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苦”旅,于我的理解,苦在旅途的艰辛与跋涉,却富于文化的探究洞悉;苦在经典的逝去与不再,却幸于国粹的重现与品味。一篇篇的文化散文,文字流畅婉转深入浅出,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初知《文化苦旅》,是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王道士出卖无数无价经卷的故事,此刻想想,当时有多懊恼,便对此书的印象有多深刻。
在《文化苦旅》的新版小叙(版)中,余秋雨先生提到:《文化苦旅》对他而言如同一个“外出的浪子”。多年前,它的极度畅销使它成为媒体的攻击焦点,盗版假书伴着假生平、假传闻,让余秋雨先生困扰不已,一直想切割与其的关系,由此它便成为了浪子,“无主的稻草人”接受着质疑,被人遗忘。时过境迁,窗外的议论愈演愈烈,余秋雨先生终于试图“窥之门缝”。“这一窥,无不惊讶”。不曾想它已在期间揽获各种奖项,不曾想尽管遭受过抨击与误会它仍然“身心犹健”。二十多年的错怪与委屈,如今则是更加坦然的展现。
《道士塔》下,千古遗恨。
冷窟荒庙,道士当家。一次偶然,莫高窟内价值连城的经卷抖了抖身上的尘埃,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开始的警惕与拒绝,始终没能抵挡住同族人的欺骗与阴谋,更没能掩盖住金钱的诱惑与自身的无知。
在黯淡无光寂静无比的敦煌藏经洞中,一个英国人干着偷窃的勾当,一个湖南人为自己的所做沾沾自喜,一个道士握着三十英镑感恩戴德。黑暗,背叛,无知。一车一车的经卷正在输入国外,一袭一袭的遗憾正在随风播种。
无法估计我们到底损失了多少,无论是赤裸裸的金钱还是无价的民族文化。也许我们不应该责怪斯坦因,但是我却无法原谅王道士与蒋孝琬。也许王道士的无知愚昧,也不应该被责备。那么蒋孝琬呢?他明白这些经书的价值,他也明白这些经书的作为文物的重要性,可他为何要帮助斯坦因,为何还要为所谓的输赢感到得意。我非他,不可能明白他的想法。他非我,也不可能明白我现在的忿恨与遗憾。
篇中提及诗人李晓桦写的“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是啊,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站在他们面前,看看他们偷窃的双手是否会哆嗦,他们闪躲的目光是否会胆怯。但历史始终无法改变,只有化遗憾为动力,昂首前进。
《都江堰》前,郡守长存。
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加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郡守李冰钻研实践流传至今的奇迹。
曾经我因紫禁城的对称之美庄严华贵而感叹,被万里长城的绵延不绝壮阔之气而折服。而现在,看看这都江堰,千年之前的治水工程,没有毕业于名校的设计师,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无法精确的度量,无法有效的评估,可是这个浩大的工程却完成的如此完美。李冰的“大智大愚,大拙大巧”终是成就了都江堰的“激流浩荡,大地震颤”。
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古至今,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角色之重要可谓是无可厚非,但是这水却也能带来灾害。古有大禹治水,今仍有洪水泛滥。治水之人,永远值得世人铭记。
有时候,“官”字两个口,官官相护;有时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时候,官场黑暗,无官不贪。但是无论在多么黑暗与贪婪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人会以一种冰清玉洁为官之道润泽我们疲惫的心。余秋雨先生说,李冰任蜀郡守,是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因为他治水的学问与韬略,他不懈的努力与实践,“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的确,日复一日的研究,不可耽搁的使命,终将这位从未学习过水利的良官蜕变成勇敢的实践家。时间的长流没有使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化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也不会使这位“年迈的老祖宗”消失于历史长河。
《沙原隐泉》,孤守老尼。
敦煌境内,一山,鸣沙山;一泉,月牙泉。
放飞思绪,登峰造极。登至顶峰,俯瞰脚下,一汪清泉,独放异彩,才发现“上已无路,下又艰难”。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人们不断的想往高处走,不顾一切的想往高处走,旅途中的人情世故,脚下的风土人情,往往被我们忽略、遗忘。可是,高处不胜寒,到达了顶端,却发现美丽的风景原来在脚下。
