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全名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毛概结课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毛概”课程的设置都在育人这一根本目的上加大了关注力度。而在当今这样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合理应用在毛概课程中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翻转课堂不仅仅包含课前、课上,也涵盖了课后阶段,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试验,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虽然有很多优点所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翻转课堂的最主要和最具有价值的部分是老师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
关键词:课程思政 翻转课堂 “毛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_)04(c)-0255-02
1 课程思政“毛概”课程
1.1课程思政育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当今我国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根本还是以育人为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不仅仅是停留在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上面,还需要展开对学生身心教育的总体素养养成的课程。而思政课正好满足这些要求,它不仅对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教育,还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层面灌输积极的指导内容。
现如今,思政课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理论的讲解不能够和实际应用完美衔接上,不能让学生们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对于这个常见的问题,老师们应该要在讲课的时候把那些表面上的理论化知识和深层面的课堂含义结合起来,然后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是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摒弃之前的旧的教学观念,然后与学生多多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进行由“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对不同事物不同的思想看法,在讲课方式上可以多样化一些,不用只拘泥于传统的呆板授课模式。而且要时刻铭记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实现此目的的最佳路径是老师在言传身教中树立榜样。
1.2“毛概”课——培养新时代的新人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课程当中,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这两门课程的开设,这两门课是当前大学课程中思政课的主干和核心所在。而毛概又是一门具有思政课一般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以及逻辑严谨的特点的课程,并且还具有政治性、历史性和实践性,这门课本身就是贯彻了历史发展的事件与时间,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掌握基本理论,还要多多联系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为日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建设者奠定良好基础。
2 翻转课堂与“毛概”课教学创新
2.1“毛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大学学习期间,类似于毛概课这样的公共理论课程,一般都是大班的授课活动,100~120人的大班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当中,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去贴近地关心每一位同学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又进一步固化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身份以及课堂的转变,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平台展示自己发光发亮的一面,而且在平台中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合作、互动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
2.2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的有机融合
在新时代的“毛概”课讲授中,就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传统课程讲授的特点和以及当下盛行的翻转课堂的优势进行一个紧随潮流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来说,需要衔接好传统讲授的讲“真”与翻转课堂的“求真求解”两大板块。教师需要紧紧地遵循教育规律去规划自己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实现教师讲授一个知识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以便于在遇到相类似的事件和困惑时,可以顺利自如地解决好。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要相辅相成,老师们需要把丰富的课程内容具有逻辑性地讲述出來,同时,在价值塑造层面,随着学习的深入,课程的内容得到了拓展,也令学生们对此课程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开放。“毛概”的学习主要意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的价值导向越来越清楚,逐渐将从书本出发转换成为实现教育从人出发,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改变。
3 翻转课堂在“毛概”课中的应用
3.1课程设计与制作
在课前,教研室可以一起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内容进行大模块的基本划分,然后根据大的历史阶段对内容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板块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小知识点的划分,并且还通过讨论和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线上和线下详细的考核方式。在老师们进行课前备课时,也要根据划分的主题和知识点进行研究和讨论,确定好和上传每个知识点以及讨论的问题,并且布置相应的课程作业。最后,可以在研讨中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将对应的知识点录制成为微视频可供学生以后观看借鉴。
3.2翻转课堂的课前、课堂和考核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需要在“毛概”课第一周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们明确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和实体课堂(即线下学习)的课程安排;其次,明确实体课堂讨论的问题、专题的时间安排以及答疑解惑的具体规划;最后,要向大家强调同学需要在线上完成的任务,需要及时观看的视频以及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网上测验,避免出现日后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困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然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备课过程安排,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提问和强调,来对同学们线上学习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和检测。当然,作为老师也需要注意,在教学考核方面,不仅要注重课上考核的过程,也不能忽视课后的考核;要做到持有线上线下考核过程同样重要的意识。这些都是可以体现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进行自主学习之后的效果体现,以及课堂教学参与度和综合学习的表现,也可以借此激励学生平时要多多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对毛概课程的学习。
4 翻转课堂在“毛概”课程运用中的反思
通过长时间的运用和实践,我们对该方式进行了反思,在知识方面来说,网络技术知识的素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大力进行改善,同时理工科背景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一度无法通过的难题,导致教师面临在进行主题的选择时不能顾及全面同学等现实因素。其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积极使用平台,借此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让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同时还可以帮助高校的学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知识以及对我国的治国治党的方针政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层面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也要在发展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创建必需的科学教研考核平台,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5 结语
在学校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的各种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可以积极影响他们的爱国热忱,引领他们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壮大我国党组织的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做到有效结合,然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也将会对推动我国的综合水平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卜彩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_(7):9-11.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_,19(1):65-73.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创立并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中国化
对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并接受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特点,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而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或新体系。”[2]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坚持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具体民族问题等重要因素相结合,在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即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重要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立和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
一、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问题历来重视,在19世纪中期,通过扬弃西方社会传统的民族理论,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0世纪初,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在俄国的实践,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社会上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后,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深入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其理论观点体现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1844)、《共产党宣言》(1847-1848)、《论波兰问题》(1848)、《自然辩证法》(1873-1883)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3]291这一理论观点表明阶级社会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3]291表明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社会上阶级对立关系的彻底消失。20世纪初,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通过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列宁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关于民族政策问题》(1914)、《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1915)、《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等大量著作中。列宁指出“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4]列宁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民族问题在这一阶段产生并具有的各种新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学说和观点进行了发展和丰富,在《论民族问题的提法》(1921)、《再论民族问题》(1925)、《论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1925)等著作中斯大林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继提出了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斯大林提出了“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规律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5]29“以具体历史条件为出发点,把辩证的提问题当作唯一正确提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236等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南,继而成为毛泽东民族思想创立和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
