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_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近、陈洁琦。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思修论文202_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要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通过知识、情感交流,文化感染等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是长知识、增才干、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理想信念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探索其新的工作途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实状况
当代大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更加务实,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他们中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的少了,注重实干、追求实效的多了。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断的冲击和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入,一些反动的、错误的和愚昧的东西搀杂其间。少数大学生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有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消极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享乐,或逃课、考试作弊,或沉迷于花前月下,或推崇金钱万能,等等,意志消沉、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进而有少数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时期,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首先,它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指引、导航。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诱惑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极易导致道德沦丧、误入歧途。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各种诱惑,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因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之海的导航明灯。
其次,它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助力、推动。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往往要面对一些重要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此时,理想信念就成为完成这些使命和任务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恩格斯曾说过:“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邓小平也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
“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4]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就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1、强化知识储备,用知识来引导学生。要做好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业务知识,也要学习有关经济、科技、法律法规、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包括网络知识在内的现代信息科技,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和教育学生。
2、提高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胜于空洞的说教。《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人格的魅力。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一部面向学生的教科书。如果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却做不到,这不仅会在学生中丧失良好的形象,降低威信,更容易让青年大学生反感、厌恶,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正身,率先垂范,是人格的魅力和力量的具体体现,对学生的规范带动和典范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3、加强情感沟通,用情感感染学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倾听学生意见要满腔真情,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要主动热情。深入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关心并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用真心、真情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4、转变教育手段,用赏识态度激励学生。赏识是有效的激励手段。赏识教育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可以产生巨大效果、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们有所行动和表现,并出现亮点的时候,要适时、适宜地加以肯定和赞扬,尤其要抓住其闪光点,以热烈的、赞许的、有时甚至是佩服的话语和眼光肯定他、赞美他、激励他。如此,所产生的效果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对学生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是极具关键性、甚至是根本性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_年版第232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_年版,第110页
3、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_年版,第419、420页。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和基本内容三个层面,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和现代法治理念,分析了树立和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厘清和界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进步性,阐明和论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科学性。
[关键词]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定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同古代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理念有着历史联系并经过辩证发展的法治理念,是当代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针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环境做出的历史选择。
1.现代法治理念。现代法治理念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是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二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现代法治理念是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对立统一。一方面,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分别属于两种历史类型的法治理念,在阶级本质和政体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冲突和对立;另一方面,它们共处一个交往日益频繁、联系不断加强的全球化时代,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到当代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和一致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借鉴和采用了苏联的法律理论,把法律视为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工具、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武器。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发展,一方面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贫富矛盾、政治腐败和改革的负面效应等引起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政权长治久安和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问题摆在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面前。法治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人权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观念,公平正义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先后被引入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
3.法治理念的认识规律:从思维的抽象再到思维的具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我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在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探索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途径对于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据法治活动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层面的法治理念和特殊层面的法治理念。一般的法治理念是全体公民均应具备的法治理念,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共性征和共同内容。笔者认为,作为一般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权利义务理念。权利也称法定权利,是指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某种权能。它是公民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权利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和诉讼权利等。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机制来指引人们的行为,调处社会关系的,并且是在权利和义务的互动中运行的。
2.尊重人权理念。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详细的列举。此外,我国在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及诉讼法律等一系列法律中对公民不同类别的权利给予了具体规定。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就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人道主义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及财产权利,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平等互助的和谐局面。
3.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我国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要在实践中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首先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能否依法办事、秉公执法至关重要。国家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管理事务,特别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事务时,一定要坚持公平正义理念,依法办事,反对趋炎附势,不容许对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的主体有歧视待遇。国家司法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必须忠于事实和法律,决不能看人办案,因人而异。
> 三、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知易行难,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治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律权威,没有法律权威就没有秩序。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一个社会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基础和主导的作用。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优良的法律是法律权威得以形成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必须根据宪法和有关专门法律规定进行立法活动,即立法活动本身也必须法律化、程序化、制度化。第二,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内涵是指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并保证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公民中得到统一的遵守和执行。第三,必须树立执法机关的公信力。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不仅在于立法中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且在于执法中的严格公正,得到人民的信任。在一个国家,只要执法机关能够执法如山,这个国家法律的权威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第四,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准则的观念。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须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如法律、道德、政策、习惯、宗教等,而法律既具有意志的普遍性,又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因而,法律在所有的社会规则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则。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使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能够有效地维护法律权威,从而可以使法律更有效地发挥控制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围绕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实行依法治国,意味着包括治国者在内的一切人都必须按照法律的指引来思考和行动。因此,对利弊的权衡、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善恶的评价,都不能代替法律的标准和结论。可以说,法律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法治原则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法治理念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体现。只有当这种思维方式真正被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培养法律思维,提高全体人民法律思维的水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法律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首先,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思维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和条件,而法律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学习。其次,要不断强化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在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法律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是法律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条件。要想不断提高法律思维的水平,就需要不断强化法治观念。再次,要努力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最后,要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方法,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有利于法律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法律事件,注意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要抓住各种机会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20_.