隐泉树后一陋室,孤守泉边一老尼。隐泉的过去,我们不知,但是隐泉的存在,却让此山更加神韵丰满。老尼的故事,我们不知,可是老尼的存在,却增加了隐泉的底蕴与内涵。“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世间万物,讲求搭配。浮嚣与宁静相配,更显宁静之可贵;躁急与清冽相配,更凸清冽之不凡;高蹈与平实相配,更明平实之不俗;粗犷与明丽相配,彰显各自之可爱。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每种的性格也都有可贵之处,在这易随波逐流的时代,能够独做自己,即为可喜。
贞洁《牌坊》,乐哉哀哉。
在过去,女子讲究从一而终,否则四起的蜚语,定会一点一点吞噬那一个个纯洁至真的灵魂。贞洁牌坊,就是经历一系列严苛的标准后,用来表彰那些寡而不嫁直至亡故的女子。可是一些奇怪的事情——往往立了牌坊的女子的墓中都会变成空的,让人推测应该是那些女子的父母不忍心,于是一个个鲜活美丽的生命换个角色重新绽放。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子于新婚之夜失去夫君后,尽心侍奉自己的婆婆多年,婆婆也为自己这年轻的儿媳可惜,终于为其找到一个忠厚的人家,征求过儿媳的意见后,并为他们张罗喜事。可是那可怜的儿媳却被县官看上,县官遭到拒绝后,怒不可遏,为了报复,他为那女子立了贞洁牌坊,于是她不可再嫁人,只能遗憾终老。
牌坊,封的是一名女子的贞洁,是一名女子的人生,更是一名女子永远的寂寞与无奈。在那个注重三纲五常的时代,女子的低位永远被贬得低下,相信不幸的故事也定不止上述一个。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婚姻往往身不由己,言行举止也不能随心而行。
幸运的是,现代社会的自由与法治,终是终结了那封建迷信的时代,让纤弱的女性探出层层湖面,透气,呼吸。女性不必再在重重枷锁下步步难行。回看现在,我们也更应在这男女平等的社会,利用己之所长,无愧当下。
《宁古塔》边,流放之地。
东北荒凉之地,清朝3间,无数的文人武官被流放至宁古塔,以此作为他们历史的终结。之所以说是他们历史的终结,只是因为历史上所记载的已不再有他们的踪迹了。可是流放至宁古塔的他们,只是另一种苦难的开始,荣华富贵再与他们无关,风花雪月也离他们远去。路程的艰辛与劳苦,全程的枷锁,已使一个健康的人耗去了半条命。而到达了宁古塔后,他们作为奴才分配给各户人家,自由,天日,也永远都看不见了。
“连坐”,是古代惩罚有罪之人的一种形式,譬如株连九族等等,一人犯错,必须全家受罚,也许连从未见过面的亲戚也要一同处罚。而每当有人因罪流放之时,连坐则是免不了的。于是在通往宁古塔的路上,如同陌路的亲戚排成长队,铐上枷锁,戴上脚链,一路颠簸,少不了的鞭打与谩骂,受尽折磨至宁古塔后再等着另一番折磨。不过古代的刑法之多,之全,之狠,也无需我们再多做讨论了。
《宁古塔》篇中,余秋雨先生对这些流放至宁古塔的人却另有看法,茫茫塞外,浩浩寒风,在严峻不得意的情况下,那些文人武官的友谊与义气愈显真挚,亦令先生敬佩,先生不禁猜想,也许东北人的豪放与重友情便是承与此。但是,“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决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即使这些流放之地仍有可贵之处,但文明的现在早已不允许我们再有那野蛮的制度与惩罚。而如今的“或许太平”,也确值得我们珍重。
《阳关故址》,积雪弥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查资料称,过了阳关、玉门关之后便是茫茫的戈壁了。所以也不难想象,为何古时对于要出阳关之人,总是感到莫名的悲伤,以“柳”相送,取“留下”之意;以酒相送,望此去珍重。
去寻阳关的路上,雪化过后,一层层的土堆出现在余秋雨先生的眼前,而这些土堆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个的坟堆,先生不禁推测此处正是曾经的古战场。风沙累积,长年累月,亡故之人,无人问津。因为这里埋葬的是谁,根本无可考证,不是亲人们不想祭奠,只是因为太多战士死于这里,让人无法分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渐渐的忘记了这里曾埋葬着自己的祖先。
斗转星移,远出阳关的文人、将军越来越少直至没有,能真正亲临体会王维之诗中深意游人恐怕也越来越少,能写出气势不凡的诗句的诗人也越来越少。我想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也是因为阳关本身已不同了。
时光流转,阳关曾经的凄凉委婉也变成今日的柳绿花红,泉水清清,昨日的荒凉凛冽也变成今日的林茂粮丰,葡萄串串。古人的心思与心意,今人可以洞悉,可以理解,可以品味,可以想和,但无需强迫与其相合。我们大可在领会古代经典诗篇的同时,领略阳关的风度与风采。
《废井冷眼》,漠视流年。
一口古代宫城里的废井,漠视着物是人非千余年。它像流传至今的青铜器,亦像蕴藏信息的古化石,它们的存在或是见证着一个时代,或是见证着一段历史,或是乘着仆仆的风尘直至今日。不用表里不一,无需精装粉饰,也能保存完好直至今日。
我想曾经挖这口井的目的,应该只是取水之用,并不是让我们借以凭吊,抒发感慨,更不曾想过对敏感如余秋雨先生般的人来说,它竟成为岁岁年年只相似的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永远盘踞高空,照耀世人,亲历兴衰。
