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既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流域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不仅能够起到生态补偿的作用,而且对减缓贫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退耕还林长效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升级问题,这是我国在推广退耕还林政策的最大阻碍。为此,必须对现有的退耕还林政策进行完善,并解决好农户的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主要运用倍差法对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科学地评价农户的生计状况,认清退耕还林在农户可持续生计中发挥的作用。
1 可持续生计分析法
可持续分析法最早是由Chamber最早提出来的,他在思考农户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这种计算方法,并在之后进一步拓展。此后,可持续生计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很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都逐渐重视可持续生计分析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运用与实践,在很多扶贫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Chamber 等人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可持续分析法既是人们应对冲击和胁迫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维持和恢复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不仅能够增加资产,而且还可以保持和增强保护自然资源能力,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人们的净收益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具有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2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同时,还运用了匹配分析方法,有效控制了样本选择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科学地反映出了退耕户与非退耕户样本总体的实际情况。表1 是我国某地区退耕还林后农户收入前后对比状况。
根据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小组的调研结果,笔者运用了描述统计的方法对退耕户的收入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退耕前后的收入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最后运用显著水平检验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可知,退耕户的收入增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国家对退耕户的补助款;二是退耕户自身增加的非农劳动收入。国家发放的退耕补助款式退耕户收入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退耕户的收入增加情况并不明显,农户在收入上的变化并不大。农户因为退耕还林而减少了种植业收入,但是退耕户可以从其他非农劳动收入中得到补偿,如外出务工和非农自营等形式。
根据统计分析所得结果,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使退耕户的收入减少,尤其是林业收入方面,仅有4.5%的退耕户取得了林业收入。究其原因,退耕还林工程以生态林种植为主,生态林所占比例为96.3%。另外,退耕还林所种植的树苗通常生长较慢,很多退耕户无法的补助期内获得林业收入。退耕还林后,退耕户的养殖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非农收入在退耕户收入比例中得到显著增加,也成为了退耕还林后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图1为可持续生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虽然退耕还林使退耕户将收入主要来源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但在农户收入变化中仍不能具体说明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退耕户收入的转移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一政策对农户外出务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成为激发农户由种植业向非农收入转移的重要动力。
3 退耕还林对资产的影响
在上文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还对生计资产这项长期的影响效应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一,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薄弱。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劳动力的数量,这也是影响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逐步递减,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也导致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此外,很多农户家庭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多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盲率较高,不仅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而且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也相对匮乏,这些都是制约当地农户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第二,物资积累匮乏。根据调查,很多农户的物质资本过少,农户房产在总物质资产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很多贫困户的收入仅足以满足个人消费,缺乏农业投资能力,这限制了农户收入的增加。第三,自然资本的匮乏影响农户从土地中取得可持续收入。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退耕户智能种植生态林,农户无法取得现期收益。第四,社会资本不足影响可持续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退耕还林在短期内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但却无法完成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的收入结构不够稳定。另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在地方居民的生计指标评估方面,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本文在参考和借鉴国际上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项目,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进行分析,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在农户收入方面的作用。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