[2]王笑红译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法律出版社,20_.
[3]丁以升.法治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5.
[4]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6.
[5]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_:71.
[6]张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培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_,(4).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有人称其为温室中的花朵,但也已经成长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是进步思想文化和知识创新的摇篮,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希望和动力。然而,站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合上史册,回顾我们在一路匆匆进取的步伐中失去了什么呢?是诚信。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解决方法
诚信一词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诚信,是一种品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道义,是一种准则。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诚信能创造财富。无论是学校,企业,工厂,机关,还是城市,乡村街头,巷尾,人人都在呼吁诚信,人人都在寻找诚信,人人都在感慨缺信,人人都在指责缺信,然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做到诚信。
古人云: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在我国很多高校中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伪造个人资料,随意违约等等,这些行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和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诚信的涵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信,它既是一项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孔孟的论述中,“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从行为发出者的角度,“信”是指人的言行要诚实无欺,值得信任;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信”与怀疑和猜忌相反,是指对他人的相信、信任。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的重要标准。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诚信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或集团融入社会,取得他们信任的基础。重视个人信用建设,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应该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基本观念。
2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几点思考
2.1学风不正,动机不良
2.1.1考试舞弊,无视校规
大学生活比较自由,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有些学生沉浸在两人恋爱的世界里,有些同学赌博混日子,他们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临近考试时,他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为了考试不挂科,他们绞尽脑汁,在考场上费尽心思作弊来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2.1.2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自1999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使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们仅凭个人信用,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的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个人声誉,辜负了政府对他的信任,在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助学贷款后,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2.1.3择业履历,不实之词
现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夸大其词,填写虚假材料,有的同学甚至将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己所用。
2.2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也是一个大校园。现实社会生活中,失信、缺信的实例俯拾皆是,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对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的语言,而这恰恰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这种人人都以面具示人的社会中,这些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只能跟着大局走,很难高举诚信的旗帜。
2.3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在蜜糖里长大的孩子,有人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学业的重担是前所未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促使着他们把成绩视为一切,使子女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又因为这一代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教导“子女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助长了子女投机取巧的心理,这样使大学生的品质操行的培养没有随着知识的提高而上升。
3诚信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探析
诚信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其次是“从众心理”也成为不诚信的原因;其三是“诚信教育淡化”使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环境所左右,因此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3.1抓好诚信教育,培养完善人格
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应做到:加强建教学管理,紧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教育家提出:大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因为“熏”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观念都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营造诚信氛围,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3.2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个人信用档案
个人信用档案是指为掌握个人资信,约束个人信用行为而建立的登记,评估以及管理利用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主要目的是强化大学生规范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在短期内尽快控制诚信危机的有力措施。它通过对个人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以监督并促大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主动维护个人诚信。该档案的设立可以参考和借鉴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估办法,在入学时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给予一定的原始积分,对信用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扣分并做相关的处理,对在诚信品德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生给予加分,信用积分可以作为学生在申请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3.3有效监督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源泉,道德正义的化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诚信意识与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态度。高校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的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当前工作要务。学校行政部门应对教师的诚信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可依靠学生力量,有效监督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严格制定考评办法,包括民主评议与意见征集,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并有相应的自觉性去教导和监督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的诚信道德水平。
诚信,是一条纽带,可以带动经济和道德两个轮子,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驾齐驱。“守信则兴,失信则衰”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参考文献
[1]原春琳,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20_.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