水花溅得再高,也有落下那一刻;过去再难忘,也有放下那一刻。可是这口废井,看着朝代的更替,看着人物的变换。余秋雨先生说,天下主人的变革,总是少不了一场又一场的烈火对该井的焚烧。一年又一年的度过,曾经的汩汩流水已将近干涸,曾经的波光粼粼也已成为冷眼。与它对视,你无法明白它隐藏的悲伤,零星的波点只向你传达了它的冷漠。
这废井冷眼,理应让我们对人生的遭遇更加豁达与乐观,几百年前的井至如今也不过如此,何况我们脆弱的生命与短暂的人生。风和日丽或跌宕起伏,一帆风顺或激流澎湃,我们都应当正视自己的人生与价值,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性格,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归于渺小,化为尘埃。
冷漠的史实、比史实更加冷漠的自然,永远不会给我们任何优惠,生活不易,成长更难,我们理应且行且珍惜。
上帝是公平的。虽然你没有漂亮的容貌,但你可以拥有水一般清澈的心灵;虽然你做事情不是一帆风顺,但你能竭尽全力;虽然你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你可以拥有许多人的赞美。所以,不要因为一点点的不如意而沮丧,要时时刻刻心中都存着阳光。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心存阳光的人,才能在困难面前面不改色,勇往直前。
再高的山峰只要肯可攀登,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再坚硬的石头只要肯坚持,就被我们凿穿,再阴暗的日子只要我们心存阳光,就会“柳暗花明”。处在升学阶段的我们只要心存阳光,就会更加坚定地向着即定的目标前进。
美国教师雷夫参观了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观看了孩子们的表现后,连连称这间教室为“中国的第56号教室”!在这样一间普通的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间教室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我带着疑问和兴趣读完了这本书。
李虹霞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担任小学语文老师的过程中,她和学生一起创建了“幸福教室”。她一个人带着三年级和一年级的两个班,每周满满24课时,可是你从她身上感觉不到疲累、牢骚和埋怨。看着一幅幅她和孩子生活学习的幻灯片,看了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词,我知道了李老师是一个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人。是啊,做她的学生真幸福!能有这样一间幸福教室,能在幸福教室里学习、成长真幸福。
李虹霞老师的“统合”语文教学法让幸福教室里的孩子受益匪浅。李老师不辞辛劳,每天除了为孩子们、为幸福教室劳心劳力,每晚还要接着挑灯夜战。她重组课本、整合知识,正是她的努力和执着成就了她的“统合”语文教学法。李老师打破常规,统合教材,给孩子们准备了一顿顿营养丰盛的“语文大餐”。她为了让孩子们与语文一见钟情,精心准备第一次语文课;她带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孩子们明白语文源自生活,让孩子们自己探寻语文,体会语文的美丽;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美读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每天都在进步,听她们班孩子们朗读,你会不由沉浸其中,惊叹不已;同样,李老师在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上也是一绝,孩子们个个都像个小书法家,那些娟秀工整的字体真是让身为老师的我自叹不如。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在全校领导老师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我也和李老师有着同样地初衷:想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希望自己可以带给孩子们幸福。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读了《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之所以没达到理想,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你没有足够的激情,不肯付出更多的心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李虹霞老师为榜样,为了孩子们的幸福而不懈努力。我想,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孩子们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幸福教室!