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民族思想创立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和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艰苦的研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体现在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和党的相关文献中,其主要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
1.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论。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有见于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6]631这一观点科学指明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也就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外民族矛盾取代了其他社会矛盾,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而要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解决国内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必须在反对本国封建势力的同时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因此,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就成为近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7]中国共产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后,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相继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解放。同时,毛泽东又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8]1080可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干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关键所在。这些理论观点不仅构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理论。针对中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加上当时国际和国内斗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6]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对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总称,从而突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局限。
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共同体,毛泽东强调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具有“勤劳”和“勇敢”这样的优秀品质,表明了中华各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地域的宽广和人口数量的庞大,同时表明在中国境内生活着众多有着不同民族身份的各民族。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压迫是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一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情况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6]622,623这些观点表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的时候矛头是一致对外的;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各民族坚决反对民族之间进行压迫和剥削,并坚决采用反抗的手段对抗外来民族施加的各种民族压迫和剥削。上述理论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了斗争的对象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些重要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取得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国家的独立,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以及民族殖民地学说。
(二)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广泛联合
1.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论。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革命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团结中国各民族人民,争取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就必须要给予国内各民族以身份认同,其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地位的平等。毛泽东为此提出:“民族是互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10]323因此,“民族平等”理论既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石。毛泽东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深入探索并逐渐找到了适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径。毛泽东强调指出:“民族的压迫基于民族的剥削,推翻这个民族剥削制度,民族的自由联合就代替民族的压迫。”[10]211因此,一直以来,党和毛泽东一直主张并坚持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毛泽东为此指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一句话,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是平等的。”[11]同时,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12]240这些理论观点凸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民族平等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原则,并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坚决的加以贯彻和实施。因此,“民族平等”这一原则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石。
2.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理论。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了联合国内各民族建立并巩固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争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和毛泽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并指出这是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建国后,毛泽东曾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3]204为了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和进一步做好民族统战工作,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12]311表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无论大小和人口多少都应拥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应该团结和联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只要是反帝爱国的各民族同胞,都应是民族团结和联合的对象,都需要将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这一理论观点不仅扩大了民族联合的范围,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但是这个时代永远过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12]211这表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民族团结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这些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为让中国各民族更好地享有各项政治权利,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就如何赋予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怀柔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10]595在当时中国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0]595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初步奠定了党实行“民族”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民族政策的理论雏形。
毛泽东强调:“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8]1064这一论述也为日后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建国初期怎样进一步搞好民族团结、做好党的民族工作这一重要问题时,毛泽东指出:“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12]416这一理论观点在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后,就如何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创立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和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基础上,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实际和中国具体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制度原则和国家学说,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2.推动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理论。
中国的各少数民族,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当地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其在发展上的相对落后。针对这一历史和现实,党和毛泽东认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自身的落后与贫困事关整个国家的统一、安全、稳定和发展,因此提出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等事业,并把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为此,党和毛泽东提出“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14]同时又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3]34认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12]327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体现了党和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周恩来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15]为此,党和政府针对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并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采取多项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现状,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些理论观点既充分考虑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又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此外,党和毛泽东还相继阐释了关于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理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的理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内容,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三、毛泽东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一)毛泽东民族思想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理论成果
毛泽东民族思想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成为我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化民族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发展并形成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总和。
毛泽东民族思想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符合中国国情和实践需要的理论原则,它的基本观点既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理论发展上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具有开创性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同时通过在中国的运用,形成丰富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同时在与中国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被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也即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般过程。
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后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和民族的基本认识和理论原则,是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得以创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
