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慧:学习浙江 感悟浙江_学习浙江 感悟浙江
本文系江苏省工商局局长在第三期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刚才,浙江省局冯局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浙江工商部门近年来开展工作的一些经验做法,这是一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经验传授课,也是一堂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的思想辅导课,相信对大家启发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历来主张,我们工作中要多一些“拿来主义”,善学兄弟省市之长,勇创江苏工商之新。“学习浙江、感悟浙江”,正是我们举办这期培训班的初衷。借此机会,我就这一主题作个发言,主要讲三层意思,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浙江、感悟浙江,首先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浙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省,曾经诞生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商品城,如今又崛起了全球最大的“网络经济体”——阿里巴巴。去年,阿里巴巴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24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毫无疑问,浙江已成为中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的代表。
建设特色小镇是近年来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力作,开全国之先河。3月上旬,我带队实地考察了浙江省首批示范特色小镇中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这三个小镇均体现出鲜明的产业定位,探索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比如梦想小镇已吸引910多个创业项目、近8700名创业人才和620多家金融机构落户,通过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再比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总面积不过3.2平方公里,却聚集了各类金融机构1010家,管理资产规模5800亿元。可以说,小镇静悄悄、资金全球化,小镇能量大、创新故事多。
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我提到,面对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我们在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还跟不上、不适应。学习浙江、感悟浙江,就是要补上这一课。一踏上浙江的土地,我们就会感受到新经济扑面而来的气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大家要多了解、多熟悉新经济?这是因为,我们工商部门是市场监管服务部门,了解、熟悉监管服务对象是履职的应有之义。
第一,新经济中有我们服务的新需求。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蓬勃兴起,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加号后面可以是任何行业,是可以随意想象的创业空间。只要有慧眼、创意和能力,到处都是创业的“风口”。对党委政府来说,就是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引导帮助更多的人顺应趋势、找准“风口”,创造财富、成就梦想。这也是我省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本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当然是这个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新经济,工商不能缺位,企业登记、商标发展、打假维权、商业秘密保护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有很多。
第二,新经济中有我们监管的新要求。
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审慎监管,一方面要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趋势,改革传统监管模式,实行包容式监管,鼓励创新、促进创业;另一方面对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领域,要严格监管,消除风险隐患。如何审慎监管,需要我们走近新经济来具体研究。具体到网络市场监管上,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到12.6%,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新零售时代已经到来。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我们仍然在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加速跑”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三,新经济中有我们履职的新路径。
“大智云物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五大科技趋势,也是我们推进智慧监管、智慧服务的重要依托。我们要自觉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推动监管服务创新,切实提高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4月12日,省局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约共建“红盾云桥”项目,从日常协调、数据共享、监管执法、诚信体系建设、网络商品抽检、网络交易行业分析等六个方面架起合作“云桥”。下一步我们还要与苏宁、京东开展协作,使电商平台成为工商部门开展市场监管的重要合作方,实现以网管网、协同共治。
可以预见,未来我们与新经济打交道会越来越多,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如果不了解、不熟悉新经济,我们就会业务上“失能”,监管上“失位”,工作上 “失职”。希望大家让学习永不掉线、让思想永不掉队,满腔热情地学习新知识、拥抱新经济、适应新变化。要进一步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大势;进一步开阔胸襟,自觉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和行动;进一步开阔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工作创新,使我们的监管服务更加科学高效。
二、学习浙江、感悟浙江,核心要学习他们的服务精神
提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会归结为浙江人敢闯敢试的精神气质。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一直是个重要决定项。从一定意义上讲,比发展就是比服务,比服务就是比干部。在这方面,浙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企新举措。
从2024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就要求政府部门、机关干部努力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店小二”,企业需要什么,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支持。今年以来,“最多跑一次”又成为浙江的新热词。群众、企业到政府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最多跑一次。省政府晒出了“最多跑一次”项目清单,做不到就会得“差评”、被问责。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倒逼,倒逼简政放权,倒逼流程再造,倒逼优化服务。3月14日,浙江又出台《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在“最多跑一次”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到2024年,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线上办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零上门”事项超过50%。