李虹霞老师的这间普通教室,突破了目前中国传统教室的局限,让一群孩子幸福地生活其中,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了一段充实、浪漫而不乏艰辛的教育生活,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校长、媒体人和老师走进了教室,来破解这间幸福教室的密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造一间幸福教室》是苏瑞霞推荐给我的,两三天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了,适合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读,于是假期里又读了一遍,开学把这本书推荐给了班主任。
书的作者李虹霞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专学校当老师,后来又到了技校。她听到学生在老师背后吹口哨,发出尖叫声,孩子们说脏话、打架,唯独学习什么也不会。她想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很让人痛心,根源在小学,于是她就到了小学,教一年级,一连教了三个一年级。更让人称奇的是,她跨年级带语文课,同时教一年级语文和四年级语文。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带单班语文是正常的工作量,双班语文就超负荷运转了,然而李老师说她收获了双倍的幸福。
她教拼音用两个星期,因为她自己讲音乐与儿歌结合起来开发了”拼音律动“课程,孩子们在音乐中,在自己喜欢的儿歌中就学会了拼音。她的学生一年级识字量就达到20xx 个,孩子们一年级就开始读《希利尔讲世界史》《史记故事》《春秋故事》,正常一年级的识字量是940 个。她一个学期带领孩子们学10 本教材,这可是五年的语文课,她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将整个小学语文课都上完,因为她开发了”统合课程“。于永正老师赞扬她把”老师“几乎做到了极致。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三番五次地拜于永正老师为师,最终如愿以偿。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她就是自己的勤奋钻研加上名师指路,所以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她带领家长开通博客,农村妇女在她的带领下用两三天的时间发博文,她带领家长做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们在学校一起表演。班里的一个孩子因为父亲在杭州工作,转学到了杭州,但是因为孩子想念班级,想念老师,最后又转回到了李老师的班。她不放弃一个孩子,不放弃一个家长,不遗余力、千方百计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打击任何一个孩子,她把这些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她是用心、用爱、用情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因此,收获了累累果实。
读她的文字朴实而真诚,能感觉到她那善于思考的心。一个名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与思考,不间断地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网络学……人生处处皆学问,还要不间断地思考,学来的东西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完善,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期间,如果有一位高人(名师)指点,成长的路会更快。
爱的力量无往而不胜,一个满心装着学生的老师必然创造奇迹,一个如此坚持的老师必然创造奇迹。
本学期,学校组织所有老师学习《创造一间幸福教室》。刚拿到这本的时候,我有些不以为意的感觉,觉得要创造一间幸福的教室谈何容易,现实的课堂让我们憧憬这种幸福课堂,但是现实又让我们望而却步,觉得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所以我刚开始只是随便翻一翻这本书,但是看看看着,我真的被李虹霞老师深深地折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一间普通的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被称作是”中国的第56号教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怀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真的获得了很多的体会。
李虹霞,是山东潍坊北海双语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中专从教了十多年,因为学生对学习的厌倦而感到教育的无奈,毅然决定到小学去。她,进行语文的跨年级教学。她和学生一起为创建”幸福教室“而努力,她一个人带着四年级和二年级的两个班,但是你在她身上从来没有感到疲劳,听不到牢骚和埋怨。看着她和孩子生活学习的图片和文字,你能感受到李老师是一个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人;做她的学生真幸福;有这样一间幸福教室,真幸福。但我知道,这幸福背后的艰辛,需要坚韧和坚持才能走到今天。
李虹霞老师的这间普通教室,突破了目前中国传统教室的局限,让一群孩子幸福地生活其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把家长”召唤“进教室,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了一段充实、浪漫而不乏艰辛的教育生活。第一封家长信,她与家长讨论一年级上学期不参加统一考试,署名为”希望培养孩子远行能力的语文老师;第二封家长信,她为家长会后家长没及时表扬孩子而一时无语,“爱您的孩子也被您的孩子爱的语文老师”;第三封家长信,她为家长没有关注孩子在假期的作业完成而“呐喊”,署名为“无奈却不让步的李老师”。
老师的步步较真,家长的节节感动,被“召唤”进教室的家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教育同盟。家长开始改变了,同盟的力量就壮大了。读着,不禁被她的坚韧所感染,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掩卷深思,课堂中的我幸福吗?我的学生在课堂幸福吗?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学习,不只是今天的事,不只是小学的事。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兴趣是前行的左腿,学习力是前行的右腿,缺失其一,行进为艰。
刚刚踏上讲台的我,也和李老师有着同样地初衷:想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希望自己可以带给孩子们幸福。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但也是用心地对待学生。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之所以没达到理想,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你没有足够的激情,不肯付出更多的心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李虹霞老师为榜样,为了孩子们的幸福而不懈努力。我想,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孩子们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幸福教室!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感悟《让孩子创造自己》,感受颇多。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理念的书,它不但适合老师看,也适合家长读。这本书共有八大章,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教育、阅读、人生方面进行点点滴滴的指导。其中第二章陪伴比供养更重要,让我感触很深。
