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职业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 公司工作总结 销售工作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社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报告
优秀作文
英文作文 满分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300字作文 400字作文 500字作文 600字作文 800字作文 读后感 观后感 日记 书信
合同协议
服务合同 IT行业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 涉外合同 教育合同 婚姻家庭合同 银行信托合同 担保合同 买卖合同 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运输合同 经营合同 劳动合同 委托合同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招标合同 赠与合同 合同样本 技术合同 保险合同 用工合同 合作协议 租房合同 购销合同 装修合同 销售合同 购房合同 采购合同 供货合同 劳务合同 承包合同 聘用合同 转让合同 代理合同 广告合同 加工合同 集体合同 加盟合同 合同书 知识产权合同 商标专利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 施工合同 其它合同 证券合同
求职文档
个人简历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辞职报告 工作计划 入职转正 简历模板
党团工作
行政公文范文 机关行政公文 党团工作计划 入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申请书 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理工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医学论文 教育论文 其他论文
实用范文
演讲稿 礼仪范文 致辞 闭幕词 祝福短信 开幕词 祝酒词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日常祝福语 问候语 生日祝福 结婚祝福语 其它礼仪 检讨书 心得体会 策划书 主持词 邀请函 口号 诗句大全 成语故事 名人名言 笑话 谚语 其它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应用文书 自查报告 整改措施
范文大全
一号文库 二号文库 三号文库 四号文库 五号文库 六号文库 七号文库 八号文库 九号文库 十号文库
文库大全
首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浅析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进与整体优化

最新文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教育部确立的经济类本科教学8 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开设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学生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上普遍感到困难,尤其是对普通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原因在于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文科生源,另一部分是理科生源,多个班级合班上课,由于学生之间的数理基础差异较大,导致上课效果差强人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教师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导向,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应建立具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的学者比较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对比分析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这些学者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在针对授课对象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怎样才能对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学计量模型有效迁移到实际经济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优化问题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尽管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给本科生都开设过这些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把这些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上来。根据我们对该门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不成功,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涉及到的有关先修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反应经常不是忘记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要用到线性代数矩阵运算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修过这部分内容,于是便把这些知识点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推演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常常对矩阵的秩、逆运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茫然。这种学生在先修课程结束后对已获知识的低保持率无疑对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既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干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基础,去学习和尝试使用基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去理解、思考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具体现实的经济问题,按照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学会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收集和处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这种既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又强调实际动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和用计量软件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例题的能力与当前多数学生在考试前两周突击背书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还是沿袭背题背书的模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仅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那么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 三) 采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对于以工科为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难度较大,尽管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部分进行删节和微调,但是学生还是对教材内容中多处以矩阵推导与运算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内容的学习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产生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低保持率和迁移率,使得学生一开始对计量经济学关键知识点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较差,随着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增多,内容不断的日积月累,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 一)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指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课学生实际知识基础,要做到讲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学生更加明确有效。尽管不同的院校对《计量经济学》学时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 学时到64 学时之间。如果安排在48 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一般给学生讲到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章。但是通过实际授课和参加各种教学交流研讨会,我们认识到要讲解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这一章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应用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性质设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重新编排了教学计划,把这一章安排了4 个学时,对其他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针对李子奈老师教材的《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我们把主要课时重点放在了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以及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的专门问题上,同时对教学内容中运用矩阵描述、推导和证明的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删节。我们还安排了4 个学时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和练习Eviews 软件,同时,由于R 软件是免费开源软件,我们安排了一课时初步讲解R 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部分程序的使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R 软件进行自学。

( 二) 要注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方式方法是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式方法包含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其中教师的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是指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认为针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要重视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思路和重点的讲解,不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量模型建立和公式的数学推导上。同时,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原则的把握上,一定要把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一门数学课程讲解。作为授课教师,要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其课程实质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自己过去教学在习惯上总是试图把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细节和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讲解清楚,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模型,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这种想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是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参差不齐,使部分学生对模型推导不感兴趣,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过分注重于模型的推导使得学生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看成数学课程,而不是经济学课程,偏离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时,要有目的地选择要重点讲解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建立模型的思路、原理与重点讲解清楚,同时强调模型成立的假设条件与模型使用的经济学含义。对于部分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模型,把思路讲清楚后,针对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去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 三) 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

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上注重特殊细节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帮助学生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领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几个需要特别注重的教学细节主要有:一是要从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而不是仅仅把教学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上。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正确理论设定是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经济学应该知道的知识,计量经济学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学习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定律理解的程度以及将已学课堂知识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在课堂上如果只讲解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而不从细节入手讲解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从实践效果上看,对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转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对随机误差项与随机扰动项区分的重要性。这两者对于理解模型的建立和对结构参数与分布参数的区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对计量模型结构参数所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方法以及极大似然法,这三种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作用要讲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最小二乘法是在有具体明确的观察值时采用的方法,而如果没有具体的观察值,就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应该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没有太注重这些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明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点深刻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相应教学范式的改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三个方面,即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匹配性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课程性质之间的契合问题、以及选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把握能力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多年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以及与多所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提出从三个方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二是要在课堂上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三是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通过我们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常常导致教师不能严格完成教学计划,这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同时,随着网络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兴未艾,如何结合网络课堂,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