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十九篇】

最新文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的文章19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篇1】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二、联系学生、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发掘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利用身边的资源、事例为学习服务,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做一个三心教师,就是说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平常心”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五、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差别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与他们不同的任务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2】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_(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_(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_(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_(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_(25).

【篇3】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所有,我们应该狠抓品德,良好的品德才能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跑得更快,而培养良好的品德要从小抓起,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从孩子们的生活点滴抓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培养他们品德的机会,只有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出发,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程理念为指导。

  关键词:良好品德、生活实际、歌唱赏照促情、生活体验、小豌豆大道理

  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一个人将来的成功失败,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那些犯下杀人抢劫等滔天大罪的犯罪份子,不就是因为思想品德出了问题,才走歪路的?只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学做人、做好人,所以,思想品德是做人的准则。

  总之,我们都必须拥有良好的品德。如果孩子从小品德就被培养得比较好,那么长大以后一般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孩子们就如同小树苗,小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它长弯曲了,一旦弯曲,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长直了。因此,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但小学生,他们并不怎么懂事,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就更要花更多的时间,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时时刻刻培养他们的品行,这需要打持久战,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不仅仅是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责任,让我们每一位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品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

  品德与社会这门教材里面讲了很多方面,其实,我总结一下就是从我们生活点滴,联系生活实际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

  1、从熟悉的生活中歌唱促孝心

  平时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歌曲,所有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激发孩子们不管何时都要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如学习我的一家人这一课时时,可以选择让爱住我家这类亲情歌曲,让学生和着音乐一起唱,在歌唱中感受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体会家庭的温暖。学习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让学生和着音乐唱我的好妈妈、好爸爸这类亲情歌曲,在歌中体会爸爸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引导孩子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

  2、观赏生活照片促情

  品德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们通过自己熟悉的照片,回顾家庭生活的点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家人养育我长大时,看照片讲述当时的情景,回忆自己在父母长辈关爱下长大的经历。直观形象地了解长辈为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辛苦,体会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恼,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同时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关爱家人的教育,告诉他们要尽量少让家人为自己操心,少给家人添麻烦学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家人的爱。

  3、从生活体验学交朋友

  在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怎样交朋友”这一环节,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在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滋润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做到统筹把握。

  4、从小豌豆到大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孩子要上一节常识课需要到豌豆,为了上好课,我要求学生提前买好豆子。上课了,我要同学们拿出豆子,可是,同学们都没有把豆子带到学校里来,这时,有一位孩子拿出自己的一大袋豆子,给了我,我让他把自己的豆子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实验,观察,结果,这一大袋豆子有了非常大的作用,帮助同学们去完成这一实验,真不错!于是我就借此表扬这位孩子,同时教育孩子们我们的好东西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同时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快乐,一个人的快乐一旦分享后就可以划分出很多分快乐,所谓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实验结束了,我就发现班上有部分孩子就顺手将豆子扔在了地上,而有些孩子就自觉的将豆子扔在了教室的垃圾桶了。于是我就针对这种现象,表扬了做得正确的孩子们,对于乱扔的孩子做出了批评,并责罚他们把这一周的教室卫生都包了。本来被我惩罚的孩子们先很抱怨我,后来我就给他们说道理:“我们要做一名有修养的合格学生,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这样随地乱扔垃圾,那我们的校园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家会是什么样,我们公园会是什么样,那我们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天空会是什么样,……”连续问了那么多,这几个孩子闷不吭声了,于是我接着教育说“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不破坏公共财物等等,只有拥有好的品行,我们才是一位好孩子,这样的我们才能在发光发亮……”。等我说完以后那些孩子也都接受了,并表示非常乐意打扫班上的卫生。借此对于他们承认了错误,我又顺势的表扬了他们一番,因为知错能认错,最后能够改错,这也是我们良好品德的一门课程,这些孩子做到了。