养孩子难,难在陪伴。我以前从事的是初中教育,面对的学生都是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初中生,并没有体会到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自从今年走进大山,面对那些正需父母呵护陪伴的山里孩子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陪伴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我现在带的是初中的学生,教他们数学,也是他们的副班主任,和孩子接触的这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是山区,爸爸妈妈为了生活都选择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因此他们也都成了留守儿童。
作为老师,我担忧着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模式,和我有接触的几个家长,他们孩子大部分都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假期的作业完成度不高。通过和家长了解,发现他们也有一个共同问题,老师,我和他爸都不在家,他爷爷奶奶在家也管不过来,你就严厉的批评他。老师,我白天干活,晚上到家就特别晚了,孩子都睡了。老师当时我的心里除了担忧就是心疼。
李开复曾在《向死而生》中说: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人的,错过就错过了,很难弥补,无论如何都应该尽量给孩子最完整的陪伴。我们可以没有金钱,社会地位,但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却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即便我们贫穷,我们依然要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无价的爱。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管多忙,只要你有心,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不要再让孩子的内心因为少了父母的陪伴而变的孤单。
最忌那我阅读了《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对我的成长和人生起到了指导意义,特向大家推荐!翻开这本书,不由发自内心地被吸引,看着这间教室里的故事,我被他们的幸福所感动着。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那就是幸福!孩子走进学校读书,看上去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背后却包含着大量焦虑的心态甚至是恐惧的心情。对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仅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是陌生的,相处的人群也是陌生的。对家长来说,从孩子准备要入学或者升学的时候起,那份担心、期盼、紧张就开始显现出来了。一个人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和氛围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畏手畏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而缺乏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没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充分展现出来了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孩子和家长就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们的担忧就会减少很多。反过来,教师爱的付出,会让家长更加乐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李虹霞老师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以幸福教室建设为主线,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让孩子走近来的第一时间就喜欢上教室,是李虹霞老师每接一个新生班级,都特别注重的一项工作。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和家长对教室留下的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他们的脑海里萦绕,温暖心田,缓释紧张和焦虑。在教室的讲台上,悬挂着几十个五彩缤纷的气球,每一个气球上写着一个学生或者老师的名字;开学前提前收集的`孩子们的照片也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还有我们一起建新家的系列活动,等等。当孩子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来的时候,一下子发现教室里到处都有自己的信息和元素在其中,那是多么的意外和惊喜,孩子立刻喜欢上这里了。
什么样的教室是幸福教室?这要听孩子的意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李虹霞老师开始带领大家谈论幸福教室的模样,很多同学用文字或者图画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室。
李虹霞老师不仅注重物质形态的幸福教室的建设,更加注重精神形态的以及网络形态的幸福教室的建设。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是否充满乐趣,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大方自信等,都是幸福教室建设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同时,李老师还建立了幸福教室的博客,将班级生活的趣闻轶事、学生才艺的惊鸿一瞥、班级制度的规范执行、家长关心的若干问题等,通过网络和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让幸福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和放大。因为李老师的引领,很多学生家长也创建了博客,将自身家庭教育和李老师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从某种程度上看,教师的工作与父母教孩子学走路是很相似的。在学科教学开始的阶段,一定要慢之又慢,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对学科的情趣为目的,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夯实孩子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教师就要学会逐步放手,凡是孩子们能够完成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绝不越俎代庖。
“老师根本不教我”,这就话是真本书的一个小标题,看完后很受触动!
