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重构设想

最新文章

[摘 要] 采用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现状进行研究,证明了体育产业集聚区模型构建的重要性。对区域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功能和完善体育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聚效应; 区域发展;创新运作模式;北京

北京市目前有七大体育产业集聚区,分别为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 、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大兴极限运动集聚区。 它们已成为北京体育产业的七大明珠。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群。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能够形成强劲的、持续的、拥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现阶段,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并进行管理。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园区建设,目前尚且存在资源利用尚不充分、效能整合尚不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发展尚不协调等现象。

1 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类型

国内外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都具有集群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产业集聚是产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相互关联(互补或竞争)的企业与机构,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直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具有灵活性和专业化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第三意大利”、德国鲁尔工业区、印度提若普尔针织产业区、浙江大唐袜业产业区等;也大量出现在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等。

布鲁斯科(Brusc,1990)按政府干预程度大小,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没有政府干预和有相当程度政府干预两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将产业集聚区划分为市场主导型(自发形成)、政府扶持型(自发和人为共同促成)和计划型(人为促成)三种。

1.2 产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

(1)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按照马歇尔(Marshall,1890)的观点,企业之所以在产业区内集聚,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外部规模经济能够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业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市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和方便顾客等。

(2)20世纪30年代,埃德加•M.胡佛(Hoover)在论证了不同产业区位结构之后,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胡佛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集聚规模太小的话,则达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业太多、集聚规模过大的话,则集聚区的效应反而下降。

1.3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诱因

(1)区位和空间因子。在大城市近郊地带或中小城市(镇),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市场成熟,资金密集,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那里,能够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能比较容易获得弹性的劳动力。

(2)社会文化因子。区域内的企业家具有较为接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区域内行为主体共同创造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行为模式,从而更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当然,大部分知识是属于经验性的。于是,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

(3)产业组织和经济因子。产业集聚区内的前向、后向、侧向产业联系紧密,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交换。企业之间的关系,表征为动态的合作和竞争关系。鉴于此,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对新的市场信号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而能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4)组织支撑结构因子。专业化的企业同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府等形成一种网络,共同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2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2.1 发展现状 2.2 政府主体推动模式

从北京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和当前发展模式看,产业集聚区大都是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推动的。

政府为主体推动集聚区发展,由此形成了集聚区的一般发展模式: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从规划设计、招标建设、综合管理到招商引资等全过程都是由政府一手包揽进行的,绝大多数集聚区处于政府引导、行政推动、党政部门操作、企业和投资者响应的状况,政府在集聚区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包大揽,全过程参与,充当了全能型运动员和发展主体的角色。

2.3 政府主体推动模式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推动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政府的主体推动、支持和干预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过于依赖地方政府,缺乏自主发展能力,在政府支持乏力或规划出现失误时,集聚区发展可能停滞或者衰落;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区内产业缺乏特色,企业间缺乏联系分工,区内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也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区域协调发展、利益分配、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矛盾,使地方经济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集聚区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很难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态势和机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从主观上来讲,各级政府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明晰认识,过分强调地方利益,急功近利思想泛滥,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盛行。

客观上讲,一是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官员设立集聚区。在当前现有干部任期考核体系中,地方政府过分看重GDP、引资

中国额等“数字”指标。对于短期政绩的追求,构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兴办集聚区的动机。同时,我国现在对干部考核偏重以引资量、经济总量等为指标,考核标准单一,激励制度被扭曲。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效能。地方政府官员将集聚区建设作为自己任期内的一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热衷于搞一些“新题材”、“大手笔”,最终表现在一味扩张用地上做文章。

二是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导致了地方政府争相设立产业园区。现行财税体制是分税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在地方分成收入中,地方政府往往规定,谁引来资金,谁享受税收。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把发展经济当做第一要务,在这个体制下,地方政府纷纷设立产业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以取得项目投产后的税收,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 。在地区利益的驱动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尽可能地扩大开发区面积,大面积囤积土地,希望通过商业房地产开发,获取较高的收益,来弥补工业用地的亏空。这也助推了政府乐意作为推动产业园区发展主体。

3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重构

3.1 地方政府角色的定位

政府为主体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提升。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这种以政府为主体集聚区发展模式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和影响日益明显与突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依赖于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市场的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要求政府成为一个亲市场的政府,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应认真及时地总结在推动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3.2 政府角色转变途径

首先应在集聚园区内部转变政府管理和运作方式。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不断加强其园区内部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其次在集聚园区外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和政府调控。地方政府对园区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加强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园区的配套服务体系。从体育产业园区发展的内部和外部途径进行政府角色的转型,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促进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3.3 创新运作模式

一是创新集聚园区公共资源的开发与治理方式。集聚园区治理的对象包括自然垄断型的公共资源,由政府出面提供带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公共工程、公共服务和公共产业。这类公共资源的特性表明,引进市场机制,实现企业化经营并由此创新产生的多元化的园区开发与治理方式,从而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绩效和公共资源的生产和供应效率。

公共资源的开发与集聚园区治理可采纳股份融资、成片开发、BOT、公共服务合同承包和合作开发的产业链创新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以企业、社会投入为主。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的向园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以推动体育产业园区的开发(包括体育集聚区的旅游)。

二是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把集聚园区的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出来。逐步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运行,提高效率。可以建立专门的国有体育集聚区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负责集聚区的建设、运营和服务而使政府与集聚园区运行机构的关系转变为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实行政府授权管理,可采取特殊法人的治理结构。政府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来约束运行管理机构,对园区进行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干预其经营。

3.4 强化集聚园区政府服务

一是硬环境建设是推动开放、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在集聚园区发展中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在体育集聚园区规划设计上应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因规划不当导致发展空间受限、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后果,为园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教育、医疗、住宿、治安等社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园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硬”环境,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的纵深空间。

二是注重体育集聚园区“软”环境建设与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中除物质技术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都属于软环境的范畴。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使园区不仅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水电等硬环境方面拥有优势,而且也具有制度、科技、服务、人才和诚信等软环境优势,具备产业生长、发育、成长、壮大的最佳环境,保证园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提高为产业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

4 结 论

4.1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成因包括区位和空间因子、社会文化因子、产业组织和经济方面的因子、组织支撑结构因子。

4.2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大都是地方政府为主体推动的

但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明晰认识,而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导致地方政府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效能。

4.3 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应重构

应对地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应在园区内部转变政府管理和运作方式,在园区外部,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和政府调控;应创新园区运作模式,引入公司制,理清管委会和公司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逐步将体育集聚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市场行为;强化集聚园区政府服务,注重园区“软”环境与“硬”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2] 郑志强.中 国 体 育 产 业 政 策 研 究 综 述[J].体育学刊,202_,18(6):14-20.

[3] 林致诚.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不足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_,33(4):15-19. [5]刘兵, 董春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2_,30(2):48-54.

[6]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_,36(1):6-10. [8]张瑞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J].体育学刊,202_,18(2):21-23. [10]孙熠.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学动力分析[J].商业时代,202_,(4):127-128.

[11]张忠.”体育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体育科技园功效[J].体育学刊,202_,17(3):123-126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