奏紧凑的课堂,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我们希望零遗憾,于是行云流水式的课堂越来越多。而这样的课堂中,大多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教师的告知代替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悟,个别学生的学习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我们只是获得了眼前的顺利,渐渐地,慢慢地,那丰富多彩的语文在学生面前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渐渐沉闷。(x)为应试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要成绩,很多教师殚精竭虑,凡是教科书上的一字不落地要讲给学生,觉得这是重点,那也是重点,即便是同类型的细节,也认为不拎出来不行,如果考到,就是自己的失职。结果,同一类型的内容,老师不强调,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因为学生不会迁移,不会变通。老师在追求成绩的时候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学生渐渐变得死板。
二、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牢记学生是“本”,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什么是高效的好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x]。科学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力、创新力等,比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它从数学学科成功走向其他学科,包括语文学科。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教学的根本:发展学生。那么,能牢记发展学生的使命,科学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好课。真正的好课可以有欠缺,甚至不完整,正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但学生从中受到了启发,有收获,即所谓“真学”发生。所以,初中语文课堂的指挥者,即我们这些教师,若每节课能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创新能力等为目标,用心设计教学并灵活使用好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营造出开放的氛围,实现课堂高效的目的。长期坚持,就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师精讲,以少致多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好人,不愿意看着蛹痛苦万分地挣扎,帮助蛹破茧,结果这只蛹只能永远仰望天空。老师的不放心、急于求成和寓言故事中好心人的做法有什么两样呢?这样看来,老师讲得多并一定是好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x]语文教师课前一定要考虑:如何做到精讲、少讲,真正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从头讲到尾。否则,即使教师讲得精彩纷呈、妙语连珠,陶醉的也只是自己而已。所以,我觉得,教师备课的环节中,备教材很重要,但预设学生的活动更重要。我们要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抓手,有责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新等能力。学生的思维等能力跟上了,我们要的“牛奶”“面包”自然也就有了。教师精讲,善于留白,起初可能会觉得沉闷,但不怕,黎明前不是也有黑暗吗?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定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提升。这就是教学中的以慢致远、以少致多。
(三)学生展示,激发学习热情
不剥夺学生真实学习的权利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展示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及成长的力量,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体验、展示需要时间,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初中语文课堂要给学生思考问题、尝试实践、交流分享的时间,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互动。真正的关爱是准备随时撤退,为师者就得有这样的情怀,站得高,看得远,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必须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思考、发言、创造,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随机调整课堂。课堂可以不完整,但是学生一定要有时间进行体验、感悟、思考、展示,进而深度学习,最终有所收获。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充满活力。这方面一些教师深有体会,与其说老师成就了学生,不如说是学生成就了老师。很多时候,可爱的学生成了老师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比如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朱敦儒的《相见欢》,课堂上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尝试填词。一位学生写道:相见欢十四班,争首榜。蓬勃x东升书香浓。倾心授,用心学,怎不好?试倩时光慢些送夕阳。教师幸福感满满。学生的参与和展示点燃了他们学习和习作的激情,是参与和展示让他们知道学习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还记得,某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教学感受时说:“上完《背影》要求学生仿写,因为时间原因只叫了一个同学读了习作,课后某同学跑到我跟前抓着我的胳膊,咬着牙说:‘老师,我写着都哭了,你竟然没叫我,你竟然没有叫我!’我们对视一下,我笑了,学生也笑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而分外精彩,学生又因为自己的展示而更加自信!初中语文课堂鼓励学生适时展示、充分展示,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
(四)加强阅读,开放教学方式
创建开放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读书分享是可取的环节之一。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删减一些空泛的讲说及无效的表演等,增加有效的听、说、思、写等环节。下面是七年级某班课前的读书分享环节的实录:同学A愉快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飞机,轻轻一掷,飞机划出一道弧线。同学们有的激动,有的期盼,也有的躲闪。同学B一伸手,抓住了纸飞机。同学B信步走上讲台:“我分享的文章题目是《老舍的脚步》。本文主要讲老舍先生的房子附近有座破庙,里面住了一些盲人,老舍想帮助他们。他给盲人们买了乐器,教他们弹琴。一年后,这些盲人成功地在全国巡回演出,一些盲人也被老舍安排去了别的地方,直到后来,盲人全部搬出庙里,但他们还是会在老舍下班后给老舍打灯照路。我喜欢文中的‘盲人听到的脚步声叫善’这句话。”老师:“感谢同学B的分享!希望我们能像老舍先生一样心存善,多行善。有没有同学认为昨天所读的文章特别好,现在不吐不快?”好几个同学将手高高举起。同学C像一位英雄一样大步走上讲台:“我读的文章是《所有的艰难时刻都只属于你一个人》,主要内容是‘我’回忆了在大学时,某老师让讨论:如果你是主持人,在台上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这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众说纷纭。后来那位老师说,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悄悄地站起来,把裙子拉好。”老师:“是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心,我们要自尊自强,做个有力量的强者,做名有智慧的好人。同学们分享的文章犹如鸡汤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养心润田,相信我们会变得智慧而强大。今天的读书分享暂且进行到这,我们进行新课学习。”课外阅读和分享让思想教育改头换面。学生的能力潜藏于身,需要教师帮助挖掘。其实,我们教师做的并不难,也不多,我们只要肯相信学生,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空间,他们就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时刻很多,这样的经历也很多。陶行知先生说,读好书受用无穷。是啊,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伟大的灵魂交流。好的书籍,能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田,提升人的素养。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美文佳篇,用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案例中同学B的分享,具体地诠释了善有善报的道理。相信,那一刻,很多同学心中悄悄地埋下了善的种子,继续浇水、施肥,善良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所以,倡导学生读好书,就是使教育自律化,使学习自觉化。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育就会悄悄改变厉声呵斥、张牙舞爪的可憎的面目。阅读和读书分享让语文教学轻松愉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要求九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达到xxx万字,而现在的语文试题也逐步加大了文字量。所以,不加强课外的阅读训练,初中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读不完语文试题的问题,至于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等目标就成镜中花。万物离不开水,就如语文教学需要课外阅读一样。上面实录里的同学自觉地积累好句,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都会更上一层楼,语文教学也就轻松愉快。课外阅读和读书分享让语文课堂焕发容光。读书分享,使丰富的课外内容走进了语文课堂,比如案例中同学B的分享,让七年级的学生了解到老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具有伟大的灵魂,油然产生对老舍的敬仰之情,怎能不爱他的文章?就这样,学生在读书、分享、聆听、思考中成长,激发了兴趣,形成乐读、乐学的良好局面。发言不再被动,聆听成为习惯,交流变得主动,展示也成常态。这样的课堂开放又充满活力。所以,加强阅读、注重分享,是开放语文课程内容,开放学习途径,开放教学时空的良策。
