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强调表现了事物本质特点。在作文中,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形成互补的对比和呼应,也能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对比作业,能让我们更好的指出错误与不足,使我们端正态度。
和好的同学的作业做对比,简直就是“君之妙笔,令鄙不及”以一首歌为主题,“烽火连天”,接着用著名的影视作品做罗列:《英雄儿女》《长津湖》《八佰》,一个个英雄事迹,让我感受到中国儿女那不屈的华夏精神。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英雄不是从天而降的,自古凡人出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方是阴险狡诈的敌人,后方是他的亲人、朋友……
望着她的作文,我不经想到某个冬日的早晨,大雪正在纷飞,如羽毛,如玉屑,轻轻洒落,像烟雾一样轻灵。可是又那么寒冷,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电视中,正播放到战士们食不果腹,有的甚至穿单衣草鞋翻越雪山,只能靠辣椒面,棕背心,麻布片等御寒。此时下楼扔个垃圾也怕冷的我问:“他们不怕冷吗?”妈妈回答说:“他们怕冷,但是他们有坚强的毅志,有着自己的信念,用信念坚持翻过雪山!”英雄不朽,一个个爱国壮士,一句句激奋人心的话语……
和差生的作文做对比,感慨:“今日汝不思进取,岂不及正道而行之?”首先,字如其人,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工作能力。字迹高低不平,笔画不匀称,轻重不分明,看出了是应付作业,不认真完成的,而人也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喜欢破坏的人,再看内容,没有主题,没有立意,也没有能文,古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可现在我们衣食无忧,却没有古人的那股勤奋好学的意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对比,与好的人对比,使自己变得更好,与差生对比,要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对比
我的作文并不是很好,但关于我对作文的一些看法,倒是能说上一两句,说得不好请见谅。今天我就说一下关于对比的一些看法。
君子兰这个词是古人定下来的,她这又是像是在讽刺古人,我猜想君子兰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取的,她讽刺古人这样就显得太偏激了吧。另一方面,当今的人也很喜欢这种花,而且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她存心和人过不去呢。我想这种文章是不会有太多的人喜欢的。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更喜欢“。比如说周敦颐的就是这样。“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的文章里有说到陶渊明的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
但写的比较含蓄,没激烈的批评。也表示对那些爱菊爱牡丹的人的了解。这种说法我比较接受。
我希望各位在写文章时不要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而用别人的看法来大作对比。
对比手法写人的两种情况:
一,通过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做对比,突出人物的变化。
二。通过两个人的对比,突出一个人的特点。要处理好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无论是讲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还是两个人对比,都将注意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来进行。可以在个一方面如外貌,动作,语言,爱好,性格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对比。
作文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写作手法有很多种,对比是其中比较常见,也比较常用到的一种。对比就是把两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一个事件和另外一个事件的区别,或者是突出一件事件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性等等。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因为很多事件通过对比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本身的优点之处。同时对比运用可以更好的把文章的中心突出,让读者更好更快的掌握住文章的意蕴,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生活中,能对比的有许多。而我们学生,最多的不外乎是对比分数,对比成绩,对比学习态度。平时妈妈会把我的成绩和别人进行对比,老师会把我们的作业态度进行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动力。好与坏,一比便知。这不,我也习惯的拿出作业准备与小王同学进行对比。
“铛铛铛---”下课铃打响了,随着铃声我对身旁的小王说:“小王,我们把作文做一个对比吧!”“好呀!”小王有些激动回答到,两眼眯成了一条缝。于是我们各自把作业本摊在桌上。我望着她的本子,不禁出了神,只见她字迹工整,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恰到好处,如一块工整的秧苗麦田,清爽愉快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看我的字,有大有小,有瘦有肥,中间还有许多涂涂改改的地方。我叹了一口气,转头再看看小王,只见她时而稍皱眉头时而微微一笑。我叹了一口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端正我的态度,字如其人呀,我要改正。
接着我又仔细看了看她的文章内容。她的语言优美,平和中不失一丝柔美,柔美中不失一丝刚强。刚强中又不失一丝平和,各种味道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特别的歌。我不禁沉浸其中,心里想她写的真好呀,有些是我不能比的,她的这篇作文写的让人很舒服自然,不过我又想,有许多地方我描述的也很好,比如作文的切入点和修辞的手法等,这点我们俩不分上下,各有所长,虽都有稍许的不足,但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看完,我们俩视一笑,互相给了对方一个眼神,神同步地拿出各自的铅笔。她帮我修改了几处,我也给她提了点建议,一起再读一遍,两篇作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两人满意的答谢了对方。
