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Lù西北和埃库特n、 “论文”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意思是对话修辞或思想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对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制度。譬如,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对农业技术进行全面创新,对经济管理加强重视、重组和优化。文章将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我国现阶段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工作之一,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经营模式也由往日的传统化转变为现代化,管理模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在我国现发展阶段,主要是全面协调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发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社会主义时代下的经济体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农业经济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化较多,但都有章可循;根据农业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在经济学中与不同的基本经济原理相互结合的原理与作用,进而形成不同时代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二、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粮棉油糖产量稳步增长,自20_年起,粮食总产量连年丰收,20_年全年粮食产量已达6.6亿吨;科技助推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贸易保持活跃态势。面对新形势,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处理好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制定积极合理的发展方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在新时期下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一)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
我国农业生产地形较为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众多地形。勤劳优秀的56个民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地制宜,培育出不同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和丰厚的经济价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项发展都突飞猛进,呈现良好态势。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与工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短短的70多年,我国已由一个“吃不上饭”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农产品出口大国。20_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20_年,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每亩762斤,实现了“用最少的土地,养活世界最多人口”的奇迹。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国与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关联度也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总额居世界前列。20_年,农产品进出口额为2300亿美元。20_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近20年,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稳中求进,农村居民的收入逐年上升;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快速提升,使数字化农村有了更加稳定的发展,电子商务贸易也得以在农村顺利实施,成为提升农民收入的又一大经济区域。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提升,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保证了国家粮食的连续丰收。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实行,整合了农产品在供给方面的信息,缩减了销售环节,产品质量和数量也有了相应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农业强大,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不可多得和无法替代的优势;农村美丽,环境建设向着生态方向有序发展;农民幸福,农村生活已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加快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农业产业在各地政府共同支持的背景下,农业的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生产技术有了超前的突破,经营模式也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型,这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发展的连续增长,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将现代化的科技结果,推广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一次巨大变革。它的产生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少量的劳动力就可以养活数倍的人们;节约出来的劳动力还可投身于其他产业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性。我国地广人多,地形复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首要必备之选。在信息化经济的推动之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有了显著的发展。20_年,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超过75%,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迈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建国之后,经历了一个“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再反哺农业去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所以,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较,还有一点点差距。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为80%,我们尚有20%的差距亟待提高。而且,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农业较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高科技人才较少、城市资源丰富等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幅度较为平缓。面临目前的态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力度,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培育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农业农村的建设事业中去,投身到农业科研开发中去,从而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迅猛的提升。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已经远超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贡献份额,机械化水平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提高和应用,如选种、灌溉、打药、采摘、农产品包装等领域,已经基本由人工生产转变成现代化无人操作的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将依靠人力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依靠机械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进入机械化生产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改革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配置率,使得现代化农业生产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四、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一)健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二元制度的经济模式基础之上,这种二元制经济模式存在着一些经济弊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农村农业生产在新形势与矛盾体制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可形成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上,要形成新的认知。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方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及时地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学习国家政策,了解世界形势,让他们在了解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余,深刻认识到作为管理人员的价值所在、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期改变他们的认知和状态。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了农业的发展,才能更加规范化地去从事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要培养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及时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处于一个相对传统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及时更新,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用专业化水平管理农业经济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后,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方针,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使农业从传统生产模式中彻底改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这对新农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此,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现代化管理体系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经济管理体系当中,要有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使利益共同化得到保障,让每个参与者的权利诉求应用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保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稳步推进。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强,我国必须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入:增加更多的资金扶持;培育更多的农村科技专业化人才;鼓励国家、企业、个人与主体的多元化体制;加强科技投入与各金融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促进农村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农村公路的设置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富,先修路”。加大公路建设,可使农村得到根本的、现代化的改变。要运用最合理的方案,对农村公路进行设计与维修;要设置出使用时间最长的公路,就要注意公路设置的质量标准,要求标准高、质量好。公路建设为发展农村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也是一个有效的投资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国家规定,也要适当投入资金,提高农村公路的设计,让寿命与成本并行不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可在农民生活、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领域设立基础的安全措施,使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并符合现代化科技标准。比如,在农村的水陆电器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促使其做到:在危险来临之前,防患于未然。此外,各大中型科研单位,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科研力度。目前,我国鼓励科技部门走进农业和农村,对农业生产进行大幅度的投入。农村与科研部门的交融,有利于农村科技与当前市场相互对接,可有效提高农业的科技应用范围和水平。