(五)培养习惯,使课堂更高效
说一千道一万,学生不学没效果。最美的声音、最好的信息都不可能被“非道德的耳朵”接纳。所以我特别赞同冯卫东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上课要培训,学生要学会做学生。”[x]而“学生学会做学生”是需要教师培训的,在多次的要求下,在不断的叮嘱下,在反复的练习后,学生肯定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力保障。
(六)合理评价,促使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给予合理的评价,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深入地学习。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方式等应力求科学,争取达到激趣的目的。而学校评价又引导教师教学,所以怎样评价课堂,学校必须高瞻远瞩,长远思考。评价促进发展,学校和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实践中立足生根的养料。
三、结束语
总之,巧教才能促真学。好的教学法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倘若牢记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能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努力做到教师精讲、学生积极参与等,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吸引学生眼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望实现。
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绥宁县绿洲中学
刘琴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与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宝库的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翱翔,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德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与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同学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的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会经常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每个同学都有逐渐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闻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文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描景和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学生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春》《山中避雨》《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挖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们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要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上掀起广读诗文的热潮。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境趣中“乐”,语文在上《犟龟》这一课时,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们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蒋怡和伍平平两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落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比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给了学生1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表演《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兔子、矫健的燕子、威严的老虎等。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创设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为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读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组长,大家都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节、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美得句子,说说美在哪里,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小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学生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时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学生在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的爱语文,让学生真正的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九湖中心田乾小学——林丽容
通过这一阶段对新课标修订稿的反复学习,细细品读,反复推敲,认真做笔记。再回顾我过去的十几年的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组织,到课后的进行反思。学习前和学习后进行对比。我发现新课标修订稿的内容更多,更细,目标更明确,同时又使我更加容易理解和整体把握。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标。我将会很好的把他落实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每堂课我都会“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到底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下面我就谈谈这次学习后得到的几点体会:
关于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砖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较多自读自悟的空间,体会个性化阅读。
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特点、去选择所学的内容,学自己之想学,思自己之想思,综合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读读、想想、写写,可由自己掌控,自己支配。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能够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还体现在一个“读”字上。“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多读,读到位,一读到底,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读到位了,学生的语感才可能到位,语言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课文编入许多文句优美,意蕴深刻的优秀篇目,为了让学生领悟这些篇章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轻声读,高声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从而使文本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脑海中,成为生命的实体,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与作者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有多读。才能读懂、读透才能实现。
关于课堂教学,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保证学生能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
