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意义世界”:数学教学的价值追寻

最新文章

摘要:儿童、数学、教师间的真实相遇生成教学的“意义世界”。作为生命实践形态的数学教学,应当超越对知识技能的过度追求,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文化及其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的“意义世界”中。

关键词:

意义世界

教学价值

实践重构

“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包括内容、价值等方面的含义。在哲学中,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 [1]。意义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支撑人生命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系统。意义世界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理念的世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询和追问一直是哲学的核心话题。作为生命实践形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由此来审视当下的数学教学,或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却了为什么而出发?”

一、“意义失落”——数学教学的现实折射

当教学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的成长需要,忽略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特性,当数学成为一种解题工具,成为一种“冰冷”的知识被传授,当老师眼里没有完整的数学、动态的数学,当数学教学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科感受,不能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情怀,必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冷淡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数学教学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忽视“数学本质”,对形式的追求大于对内容的开掘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做”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环节。为追求教学效果,一位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钉子板、橡皮筋等各种材料,甚至提前“放水”,让学生进行演练。课堂上,学生制作的三角形规范到位,精彩纷呈。而这之后的比较和分析,教师却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让学生做三角形”,教师却表现出一脸茫然和无辜──“教材上不就这样安排的吗?”

显然,这样的教学更多只是在追求一种外在的“形式”。一味追求教学的形式,造成的可能是数学本质的流失,是课堂教学的失真,是学生学习的失效,是数学文化品格的迷失。不要忘记,在情境背后还有知识和能力,在知识背后还有文化和精神,在技巧的背后还有思想和方法,在逻辑的背后还有直觉和猜想,在应用的背后还有原理与模型。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二)漠视“儿童存在”,以成人的立场替代儿童的视角

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出示问题:+++=

后,教师立刻引导:想一想,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看成“1”(电脑依次出示正方形的、、、),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很快得出:+++=

=,教学效果顺畅。但随后的练习却暴露出了问题:不少学生用通分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对此,这位教师感到很困惑──“已经讲过了,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儿童学习数学一直以来都有其自身的方式。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思维,割断了数学学习与儿童成长之间本源性的联系,使教学成了一件与儿童“无关”的事情,儿童感受不到数学之于自身成长的意义,体味不到思维的乐趣。

(三)轻视“过程价值”,用冰冷的美丽淹没火热的思考

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一位教师仅仅用15分钟就轻松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大量时间则用来练习,课堂内完成包括教材和练习册上的所有习题并进行了评讲。在问及为什么这样处理时,教师的回答很干脆──“这点东西学生都知道,还需要教吗?”

当下,教学中依然存在“短时高效”“当堂掌握”等过于追求“结果”的教学倾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割裂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轻视教学过程的内在价值,其实就是轻视师生生命过程的内在价值。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泯灭的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和创造力。教师对数学及数学教学本质的误解,让数学教学“变了形”“走了味”。异化的数学教学可能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流失。

二、“生成意义”——数学教学的内在诉求

在教育立场中,数学不仅是事实性的“符号存在”(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更是儿童“生命实践”的活动存在;不仅是无可怀疑的真理汇集,更是儿童“有意义”的创新建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这种指向只有在人的体验、理解中才能显现出来。数学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数学活动对儿童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生成意义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本质之所在。

(一)儿童:追寻意义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无疑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儿童学习数学本质上就是儿童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儿童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寻求知识背后的意义,并与自身“经验结构”相融合进而创生新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意义,更有主体自身成长的意义,还包容着作为整体人所需要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意义。

(二)数学:蕴含意义的领域

郭元祥教授指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 [2]意义是知识的内核,是其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媒介的数学知识,同样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意义”。这个角度来看,数学不仅是一个符号的孤岛,更是一个蕴含意义的领域。

(三)教学:生成意义的溪流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对话不是单纯的言语应答,而是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主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3]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4]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意义系统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开展,在本质上只能是灌输。

三、徜徉在“意义世界”中——数学教学的实践重构

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穷尽真理,而在润泽生命。“数学所照亮的不是与人无关的符号世界、规律世界,而恰恰是引导我们如何发展的意义世界。当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时,与其说是活动在操纵意义,不如说意义在引导我们的精神。”由此,敞亮知识背后的“意义世界”,让儿童徜徉在数学学习的“意义世界”中,用意义引领成长,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追求。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数学的意义之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原型。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的事件来丰富、润泽数学知识,数学的意义才会向我们敞亮。

例如,在寻找“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教学中,例题呈现的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用红色方框框10个连续的自然数,每次框两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结合直观操作,也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规律。但是站到他们的立场上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找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有用吗?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体育彩票开奖,一共有七个号码,选对其中连续的两个就可以中五等奖,五等奖的彩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呢?在研究完五等奖之后再研究其他的中奖情况,将问题情境与整体的教学贯通起来。问题本质没有变化,但鲜活生动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在实际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数学“客观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是前人通过辨析比较大量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属性、归纳概括命名的活动过程而形成的。经过简约化提炼和形式化表达,数学知识凝结为一种符号化知识,它遮蔽了前人生命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复杂性和丰富生动性。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对这些符号化的结果性知识作加工处理,把它们直接搬到课堂教给学生,那么学生面对的就是显性的、外在于自己的知识世界,他们只能以被动方式接受这些抽象的现成知识,很难有知识形成过程的和实践体验。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意味着:让数学知识恢复到其产生时的鲜活状态,让其成为一种“过程形态”的知识。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去经历、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关键历程。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大多数教师认为混合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诉孩子。教学中,我设置一个冲突的情境:计算飞镖比赛成绩,第一次:9环、7环、8环、5环;第二次8环、7环、8环、8环。学生很快发现,第二次的成绩中有三个8环,可以先算“三八二十四”,然后再加上7等于31。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7+8×3,8×3+7,体验无论8×3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借助真实的问题,很自然地理解了“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数学体系内部,数学规定要考量其唯一性、相容性和不循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鉴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这些方面并不能自如地走进小学课堂,但把数学规定源头所体现出的人类思维的自由性呈现给学生,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三)植根儿童的“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不仅包括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的“客观性知识”(科学形态的表征),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个体认识的表征),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反映了其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在哲学上,所谓理解是指理解者在其“前理解”的基础上与理解对象达到一种“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意义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前理解”包括儿童的“数学经验”。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经验,主动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让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发挥数学经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我首先呈现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然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条形统计图,并用手比画气温的变化趋势,同步画出轨迹,把条形的顶端简化为一点,自然引入折线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更加深入。

其实,儿童的“前理解”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儿童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成人的思维策略或模式,他们要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至同化它。正因为如此,儿童与其说是“学习数学”,毋宁说是儿童经验的“数学化”。

(四)凸显知识的“文化意蕴”

数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知识结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客观因素和数学家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次的创造因素,以及这些主客观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庞大的数学文化系统。凸显知识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但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不能通过原理、公式、法则的掌握产生,它需要设置文化情境,通过理解、体验、联想、想象、顿悟等知性活动将文化情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内化、整合为儿童的自我理解。

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文化情境”:向学生介绍自然数6是一个完美数,它的所有因数(除了本身以外)的和等于本身。接着让学生猜猜第二个完美数是几?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然后介绍数学家找寻完美数的过程。最后,介绍在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罗马宏伟建筑中隐藏着倍数和因数的秘密。伴随着一首首优美和谐的旋律缓缓流淌,教师又提醒学生,音符之间的和谐源自于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的发现之旅,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神奇力量。更重要的是,在体味数学家求索之路的艰辛过程中,接受一次数学精神的洗礼!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