(三)合理配置农业人员
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必须合理配置农业人员的工作。对于不同领域的农业发展人员,要求其擅长某个专业领域,能根据他们的专业去合理配置相应的工作。使其在生产过程当中,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并能培养出一群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业生产人员。通过这些培养,可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根本改善,为日后开发一些偏僻的粮食生产区域或不同区域特色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优化农业人员的利用效率,还需要提高农业企业在农村的主导力量。以提升市场经济发展为前提,合理配置农业人员,提升农企的科技水平。因此,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甚至发放贷款等;依据相应的经济措施去配置农业人员,优化我国农业人员配置。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之下,设立新兴的旅游型产业。例如,“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景点的设立,不仅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而且能拉升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不同的乡村,专业的乡村规划师要着力于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建设美丽的乡村,可以让乡村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保护、美化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乡村发展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体会到,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要以“人文”为改善目标,顺应生态文明的兴起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自主修复能力,深入贯彻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建设等级设置,弘扬农村历史文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美丽乡村的风景呈现出全新的吸引力。其次,在实施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科学布局各个空间,使得生态化环境地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风景优美,以彰显出我国乡村浓郁的本土气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美丽乡村建立要求教育方面也要作出相应改善。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保障农村卫生安全,完善农村建设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创建“森林城市”的最终目的,实现四好农村的伟大建设。此举使得农村向新时展迈出了尤为重要的一步,也使得我国农村全面覆盖4G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时代农村发展与物流服务的相互结合,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背景之下,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经济管理是根本所在,通过优化管理,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农村建设更适应现代化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唐苇.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河南农业,20_(26):8-9.
[2]卢守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经济管理文摘,20_(13):1-2.
[3]程瑶瑶.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营销(经营版),20_(7):182-183.
[4]魏学成.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_,42(8):44-45.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转型迎来了更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报告为我国农村经济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日益向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以及创新化方向发展,但仍存在制度建设缺位、技术创新进程缓慢、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本文对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为日后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对策意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农村经济转型;“三农”问题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农村建设也进入新时代。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带来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日益建立健全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开放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加速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1]。同时,我国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制度、技术、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改革、强化技术驱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本文的研究对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1.多元化与复合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发展的特征,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日趋多元化。传统农村经济的主体较为单一,由分散的农户以及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生产资料参与到个体工商户、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建设之中,经营主体多元化程度不断提升[2]。其次,农村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成分也日益多元化与复合化。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农村经济结构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也逐步增加,文化、旅游等产业对农村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也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日趋转优。除此之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多样,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也不断深入,多种形式并存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与完善。
2.市场化与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与开放性水平也不断提升。一方面,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受计划支配的影响越来越小,各类生产资料的配置使用以及生产销售决策受市场机制与规律的影响越来越大。个体农户以及企业机遇大数据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的市场调查决定农产品生产的种类与数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与营销管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符合市场规律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提升[3]。由于农村交通物流以及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农产品与其他产业对外输送的便利程度也显著提升,这推动了优质农村产业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打开了通往城市市场的渠道,甚至助推农村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流动性与开放性显著增强。
3.创新性与时代性。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大数据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让农村经济的持续性与时代性不断提升。首先是国家宏观层面对农村大数据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_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着重强调了突破农业核心技术、加大创新与研发力度,构建智慧农村、数字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引入新技术提供政策与资金扶持。与此同时,农村生产经营者也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与时共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与新兴设备之中,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因此,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和时代性日益突出。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
虽然在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速度明显加快,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但是仍然面临诸多瓶颈与阻碍,涉及制度、生态、技术等多个方面。