1、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靠的是语文实践,而不是教师的讲与问,也不是靠大量的机械训练。教师的讲,讲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的问,还是问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机械的训练,也是练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2、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在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只在关键处、疑难处加以点拨、启发;课外,要真正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陈军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2、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橘园采摘橘子。那挂满枝头像红灯笼般的橘子,热情好客的果农,热火朝天的采摘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摘的橘子大,谁摘的橘子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摘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4、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非常壮观的,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浅谈新课改如何让美术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黄遵宪纪念中学
李巧红
【摘 要】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索有效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本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一条美术课改之路,并总结了一些实际教学情景与具体可行的做法。【关键词】
独特性
新元素
实用性
团结协作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不仅要开设好美术课程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让美术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尝试:
一、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美术教学,老师上课依照书本,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抹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灵活转化美术书本知识,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生活美术教育。在新课改下,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珍惜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倾听学生的声音,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以促进学生个体发挥与主体性品格的形成。
在美术课上,我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变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学生有创意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鼓励,并在班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成统一,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就会接受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奇特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给予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在初一漫画和动漫课上,我首先抓住学生对动漫人物的喜爱,启发学生大胆的进行创作。人有四大表情:“喜怒哀惧”。大多数学生画“惧”表情时,都把眼睛画得圆圆的,嘴巴画得大大的,眉毛画得高耸。唯独有两位学生在头发上做起了文章。一个说:“头发竖着,旁边的水滴是吓出的汗,证明他很惊恐,很害怕”。另一个说:“我画的是光头,因为他戴的是假发,一害怕身体颤抖,就把假发弄掉了。”听,多好的想法。这正是漫画中最重要的——引人发笑的人物形象,对于他们敢于大胆想象的态度表示赞赏,并针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漫画、动漫作品让学生做出评价、判断,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动画片,抵制网络污染。并对全班每位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二、开展激励评比,引导友谊竞争
在美术课改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例如《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收集一些面具的资料,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拿出来大家共享,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主题,比如是京剧脸谱、卡通面具还是万圣节面等。我还拿出上届学生的作品,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材料。让我感动的是学生能够互换各自的材料,团结协作。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搞笑幽默的优秀面具作品。这些作品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我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分析、总结。然后各小组带着各自设计的面具进行拍照,发到班级的Q群里。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联系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内容
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珍惜我们的家园》环保招贴画时,请学生讲讲自己生活的环境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层层问题都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也是作业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学生们说了许多:包括大气污染中的汽车尾气,工厂烟囱,沙尘暴等,水体污染,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野生动物减少等等。根据这些客观实际材料,学生们画出了一幅幅特别有创意的好作品。如:水枯鱼亡(水已被污染,鱼儿只能在极有限的水里生活)。输液(森林被人们肆意砍伐,学生的想法是通过打点滴给树木补充营养,使光秃秃的树桩长出新叶)。洗刷刷(地球由于各种污染问题变脏了,学生的想法是洗一洗,涮一涮,让地球恢复本来模样)。垃圾洋(海洋全部被白色污染物所覆盖,小船已经搁置,无法前行)。我是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难看的,面目全非的地球)。明天的老虎(野生动物,将近灭绝,动物园的老虎明天只有人类扮演),如此撑伞,最后的家,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这堂课,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讲商标设计时,我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上学路上各种汽车、店铺、与及衣服的标志,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带有标志的生活用品等,带到课堂中来,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多姿多彩的装服设计》一课时,服装的材料,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废弃物品,可以是捡来的枯枝败叶,可以是街上随手可接的宣传单。这堂课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们展示的服装,有的是用花的包装纸做的,有的则找来黑白色塑料袋,甚至破了的衣服也能派上用场,如用旧的毛线、蕾丝等材料也能美化书包。让学生欣赏流行明星服饰的照片,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让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还联系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这些做法让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的,强调知识和技术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都是保存下来,而且用相机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的上进心很强,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还有,在业余时间,我组织了美术绘画兴趣小组,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他的同学影响极大。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好引导,做好辅导。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有趣,学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想、多练、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促进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础,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紧跟现代美术的潮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人文、历史、地理、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21 [2]姚亮.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1996(2)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