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内在的思想精髓,并在结合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以及在寻求其理论突破的思想逻辑中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形成了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既体现了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历程。同时,作为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重要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民族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历经了数次改良和革命失败之后,才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换言之,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让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种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才具有了可能,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特别是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得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正确指导,而正因为这种理论需要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才具有了可能,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提。
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既不同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欧美社会,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实行封建农奴制的俄国社会,这决定了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时既不能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不能完全借鉴苏联处理民族问题所取得的现成经验,而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族理论。
在这种前提下,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6]534因此,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党和毛泽东十分注重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汲取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源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明确地指出了他们创立的理论本身就是需要进行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拿给人们不假思索进行照搬照抄的理论教条。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
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成为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争取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一直进行着不懈的追寻和探索。毛泽东民族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进行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体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的优秀理论品质。
历史表明,毛泽东民族思想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开创了一条中国有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我国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形成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作为一个开放的并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将继续随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自信的增强,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和创新,最终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王明生.理论创新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_,(2).
[2]高波.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_,(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0.
[5]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1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毛泽东.接见西藏国家观礼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4-06-29(1).
[1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烙印。正确看待和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定政治方向。
【关键词】毛泽东;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提出、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渊源。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初过程中所创立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可靠和丰富的理论来源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1价值观的界定
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也就是主体对自身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毋庸置疑,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主体不同,那么所追求的利益和需求也会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也会产生。要对价值观进行科学界定,必须厘清以下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价值。而价值观是主观的、观念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与价值观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价值观。价值观是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价值,那么价值观就缺少了生存的土壤成为无本之木。
第二,价值观是价值认识活动的结果。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价值存在决定价值意识,价值意识是价值存在的反映。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则是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按其本性来说,它是人的活动结果和指导人们进一步活动的一种因素,是第二性的东西。而价值认识则是人的一种活动,它是发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认识主体对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一种反映过程。
第三,价值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灵魂。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总观点。价值观可以分为自然价值观、历史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渗透于世界观、人生观之中,也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价值观是人的主心骨,是人类世界活动的指南针。
综上所述,价值观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看法或总的观点,是人们对所有价值和价值关系理性认识的结果。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面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因此,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用以衡量事物的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的自觉意识,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表达。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其一:人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人民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区别于以往运功的优势,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而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人民是主体,无论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在文化生活中,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表现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当家作主”。
其二: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凝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其建立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因此,建立在正确的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
其三:民族性。文化具有民族性,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以,价值观具有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是指其根植于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和形成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公式的应用它”。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四: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自觉面对现实问题的挑战,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做出调整。正如恩格斯主张的“社会主义社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备很强的开放性,更加理性、宽容地与时俱进,不断的吸收、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
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也是在众多的学说和价值评价中,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甄别,最终才选择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1925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中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在谈话中曾回忆说:“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1主要内容
(1)以平等为核心的正义观。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平等的实现不但要有理念,还需要制度作为保障。1954年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知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欲教育普及,又自兴办学校始。其言故为不错。然兴办学校,不过施行教育之一端。而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毛泽东关于平等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人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社会平等(社会身份平等,男女平等,教育平等和资源分配平等)等方面。
(2)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民利益至上观。
“人民”二字,在毛泽东主席心里是至高无上的。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作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因为他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前进的主体,所以,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他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关心群众,解决群众疾苦,并教育全党,不相信和依靠群众,“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在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中,他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仅如此,他还确定了党的群众路线,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都反映了毛泽东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
(3)以富强和独立为核心的国家发展观。
毛泽东认为国家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他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由于多了这两件东西,所以中国就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在我们全国人民所要的东西,主要的是独立和民主,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要坚决地彻底地破坏这些东西,而决不能丝毫留情。”国家独立后,会实现政治的解放,解放了生产力,这就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富裕的价值原则是共同富裕。他指出,共产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之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应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
[1]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_年版,第9—10页。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东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7]《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_年版,第452页。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1—732页。
[1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