经常的和身边的同学一个小对比动作,能让我发现了自身许多的不足以及短板,提醒我能及时的改正,使我变得更完美。正如戈雅所说:缺乏智慧的幻想会产生怪物,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由此可见,每一次对比会让我们发现不同,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
对比是为了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这两种事物本没有主次之分,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在文章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加深人们的印象。
反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议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景物描写时的对比,在写景的作文中,当我们写某一景物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这个景物的特点。如同样是写山上的树木,由于树木所处的地段不一样,接受阳光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叶子的颜色和大小也不一样,树木的高矮也是有差异的。如描写花朵,颜色不一样,样子不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算是简单的对比。还有,有的花期不一样,所以开花的时间和长短也不一样,由于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开花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对比。
写景作文中材料间的对比。在写景作文中,我们经常还会用材料间的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如写一个公园的景色,写到某一个亭子,我们除了细致地描写这个亭子之外,还可以以其他公园里的亭子与这个亭子做对比,可以是颜色上的,也可以是建筑风格上的,还可以是具体的构造或者具体到座椅或雕刻的图案。
写人、叙事作文中,人物言行的对比。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离不开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也许有人热心,有人冷漠,有人观望,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冷嘲热讽……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主人公,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现如今的社会都充满着“对比”,成绩高低决定择校的主动与被动,家与家的相比决定幸福指数,对比可化为动力,也可使人一蹶不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比可以使一个人认识到与其他人的差距,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发扬并保存坚持。适量的对比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是有益而无一害的,不要低估别人,更不能够看高自己。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大肆的讽刺了秦王朝统治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史为鉴才能让往后过的更好,汲取往日的教训才能够繁荣富贵,由此可见,生活中不可缺少对比,成绩的对比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才能取长补短,才能进步。
在很多诗词中同样也存在着对比,《马嵬》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两句诗词就借用了两次对比,先是对比从前的恩爱情形到现在的天地永隔来批判皇上的昏庸无能,再是将天子与平常百姓的生活做对比,讽刺了天子即使高高在上却不如凡人自在,没有对比不知差距,知耻而后勇才能够进步。
但有时候,对比也不是一件好事,物极而必反,如果对比成了炫耀和攀比,那就是一件坏事情。现如今,学校出现了攀比之风,比名牌比价格比数目比穷富,这些不正之风日益增长,很多学生嘴里都流露出攀比,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还会使家庭负担变重,有些家庭并不算富裕,但是孩子却无比攀比,造成家庭压力过大,这对任何家庭都是有害的。对比可知差距,也可惹祸上身。
我们应该把对比降到适当的程度,多益而无害,对比固有好处,但需要度。
心中有一把尺,量准自己也量准别人,对比适量可以使人进步使人勇敢,对比过量便是害人害己,多一些正能量,让对比走进你的生活但却不浓墨重彩。
一种事物如何产生美?答案是:对比产生美。红花有了绿叶的衬托,才变得美丽动人;鹤立鸡群,才突出鹤的与众不同。
正因为有了先前的一群乌鸦,才让从来没有见过鸟的人对孔雀产生了爱慕之意。相比乌鸦,孔雀雍容华贵,美似仙女,赢得了众人的欣赏。乌鸦最后备受冷落,四散飞走。
秦始皇可谓千古一帝。在他之前,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都希望六国能统一。终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可是人民渴望的富足与安宁并未出现,苛捐杂税、暴政酷刑随之而来。相比之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减免赋税,实行大赦,赢得了民心,使汉朝得以繁荣昌盛。
同为天子,秦始皇暴虐无道,刘邦仁慈爱民,最终汉取代了秦。对比产生美,有了秦的黑暗,人们才体会到汉的光明。
“我爸是-”的不断叫嚣,与其说这是“拼爹”,倒不如说是“坑爹”。父母养育我们已是辛劳,可是却打着他们的旗号惹是生非,实属不该。相比之下,年轻的邵帅为母亲捐出了骨髓,他才刚刚12岁。当查出母亲患有重病后,他不顾晕针晕血为母亲捐献骨髓,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同为子女,有人做着“坑爹”的勾当,而邵帅却能捐髓救母。对比产生美。有了一系列的“坑爹”“啃老”,才显出孝的美。
一些明星、老总在想方设法地偷税漏税,他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公德,违反法律。相比之下,“喜剧大王”赵本山值得为人楷模。把慈善带进乡村带进学校,已成为赵本山生活中的一部分。几年前,他宣布把自己所有的演出所得都捐出去。他这样做没有别的理由,只为回报社会。
同为公众人物,有些人偷税漏税,而赵本山却热心公益,置身慈善。有了他们,才显出回报社会产生的美。
对比产生美。一种事物是好的,而两种事物同时存在,就会有一个脱颖而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足以改正。正确理解和运用对比,就是最美的。
>1.合理运用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因为很多事件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本身的优点之处。同时对比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文章的中心突出,让读者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的意蕴,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2.对比在写作中不同的呈现形式