1.制度转型层面。制度转型是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农村的制度转型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是财政政策的滞后。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市政府的助农资金数额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扶持与带动作用。首先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大多资金被投入到个体农户的土地承包与传统农产品生产之中,协调运用的引导机制缺位,各部门与生产者个人之间的资金分配与协调运用沟通低效,导致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资金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第二则是农村的金融政策。相较于城市,农村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为落后,金融机构数量少且经营规范程度较低。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强调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仍存在很多不规范与漏洞之处,缺少对金融机构在设计新型农业金融产品、与农村企业以及农户等经济主体之间沟通协调的引导作用,对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缺乏监管,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健康稳定。
2.技术转型层面。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在助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农村经济的转型也十分关键。然而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及转型也面临着较多阻碍。首先是资金方面的约束,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农村以及智慧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在财政补助与资金拨付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中技术投入与创新扶助资金与优惠的申请仍然存在难度大、手续烦琐、周期长等问题,很多偏远地区获得的资金总额较少,政府宣传推广的力度也较弱。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投资成本高昂、回收周期长、风险大,且不确定性程度高,这也为技术研发与创新带来很大客观上的阻碍。除此之外,农村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也较为薄弱,对新技术的了解与重视程度不够,如何使用新兴技术也是一大难题,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技术层面的转型。
3.绿色生产转型。新常态时期,可持续、绿色与循环生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这也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层面。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在产业体系、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绿色生产意识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农村的绿色产业体系并不完善,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存在农药化肥等要素使用过高、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这为农业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带来了很大阻碍。其次,我国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也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农村很多地方政府负责人以经济利益优先制定战略,对地区生态保护重视不够,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且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这导致土壤、水源污染等问题难以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不合理、粗放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
>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对策
1.深化农村财政金融改革,提供资金保障。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制度的引导与支持,这也能为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因此经济转型需要政策转型提供支撑。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财政政策,合理引导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为了引导资金更有效地为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生产之中,财政政策应当向人才引入与培养、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以及新兴产业方面倾斜,为其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需要对存财政资金的实际下放与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信息透明公开,确保资金分配到生产者手中。其次,农村金融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改革进程较为缓慢,无法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农村普惠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加大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差异化监管,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财政与金融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为农村经济转型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强化科技驱动作用,新兴科技融入农村建设全过程。在大数据信息时代,科技与创新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越累越突出,因此需要强化科技对农村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将新型科技融入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科技政策制定,重视高新科技的引进与研发。同时,乡村政府也应当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其个人利益以及产出成果进行保护。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农村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应当进一步加强,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建立起农村科技协同发展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融入农村产业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新常态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于经济发展转型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消费者偏好与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地区本土特色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发挥行业中典型企业的带头模范作用,加强农村企业之间、农村企业与城市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其次,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应当进一步调整优化,综合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等层面条件的优劣势,着重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其影响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总结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产业结构与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市场化与开放化程度显著提升,且更具有创新性,与时俱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仍面临着制度建设缺位、技术创新滞后、生态失衡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缓慢的问题,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国农村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财政制度改革、强化科技驱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以及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深化,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党政军.绿色发展视野下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_(05):34-36.
[2]樊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政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_(06):6-8.
[3]冯成龙.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_(18):64-65.
摘要: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有较高道德水准、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经营水平的新型农民。其实现途径,一靠就地培养土生土长的农村实用人才,二靠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尴尬局面,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孔雀不再东南飞”,鼓励吸纳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既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及需求
据了解,我国每10 万居民中的大学生数仅为478人,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还差1522人,是美国的8.08%,而且与未来发展需求相比明显偏低。其实质并不是大学生过剩,而是城乡分布严重失衡。
1.农村劳动力中大学生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农村急需的人才又“引不进、留不住”,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在浙江衢州市210.16万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3840人,仅占0.3%。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137家,其中省级29家、市级57家,农民合作社现有大学生25名。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三分之一;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50%;生产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3.9%,从事种养的大学生比例则更低。
2.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新型农民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由于现有经营者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一大批热爱农村的有志青年大学生来承接新型农民的重担。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相当于给农民“换脑”、给农村“添智”,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增收新途径,还带来新技术、新管理和新观念、新生活。农业大棚技术、产房设施、产品保鲜储运等有待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大学生去开发创新,单靠农民出力流汗干不出品牌、鼓不起腰包。
