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_年4月,为解决县(市)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县域经济发展难等现实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在全省包括赤壁市在内的52个县(市)推行“省管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透视新体制近二年来的运行情况,“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效应?对县(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以202_年—202_年赤壁市财政收支情况为例,对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后县(市)财政收支结构及财力变动新走势进行一些初浅的实证性探索与思考。
一、省管县体制对县(市)的积极效应
实行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后,省对县(市)实行项目直通,资金直达,为加快赤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市)财力,提高县(市)财政支出保障水平,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说,省管县体制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县(市)财政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一支新的强心剂。
(二)做大了财政收入蛋糕 经济决定财政。省管县体制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赤壁市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_年以来,赤壁市财政收入年年超额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态势,202_年,完成全地域财政收入46822万元,同比增收13252万元,增长39.5%,创造了财政收入超预算、超同期、超历史的“三超”的新记录。在完成财政收入总量的同进,财政收入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2_年的4.53%提高到202_年的5.99%;全年完成地方税收收入8514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0.72%,比上年提高了2.84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911万元,其中,完成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工商四税6267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0%,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近年来赤壁市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见附表一。
附表一:赤壁市近三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全地域财政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财政收入占GDP 税收收入
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工商税收
占地方一般
预算收入
合计 同比
增减 合计 工商
税收 其他
收入 同比
增减 比重 同比
增减 比重 同比
增减 比重 同比
增减 202_年 33570 10.0 17270 4407 12863 0.9 4.53 0.35 37.9 -2.9 27.4 -2.8 在省管县政策影响下,赤壁市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企业产值利税大幅度增长,工业税收强势突出。202_年,赤壁市实现工业税收2.44亿元,同比增长50.4%;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52.2%,较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和财力的支撑,近三年工业税收基本情况见附表二。
附表二:赤壁市近三年工业税收基本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经济
指标
年度 全地域财政收入 工业税收 工业税收占
全地域财政财政收入
比重 增减
202_年 30643 14800 48.3 --- 202_年 46822 24441 52.2 3.8
附表三:赤壁市近三年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表
单位:万元
年度 财政总支出合计 人员工资支出 机构运转支出 事业发展支出
金额 同比增减 金额 占一般预算支出% 金额 占一般预算支出% 金额 占一般预算支出% 202_年 38893 25.2 19164 51.6 9540 25.7 8433 22.7
(四)增强了地方可用财力 在新的体制下,县(市)能够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财力支持,极大地缓解了县(市)资金调度压力,大大增加了县(市)可用财力。比如,依照省管县体制改革精神规定,对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202_年为基数,202_—202_年新增上交省增量不再按比例进行分享,而是全额返还县(市),用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市),当工商四税增幅达到全" 省平均计划水平,由省根据其工商四税增收绝对额,给予适当奖励,作为专项资金,由县(市)用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附表四:赤壁市近三年可用财力变动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实际可用
财力 地方一般预算中的财力 上级补助
收入中的财力 省直管县体制带来的新增财力
合计 同比增减 合计 同比增减 合计 同比
增减 合计 同比
增减
202_年 17569 --- 7588 -- 9981 -- --- --- 202_年 27905 23.7 8514 17.0 19391 26.9 970 113.6
二、当前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庸讳言,对于县市而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是一场及时雨,但由于改革的实质是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大市级对县(市)级财政的支持力度。省直管县后市级虽然不再参与县(市)级财政增量的分成,但原有的市级参与县(市)级收入分成惯例并没有被打破,相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如赤壁市保留了每年向市级的定额结算上交291万元。
2、财权、事权难以统一。202_年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对县级税收征管下放不公平。首先属于县级纳税企业,如烟草,道路通行营业税仍由市地税部门征收,其次有些企业原来效益好的时候税收由市级征收,现在企业效益下滑,下划到县级征收,基数实在难以保证,县级负担加重。目前,县(市)级的工商、交通征稽、消防等一条边垂直管理部门,其征收的规费收入全部上划,但事权又在当地政府。
3、旧体制继续困扰县(市)财政
4、市级放权不够,在信息、项目、资金上实行垄断,“市刮县”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市级相比,县(市)级在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上仍然处于劣势,就是在已开工的项目上,还要受市级盘剥。如赤壁市蒲圻电厂每年咸宁市都要拿走400万分成。
5、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运转困难仍然难以解决。农业税对欠发达地区乡镇以前是主要的财政来源,而取消农业税后,形成了乡镇财源的直接断流,尽管每年有国家的转移支付,但仍满足不了乡镇工作运转的需要,且乡村债务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三、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思考与期盼
省管县财政体制对于减少地方管理层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对此,笔者认可,必须要坚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这一做法,进一步予以改革完善。
1、明确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充分调动市、县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原有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的支出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保证。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应的原则,省对市州、省对县的体制设计中应协调好市州和相关县的责任分担工作,避免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到位而留一些支出责任给市级政府。
2、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精兵简政,防止机构和人员的重新反弹。其次是对于欠发达地区需有更加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比如规定凡需要上级政府补助的地方政府,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包括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审批权上移的过渡措施。
3、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财力分配使用绩效评价制度,设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加强县乡财政管理,提高基本保障能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价制度考核县乡财政合理使用财力的情况,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县乡进行财政综合配套改革,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另一方面,省财政要加大对县转移支付力度,结合中央财政的政策,大力筹措资金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4、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基层有“五盼:一盼调减税种上划比例。要坚持分税制改革方向,合理确定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共享税种分成比例,县(市)上划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要适当调减上划比例。县市上划的城建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七个地方税”实行基数部分定额上解,其余部分下划县市,市州不参与增量分成。二盼调减原体制上解基数。对财政困难县市、国家和省扶贫重点县市、少数民族县市要调减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基数,适当减免县市借欠上级的体制往来欠款,如世行贷款、国债转贷、周转金等。即使不能豁免往来欠款,建议将往来欠款进行挂账,取消预算资金占用费,待地方财政状况好转再分期分批予以偿还。三盼稳定上划税收增量全额返还。省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集中的税收增量,以202_年为基数,以后年份新增上交省增量将不再按比例进行分享,而是全额返还给县财政,让县市得大头,充分调动县市超收的积极性,并能在相当时期保持政策不变。四盼完善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各县(市)人口、资源、标准财政收入、标准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人员等综合因素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对现有专项资金要规范分配标准,按规定程序和公式分配资金。五盼正常调拨国库资金。大部分县市债务包袱沉重,资金调度比较紧张,上级财政在调拨资金时,不要抵扣县市原来的借欠资金,而要实行正常调度,确保地方财政正常运转。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