纵比。纵比就是把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照,着重揭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它所蕴含的道理。叙事性文章中的对比不仅仅是大致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更精彩的对比应该体现在细节描写上。
《范进中举》一文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典型,以胡屠户为例看看他对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态度变化。范进中秀才时他拿的贺礼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而范进中举人时他拿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同样一个范进,从胡屠户嘴里说出来的中举前是“尖嘴猴腮”,中举后是“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不是“一个嘴巴打将去”,就是“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蛮横凶狠状毕露。又如:“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府了,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原先的“打嘴巴”变成“扯几十回衣襟”,原先的恶骂“该死的畜生”,变成“老爷回府”的高声叫唤,如此等等都是细节对比,这些典型细节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画出胡屠户前凶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为形成有力对比提供了支撑。
横比。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互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照。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精彩描写构成两组对比。一是刘备与张飞。刘备的“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一个时辰”等动作生动地凸现出他的沉稳、坚忍、求贤若渴;而张飞的“大怒”、要“放一把火”的表现,把他鲁莽、急躁、不善远谋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两相对比,反差立见。二是刘备与孔明的对比。刘备的“诚”在与孔明的“仰卧”“翻身将起”“又朝里壁睡着”这些状态的对比中表现得更加鲜明。
俗话说的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个人,要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更改,就必须有一个步骤,那就是对比。
今天语文老师就借“对比”之名,让我们每个人都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于是,我便拿着作文本,寻找着伙伴。正琢磨着找谁,小张就凑了过来:“要不,你跟我比?”我欣然接受,刚拿至小张的本子,我便被那绢秀的字迹迷住了。一排排笔锋分明,钝笔清楚的字在我的眼前展开,赏心悦目,我突然就想:“如果老师每天看到这种字,肯定也是同我想得一般无二。再反观我的字迹,虽然一个个都是正着身板挺着腰,可是总观却是千奇百怪:字一个左扭。另一个往右扭。单挑出来还好,总体看起来却是一言难尽。再看见小张的字,我立马就有了一种要大刀阔斧地把这些字全部改一遍的架势。
观摩字迹上的不同之处,我又开始挑“自己的茬”了,我看向小张的作文,上面全是红笔划出的优美句子,而写的内容与我的也不径相同,明明举得例子差不多,却在语句上吃了亏,我看着小张本子上的优美句段,我仿佛也被她的文章所吸引,被她所描绘的独特风景所陶醉其中,我沉醉于文字之中,当我醒神之余,才发觉,已然上课铃声打响。
看了小张的字与文章,再对比我的字与内容翻然醒悟。原来,对比之中,也有一层美,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能改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人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这个人必然是成功的人,反之个人如果一直自高自墩,丝豪不去接受别人的指证,也不去虚心请教,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失败的。
人生中我们也要学会对比,对比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比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学会对比,享受对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中的对比表现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学会鉴赏诗歌中对比表现手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对比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事物的美丑好坏。
课型:复习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难点: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2分钟)
1、指名学生背诵王维的《观猎》(见《选修1》第4页)
2、让学生注意全诗的感情基调(豪放、高昂)
3、全班背诵《观猎》,提问学生诗歌是用什么手法表现这种感情基调的。
明确:用对比手法。
二、 板书课题: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引导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情况。(5分钟)
1列举学生熟悉的对比诗句:
①、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感情。
②、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富人”和“贫苦人民”两种生活状态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中有那首诗与杜甫的这两句诗异曲同工。(让学生找出白居易的〈轻肥〉分析其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生分析〈轻肥〉对比手法及表达效果,教师板书。
对比点:
宦官:豪奢--批判
百姓:人食人--同情
对比效果:爱憎分明,给人深刻、强烈的印象,感染力强。
明确: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3、提问:《选修1》中有哪些诗歌采用的对比表现手法是今昔对比的?效果如何?(5分钟)
(学生查找,并同桌之间讨论这样对比的效果如何)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