  放学后,那个拿豆子出来的孩子突发奇想,把那些做观察实验多出来的豌豆一颗有一颗地种进了学校的一小块空土壤里,那时侯,我还不知道他这样做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一到学校就拉着我去那块空土壤走去,这是一颗豌豆,是他在一个月前种下去的,刚开始的时候,一点动静也没有,过了几天,慢慢地,慢慢地小豌豆就发芽了,过了一个星期开始抽枝展叶,越长越大,他在给我说着的同时心里别提多高兴啦!”我听了后心里非常激动,然后语重心长地对那孩子说:“孩子,你懂事多了,真了不起。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国家的树木被大量砍伐,一些山区遇到下大雨,就会造成泥土流失,害得一些人家被冲垮了房子,变得无家可归……孩子听到这里,不由得一颤,脸上露出一副可惜的表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孩子高声答到:“是因为树木都被砍伐,如果没有砍掉,树木的茎会牢牢“抓”住泥土,这样就不会造成泥土流失了。”“对,所以,我们要多植树,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所以,你的这种做法很对,到时候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种树,就更好了。还有,你拥有一种废物利用的好品德,利用已发芽的豌豆种子,不仅很环保,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智慧,你懂得勤俭节约,这很好,要保持,知道吗?”只见孩子点点头,心领神会。我想:孩子,我祝愿你能像这豌豆一样,和它一起茁壮成长!美好的生活需要美好的思想品德来衬托,美好的生活更需要美好的思想品德来呵护。但愿中国能拥有品德,延续品德,创造品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是我没有列举出来的,有很多我没有发现的方法。但不管怎么说,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生活的点滴,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孩子内心世界的冲突,激发孩子们心中积淀的生活经验,努力使道德知识、道德意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得到孩子的认同,使知识的种子、道德的意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着力提高思想品德的实效。

【篇4】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这门学科的基本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困惑,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效果低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案例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课堂上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或者在课上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一主题,相互交流,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道德和法律现象,学生感到很困惑,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论化框架,学生对于很多复杂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就能抽丝剥茧般地理出一个头绪,就能够让他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对于教材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教材在内容和编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调整,这些调整都体现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这一思想有效地落实到了教材的编写之中。所以,教师要注重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体验,要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有了自身的体会,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相应的学科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   三、教师要善于创新,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渠道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思想灵活,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合理地认识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于很多的主题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且紧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具体范围和形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也要从课上逐渐地向课下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时代,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他们关切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的信息,解答学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不仅要懂得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也要让学生知行统一,用课上所学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让学生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通过道德与法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提高他们的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_,(05):38.

   [2]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_,(02):85.

【篇5】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 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篇6】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导致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过于落后,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各种突出教学矛盾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

>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1.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积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小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学素养,就要实现自身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跨学科开展,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的道德理论化授课。

  2.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对道德与法治理论性课业内容的背诵和记忆,小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课堂之上,就成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结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的教育目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4.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5.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在社会教育教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各个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形势。小学是学生成长以及认知的初期发展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认知观念的教学重任。只有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中发挥的重要影响,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亚慧.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_(6).

  [2]文圆.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学园,20_(2).

  [3]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_(7):3-13.

【篇7】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在新形势下,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课堂和出勤情况,我想谈谈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_-3089(20_)04-0058-02

   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德育的加强,离不开教师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专业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言行和道德意识要提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以下工作。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要坚持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不能满足学历和原始知识的要求。他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教师才能理解、类比、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方便熟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往往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教育,学习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愿意接受。我听学生说:“老师,我本来对道德与法治没兴趣,我喜欢你的课,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我经常买书,无论是在教育还是教学中,或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他们经常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人交流,并在课堂上使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再加上我自己丰富的经验,经常用我自己的经验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如此有效。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要勇于反思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勇于反思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好的思想教育方法,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每节课结束后,我会写一两句关于我的课的话,不断地反思和提醒自己,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反应如何?我很关心班上学生的一句话。我记得那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悄悄地说:“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的时候,备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听到这句话后,我把它写在课本的准备工作中提醒自己。真的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体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虽然我做不到,但我经常想我仍然可以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更和谐,学生不怨恨,有刺激,也要记下来。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应为人师表

