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历史故事浅谈党性修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后来人总能在历史过往中查找缺漏、弥补自身过错。大智慧并不总是在大事件中见真知,小故事也能包罗万象。那些历史故事经过时间长河的涤荡沉淀,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故事总能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用历史这面镜子来照一照自身,时常审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党员就要时常照照镜子,正一正自己衣冠,看一看第一粒扣子。今天,我们来阅读几则历史故事,以此为鉴,来照一照内心,剔除有损党性修养的沉滓污垢。
东晋名将陶侃,年轻时家境并不显赫。在浔阳担任渔梁吏期间,有一次食用官府腌制的咸鱼,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便用陶罐送了一罐咸鱼给母亲。不料他母亲非但不受,还将陶罐封好退回,并附信一封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你当官,拿官家的东西送我,非但对你没什么益处,反而增加我对你腐败违法的担忧。)”这便是“陶母退鱼”的故事。
一罐咸鱼,常人看来不过小事而已,但在陶母看来,这却是官家东西,而拿官家物品充当私用,便是腐败违法。物虽小,私用私拿却也是公权乱用。微腐败在身边,就如同定时的糖衣炮弹。时不时在身边发生,却也能伤人心、毁声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基层生活中,倘若有微腐败发生,基层群众又岂是糊涂人?恐怕早已看在眼中,恨在心里。虽不言语,却在心中渐生嫌隙。
面对微腐败,党员干部要时刻做到防微杜渐,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瓶水,也能开启贪欲的阀门。腐败的幼苗,总是细微小事为它浇水施肥。不在小事上处处留心,不从小事上杜绝隐患,微腐败的幼苗便会茁壮成长。久而久之,思想上的腐败防线便会崩溃,党性原则便成笑话。
东汉杨震,人称“四知”太守,故事就发生在其赴任路上。当时杨震升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当地县令正是他曾经推荐的秀才王密。夜里王密为表达感谢之情,就揣了十斤金子赠送杨震。杨震拒绝,王密就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谁知杨震厉声呵斥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四知”太守的美名便流芳千古。
“这事没人知道”,多少人在违背原则办事的时候如是安慰自己!可是,又有几人真正明白自己欺骗自己是多么可笑的事!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在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坚守道德底线。即使是无人之处,也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春秋卫国人籧伯玉,有一天晚上乘车经过宫门时,按照当时礼数,下车敬礼后离开。恰恰此时卫灵公没有休息,卫灵公听到车子停下的声音,便对夫人南子说此人必是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烈火试真金,无人监督的地方才是党性品质的试金石。
党员干部要坚守底线,在无人之处守真心。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有所畏惧,在没有人听见的更要谨言慎行。犯罪心理学认为,当人处于无人监督的境况,犯罪成本降低时,人心中的恶念便会慢慢不受控制。越是无人监督的地方,人越容易放纵自己。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有警惕意识、底线意识,不能在细微之处出卖了灵魂,在无人监督之处没了党性原则。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句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即成语出尔反尔出处。故事发生在邹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邹国战败,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让邹穆公愤怒的是邹国百姓竟然没有去救自己的官吏!邹穆公不解,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就跟他说:“国家闹灾荒的时候,国库粮仓满满的,而百姓却四处逃难,官员也不把灾情上报。官员对百姓出尔反尔,百姓自然是见死不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官员脱离了群众,便动摇了执政根基。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来自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基层单位中,如果党员干部不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没有准确把握基层的思想脉搏,那么,这个单位内部党群关系就会僵硬,劲就使不到一起去,单位就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朝气。
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与他们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切实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号住群众的脉搏,使得党群关系如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单位上下就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单位,才是斗志昂扬,凝聚在一起,坚如磐石的单位!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