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主体、围绕交易程序讲解整个进出口贸易流程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以下就是由范文网为您提供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研究。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计划脱离。教材大致与大学教育模式相似,偏重理论教学。虽然在局部内容上有所选择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照搬大学教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新型贸易方式的不断涌现,各国有关国际贸易操作的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也随之调整,从而国际贸易单证处理方式也随着新的电子商务形式的产生而改变。所有此类变化,都要求学生既要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更要具备英文函电处理、电子报关、电脑操作等技能。但目前的教学内容还无法跟上这类变化速度。
(二)缺乏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提高国际贸易课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现有的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刚出大学校门就站上讲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甚至从未见过一份合同,一份真实单据,并且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现有教师无法定期到企业学习,从而缺乏实际经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实训平台,难以体现职业性。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的系统实践教学。因为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核心商业秘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位困难,与职业岗位工作明显脱节。更因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机会,所以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而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
通过深入外贸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外贸行业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朝向:国际货运代理、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等,提高相关岗位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并且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工作领域分析框架。首先,对工作领域分析的模式不仅要对外贸企业的业务进行综合分析,更要确认基本业务环节和贸易业务流程。最终,确定主要职业岗位的方向,并以此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了解(资格、职责、工作内容等);其次,对典型工作任务加以确定;最后,分析、确认胜任外贸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和能力。
外贸类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外贸类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出外贸工作中必备的职业技能,如表2所示。
模块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设计是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的内容与工作的内容相融合、课程设计的结构与业务环节进程相呼应、学习情境与职业的场景以及对课程的考核与职业的要求衔接。与此同时,和企业合作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环节,加强并充分地体现出其相对开放性以及实践性:1、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课程目标体现了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综合性和岗位应用性。在对企业外贸业务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明确了外贸业务岗位群的知识要求、素质和能力,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此作为依据。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