讲的是作者李虹霞老师被调到技校后,孩子们出于喜欢她,在送给她生日贺卡时出现了错别字,当李老师问这个孩子:怎么上的小学,连祝福的“祝”字都写错时,孩子的答案。反思自己从教这么多年了,送走的学生不计其数,是不是那些差生也会雷同呢?我想一定有。因为有的家长缺少和学校沟通,和老师联系,只相信孩子们的一面之词,他们考分少了,说老师没讲;出现错误了,说老师没强调过;不写作业了,说老师没留,总之,他们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老师也将一辈子背上骂名―不称职。
造成这样的结果,在谁呢?从孩子的角度,他们只是寻找一个借口罢了,以此掩饰自己的不足。从家长的角度,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查找孩子不足之处,不能孩子一上学,就把孩子的一切教育全都推给老师,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家校互通才能教育出色的孩子。当然老师也有责任,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孩子,一个都不能丢下,可现实也目睹过许多因为某种原因孩子不能上课现象,那些老师一味的完成上级的指标,只顾及前面优秀的学生,对那些中差生,置之不理,违纪了就得走出教室,有的调皮的孩子周周不得上一节课,何谈提高成绩?其实那些走向技校的、职中的孩子,都是智商低?非也。如果老师们那些差一些的孩子多一份关爱,他们中的人才也不缺乏!
孩子的`一句话,在警醒我们,要把爱送到每一位孩子心中,让他们都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唐山教育局刘洪兴处长说的好,“爱那些看起来并不可爱的孩子,那才是我们教师的职业修养所在”。愿我们大家都做一位有爱心的、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在这个特殊的五一劳动节里,我阅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一种美好品质,它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劳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都是用来赞美它的;劳动,是国泰民安的源头,让我们先从自我做起,努力奋斗,不负青春!
20xx年初,港珠澳大桥开始建设。管延安由一名普通的钳工变成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人公,他的任务艰巨,可他坚持不懈,螺丝拧了拆,拆了拧,他并不觉得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管延安还练就了左右手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高精准水平。正是因为这些建设者们当年的.努力,才有今天汽车在港珠澳大桥上川流不息!只要热爱劳动,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在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追求的不是优秀,而是精益求精,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劳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坚持不懈是劳动中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铁杵成针。是呀,困难就是一根铁杵,但只要我们不断磨炼,不断钻研,它也能变成像针一样的小事。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还要学会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不要退缩,只要肯钻研,多动脑,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
20xx年6月,徐芑南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建造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虽然当时徐芑南已退休6年,身体也不好,但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徐芑南带领着科研队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蛟龙号”下潜度达到7062米,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徐芑南的贡献!这个事例让我体会到:无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竭尽所能,必有收获;相反,如果半途而废,则一无所成。这让我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头”。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成功而努力!