   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榜样,用高尚的言行来促进学生的精神修养。这就要求教师:(1)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说出来误导学生。(2)在行为上,教师应始终是好的教师,并要求学生这样做。教师应该首先这样做。我记得有一次我让我的学生去社会实践,我总是和他们在一起。当我犯错误时,学生们可以帮助我立即改正错误。当我说的普通话不正确时,学生们可以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让学生们提出建议。当学生们评论我的作业时,我写了一句话:“谢谢你给我这么好的建议。”学生们有什么意见?因为我能正确处理,学生也深受影响。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了。当时,我不知道是谁,但我说犯错没关系。只要我们承认并及时纠正,我们都会原谅他。之后,一些学生站了起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我不用一个一个地去检查。我可能会因为找不到而感到尴尬。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专业、个性。有些教师总是愿意为学生“思考”,往往忽视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对学生有益,而学生的权利却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疲倦和厌恶。曾经在九年级的班上,因为中考只是一个年级,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他对听课不感兴趣,所以他抄了英文笔记。当时我很生气。我在同学面前把她的笔记本撕成两半。突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因为我一般不会生气。继续完成课后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了解她的想法,我向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学生们也承认了她的错误。后来,当我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们道歉。有些学生不明白,我解释说老师犯了错误。这样,我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所以同学们对我有什么心理上的话要说,请给他们我的建议。我尊重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他们是否在课堂上,他们都离我很近。即使我在学校累了,只要我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就不会有烦恼。只要学生们看着我的脸色不好,他们就会说老师不应该太累,多休息,多保重自己的健康。

>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要乐观向上

   只有当老师乐观向上,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接受教育,才会感染到学生的幸福感。当然,教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满意,很难保持愉快的心情。但只要我们专注于学生,教导和教育人们,无私地工作,努力在学生面前放弃懊恼,调节他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给学生带来微笑。经常去学生那里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一个班上,两个学生为座位上的一点小事吵架。当时,我也很生气。我的脸沉了下去,很不高兴。学生们都说,请老师不要生气了,生气会变老。我一听,我立刻调整我的情绪,继续我的课。下课后,我独自和学生们交谈。之后,我对学生们说谢谢。这样,我和学生相处得很好。

   总而言之,“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一种亲和力,并且能事半功倍。快乐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快乐,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蒋丽,吉世萍,潘思朴.农村新形势下政治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_.

   [2]卢红.刘桂梅.浅议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几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_.

【篇8】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学习,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文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办小报等阵地,引导学生成功地组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懂得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道德与法治的形成非常重要,班主任都应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总之,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并持之以恒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品行养成教育中更应是先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要在班内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方式外,还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家教工作,实现与家长的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能力有了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所增强,“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思想正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也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篇9】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_(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_(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_(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_(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_(25).

【篇10】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一、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 二、联系学生、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发掘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利用身边的资源、事例为学习服务,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四、做一个三心教师,就是说我们作为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平常心”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五、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差别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与他们不同的任务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11】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_)11-0034-01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篇12】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过了一会儿,静静的手脏了,他把手洗干净,没有用毛巾擦干手,手还是湿的,就想看电视,于是就用湿手插电视上的插头,这样做可以吗?学生充分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被电到等等。最后将书上的几幅图连成了一个明明、丽丽、静静在家玩耍的安全小故事。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观察了、感受了,整节课就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通过创设的情境,在课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并且画在了书上。

  >二、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然后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事实上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活泼好动,是简单单纯的,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效率,反而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能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收集了一些关于风景图片、学生保护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去看这些图片。小学生们对风景图片的兴趣很大,在他们欣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风景,如果到处都能看见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觉得怎么样?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来看出优美的环境是需要别人来保护的。然后教师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养成习惯。最后学生设计宣传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先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

  >三、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认为“课程所涉及的活动与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摆正自己课堂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转变以往互不交流、互不理睬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当中寻找问题答案,升华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是当前普遍受到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过马路的时候没有车,遇到红灯很多人等不及绿灯就过马路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小明是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孩子,上学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拍篮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每个组给十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不仅讨论出结论,并且一一陈述理由。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 四、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上学路上》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不是以书面成绩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是根据学生本堂课参与度、小组合作效率、提堂提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参与度越高,小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问题正确率越高,最终获得的评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为教师参与评价之外,我还请学生对自己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请小组成员彼此互评。这种多样化评价主体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他们觉得自己也被当作课堂主人公,相当有成就感。评分完成之后,我挑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表扬,每人得到奖励,还鼓励其余学生向这三位同学看齐。学生羡慕极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学习,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篇13】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  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