3.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正逢其时
当前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农村人才缺乏,引导更多有志向、有知识、有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⑴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城镇就业压力,放大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_年衢州市接受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1 万余人,平均就业率仅55%左右。因此,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既可以让大学生解决好自身就业去向,在农村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带动大量劳动力就业,发挥农村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⑵有利于改变农村劳动力知识结构,充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明显,“80后农盲青年”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衢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总数为55276人,仅占农业人口的2.6%。大专以上学历的2555人,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4.6%。因此,应鼓励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开创事业,引导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成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骨干。
⑶有利于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鼓励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二、问题及成因
1.面子薄——社会观念滞后
在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农村知识青年走的都是通过读书“跳农门”而改变身份的道路,一批又一批农村学子一踏进大学校门,就意味着永远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农村。对于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创业,人们更是不理解。因此,大学生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和大单位,而广大农村、基层却普遍喊“渴”,形成就业上的“剪刀差”。
2.路子窄——创业前景堪忧
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进机关。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名额有限,显然是僧多粥少。二是当村官。有政府财政支付工资,扶持政策已较为完善,但二三年后服务期满后多数人还将面临再次就业,大学生也较少愿意扎根农村开拓事业。三是去打工。主要是去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性服务组织(营销、信息服务、农机服务等)就业。虽说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但吸纳大学生的“软硬件”尚不具备。四是做老板。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启动资金、行业人脉和社会资源等诸多因素,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重重,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
3.待遇低——投入产出不对等
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农村就业工资偏低。据了解,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月工资仅2500元左右。一个普通大学生上高中和大学的学杂费、生活费等读书费用至少需要8万元,相当于农村居民六七年的收入。
4.起步难——创业瓶颈制约多
一是创业资金难筹措。愿意到农村创业的被调查青年中,有76.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启动资金。其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积累少,融资渠道单一,缺少可抵押物和担保。获得创业贷款的机会少,缺乏政策性的信贷支持。二是政策效力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尚未形成对创业青年的一条龙政策服务。三是信息和技术支持不足。
>三、建议与对策
鼓励扶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要把鼓励扶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摆到当前“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工作对象上,要重点抓回乡大学生、学农大学生两大群体。在工作重心上,要市场化就业和自主创业为主。在扶持政策上,要从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入手,着力破解当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遇到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服务体系。
1.加大舆论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开创事业
大力营造到农村去开创事业的良好氛围,帮助大学生走出认识误区,与其坚守在城市中消极无望地等待,不如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试一试。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其本身隐含了劝导大学生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和适当降低就业的期望值[1]。在农村创业,成本相对较低,起点也更低一些,同时政府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也非常支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越是农村,越是基层,越有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只要在农村得到了好的发展,必有机会干出一番事业。
2.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农村吸纳大学生的空间
现阶段,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关键是挖掘农村吸纳大学生的空间,做好一产抓挖潜、二产抓发展、三产抓提升的文章,力求形成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以提供众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就业岗位。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做足精品农业文章。要建立农产品加工研发的孵化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业研发机构,为农业高学历人才施展才能搭建平台。
3.强化政策扶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也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尊重就业者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同时,针对市场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足和失灵,着重在舆论导向、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⑴引导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有必要的办公场所、生活设施,能让大学生施展才华。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县市区农办核准,由市农办统一组织向全社会按照专业对口、岗位定向招聘录用的大学生,其年薪不低于4万元,由市、区财政分别承担20%,可连续享受三年。录用的大学生一律参加社会保险,其中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合作社承担。
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招聘大学生。对从事种植养殖的农业龙头企业(园区),每聘用一名大学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财政按每月500元标准补助给大学生,并给予企业(园区)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4000元,可连续享受三年,对地处农村特别是偏远乡镇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每聘用一名大学生,可给予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4000元。
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农村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以政府担保或贴息的方式,专门用于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推行“一元钱工商注册”等激励机制,支持帮助青年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有利政策和条件,自主择业、大胆创业。
4.加强培训引导,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是开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辅导。开设创业政策培训,帮助大学生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学会运用政策开展创业。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坛、大学生创业讲座等,重点引导已掌握一定技能、积累一定资金的返乡大学生在家乡创业。二是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按照“财政扶持企业、贴一点,企业吸引人才、出一点,青年自谋发展、承担一点”的思路,为大学生见习期间提供保险和必要的生活补助,为青年就业创业积累实训经验。
5.搭建信息平台,加大配套政策服务力度
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内容纳入实用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和农村人力资源网,帮助大学生找政策、找技术、找市场、找工作、找培训,帮助农业企业找人才。人力社保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人事档案挂靠、职称评定、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城镇职工同等待遇。调整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给大学生就业带来障碍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所带来的“特权”色彩,放宽对大学毕业生的户籍限制[2]。
6.畅通进出渠道,让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有前途”
到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就业,到农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同样应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3年以上的大学生,可以技术入股或资金入股,享受社员待遇,且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享受村官政策,其中对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大学生,可采取定向招聘的方式充实到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对帮助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作出贡献的个人,在评选劳动模范、创业新星等政治荣誉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邹云龙,曹杨.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237):1- 82.
[2]刘佳.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_(88):14-245.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