那天,天气特别的热,我们走到这里没有什么垃圾走到哪里没有什么垃圾,我们就坐在地上坐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我们看见一个超市,便像猫抓老鼠一样的跑进去,一走进是那么的舒服,那么的凉快,那么的自由,因为里面开了空调吗。我们左看看右看看没什么好买的,我们买了半天,到最后买了一瓶水,我们又来到了那个收票的地方,我们准备进去的,刚走到那个地方,那里那个收票员,叫我们到那窗户的行礼车间去,我们走到那里面,我们看见了一蝌蚪,我同学拿了个东西把蝌蚪搞上来了,我们到处走了一下,看了一下没什么垃圾我们又跑到外面来捡,刚准备捡,少铃响起来了,我们便跑过去集合,因为我们太慢了,搞得校车都走,所以我们就站在那里等校车,差不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校车终于来了,老师叫我们女同学先上车,我笑了。
这是我第一次搞创造美好的明天的活动,虽然我没有认真做,但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齐为我们的家园搞卫生,我希望我们学校以后多搞这种活动。
20xx年临放寒假时,我校举行了假期赠书仪式。初见《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时,我被封面上一张满是灿烂笑容的师生照片深深吸引,莫名的感觉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觉得——这应该就是我喜欢的书!同时心里一阵疑惑:教室,怎么幸福?于是就是带着这份好奇和疑惑,我从李开伟校长手里接过了这本书,并于寒假开始了对它的阅读探索之旅。
我先读了序言,序言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的。于永正老师在序言里是这样形容本书的主人公——李虹霞老师的:”有谁能经常打电话和我研讨教育、教学,而且一打就是半小时、一小时?有谁能在高速公路出口拦车,为的是要我当面指导朗读课文?有谁能让我把上课板书的字一一写给她看,尔后一丝不苟地临写?又有谁能把我的朗读录下来,一字一句模仿到深夜?“我当时觉得,李虹霞就是个疯子,难道她都不觉得会太打扰别人吗!
慢慢开始读正文。说实话,李虹霞老师写的这本书文字精致却不失朴实。这本书不像一般的教育理论著作那样刻板、教条,反而像自述和聊天,展示出来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李虹霞老师的形象。
读过这本书,我想可以将李虹霞老师教育、教学的成功大致归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李虹霞老师创建的”统合“语文教学法。因为我在学校担任的是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关于这一点,此不赘述。
第三,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把家长”召唤“进教室。第一封家长信,她与家长讨论一年级上学期不参加统一考试,署名为”希望培养孩子远行能力的语文老师“;第二封家长信,她为家长会后家长没及时表扬孩子而一时无语,署名为”爱您的孩子也被您的孩子爱的语文老师“;第三封家长信,她为家长没有关注孩子在假期的作业完成而”呐喊“,署名为”无奈却不让步的李老师“。老师的步步较真,家长的节节感动,被”召唤“进教室的家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教育同盟。家长开始改变了,同盟的力量就壮大了。读着,不禁被她的坚韧所感染,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每读一本书,我们做的无非就是从中汲取营养。而读了《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后,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李虹霞老师教育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她的教育激情和梦想,并且肯不遗余力地为之付出艰辛和努力!很多事情之所以没有达到理想,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激情,不肯付出更多的心血。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这样一段话:”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职责。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读罢本书,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沉思,步入教学生涯这四年来,课堂中的我幸福吗?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吗?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学习,不只是今天的事,不只是小学的事。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兴趣是前行的左腿,学习力是前行的右腿,缺失其一,行进为艰。课堂,还可以为这做些怎样的改变呢?这将是一道永恒的答卷,需要我不断的用激情、梦想和实践去回答!
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李虹霞老师为榜样,为了学生们的幸福而不懈努力。我想,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学生们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幸福课堂!
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辉南一职:柴如峰。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习要求,2024年3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示范”、“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马上应用”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在冯恩洪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强调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如何能真正做到释放学生的潜能?我认为:让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拓展问题是释放学生的潜能的有效做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仅可以落实在导入新课阶段,而且还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通过交流评价、互动质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拓展问题。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所以我们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与真诚的爱心,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释放他们无限的潜能。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