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对邓小平的农村城镇化思想进行研究

最新文章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从农村文明逐渐向城市文明靠近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从传统生活方式走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还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城市的各种生活方式和文明意识向农村人口和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提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深入探讨邓小平的农村城镇化思想,有助于为我们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三农稳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同时,农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以及工农业人口之间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在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地位。

第一,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中国城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只有农业兴,各行业才会兴。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饭碗捧在自己的手里,否则,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进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国家安全,甚至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立足。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认识,从各个方面巩固加强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邓小平认为,农村是否稳定和农民是否富裕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农村安,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富。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生活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解决好农民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完成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性任务,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而这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二、城乡互补、工农业相互支援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将工业与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是逐渐减少甚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建国以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导致三农问题不断凸显,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为此,邓小平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城乡存在差距是必然的现象,但是要确保这个差距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工农业相互支援、城乡互动来不断缩小这个差距。邓小平强调,一方面,要不断促进工业支援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安排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支援农业的工业的快速发展,并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去,以此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带动附近农村、小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起来后也要积极支援工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逐渐增加,农村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与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与提高,这些对推动工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动力;而工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资金和市场,因此,如果农业发展速度与质量出现问题,工业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三、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政治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为此,邓小平认为,要消除城乡交融的体制障碍,必须不断加快改革,这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不是细枝细节的修改,而是要动大手术,从根本上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切环节。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需要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的土地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商品流通的市场机制、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均等化的社会服务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落实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农民市民化,消除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和增进就业的制度障碍,建立公平的城乡社会发展机制。改革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要以实现人民民主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化经历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后,容易产生城乡差距的扩大,甚至会将各种新要求强加于农村,新的问题转移到农村,加剧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因此,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改革虽然是根本途径,但改革不能破坏甚至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要在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全面改革,消除城乡隔阂,把被现代化破坏了的城乡社会统一体重新建立起来,并要防止在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新的贫富分化。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除了历史原因之外,还有其政治原因。由于文化素质的影响,我国农民在政治上缺乏自己的代表和声音,更缺乏影响决策的制度渠道和反馈平台。因此,针对中国现代化带来的事实上的城乡政治不平等,要通过民主改革,使农民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畅通他们的诉求渠道,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这样,才能听到农民的声音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政治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