围绕当好“店小二”、“最多跑一次”,浙江工商部门坚持打头阵、当先锋。今年,他们已分两批公布工商办事项目“最多跑一次”清单,并配套推出手机APP申报企业登记、微信取号等多项服务举措,开展“八个一”(一键取号、一打就通、一口说清、一站导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单速达)窗口标准化建设。近期还举办 “你体验·我改进”开放日活动,邀请政府部门、企业和中介机构体验窗口服务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措施,点点滴滴,实实在在,一步步把工商服务做到极致。3月上旬,我在三个特色小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服务。浙江同仁在特色小镇设立工商事务服务室,创建服务专员和服务清单制度,为小镇入驻企业提供“工商帮办全程通”服务,做到“全过程注册帮办、全职能首问接待、全天候即时服务、全方位宣传示范”。
学习浙江、感悟浙江,我们一定要把浙江同仁的“店小二”服务精神学深悟透。什么是“店小二”精神?我理解至少有这么三点:
一是要有主动服务的姿态,放低身段、谦逊包容,热情相迎、主动问需;
二是要有保姆式服务的定位,为客人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服务,眼明心细、脚勤手快,不拒小事杂事、不怕苦活累活,一切为客人着想、让客人满意;
三是要有专业服务的水准,既要能够打杂跑腿,更要做到专业懂行,为客人端出适合其口味的 “拿手菜” “招牌菜”。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放管服”,“放”在不断深化,“管”在逐步加强,相对而言,“服”还需要进一步补强。我们要发扬“店小二”精神,切实做好优化服务的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载体建设。从省级层面来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的目标任务,之后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富民33条”等政策措施,上个月又召开了全省制造业大会,这些都是事关江苏经济转型闯关的大事,虽然工商部门不是直接责任部门,但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自觉把自身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思考,积极跟进、主动作为。4月13日,省局在常州召开制造业品牌建设现场会,常州新北区用品牌点亮“新北制造”,走出了一条“科学选点、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打造区域品牌发展高地”的路子,工作站位高、措施实、效果好。前面我提到了浙江的特色小镇,就我省而言,今后几年也要培育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现在已有7个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近期我先后到苏州震泽丝绸小镇、宜兴丁蜀紫砂小镇进行了调研,应该说,工商部门在服务特色小镇建设上大有可为。无锡市局已出台5个方面10条措施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这个主动跟进服务的做法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二是优化流程、亮化窗口,持续推进办事提速、服务提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就是要坚持“客户导向”和“客户体验”,要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来体验办事的快慢、繁简,不断优化再造流程,力求“简而又简、快而又快、便而又便”。在3月底召开的省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石泰峰省长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争实现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各地都要围绕3个工作日的注册时限来改进窗口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改进作风、提高素质,让每个同志都能当好“店小二”。教育全体同志真正把企业和群众当作客人,把主动服务的理念铭刻在心,变为一种工作习惯和办事常态,守待客之道、行待客之礼、尽待客之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企业和群众满意。
三、学习浙江、感悟浙江,关键要为我所用
浙江同仁的很多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对我们来讲,不是要简单的照搬照套,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服务精神,结合江苏实际,努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学”,最终要落脚到“做”上。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寻策;不能层层传声,而要层层使招;不能按部就班,而要积极作为。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拿出实际行动,干出实际成绩来。结合省局当前工作安排,我有两件事跟大家强调一下。
第一件事,以创新精神指导工作,围绕三大指数(创业环境指数、竞争环境指数、消费环境指数)对标找差补短板。
去年初开始,省局与有关高校联手开展三大指数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指数研究成果正陆续出台。3月29日,省局与南京审计大学联合发布了消费环境指数研究报告,对全省13个设区市的消费环境作出分析和评价,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反响热烈,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马秋林副省长分别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发布另外两个指数。怎么看待三大指数的发布?全系统思想要统一,认识要到位。
1.用环境指数评价指导工作,是我们工作方法的创新探索,符合现实工作需要和未来工作方向。
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场监管由各地政府承担属地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方法上,从习惯于条条指导转向条块结合。不是就工商抓工商,而是让各地政府把责任担起来,依靠政府力量推进协同监管和社会共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个指标评价体系,发挥 “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这个体系与工商工作密切相关,但不仅限于工商工作。我们现在提出的三大指数,对应的是三大环境,按系统论来讲,环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区域环境评价,变工商部门单一监管为相关部门综合监管,变领唱独唱为大合唱,形成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最强音。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提出了营造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的重点任务,我们的三大指数研究完全契合今后的工作方向,体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江苏实践和江苏特色。
2.三大指数研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方向对就不怕路途远,重要的是按照科学性原则先做起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从全国来看,在省域范围内研究编制三个方面的环境指数,没有先例可循。为把这项开创性工作做实做好,省局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采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大数据运用和部门统计相结合,力求科学性。数据面前人人平等,用数据说话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题。当然,现有指标体系也不会一成不变,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完善。在这次发布的消费环境指数中,网络市场消费状况因为缺乏大数据支撑还没有纳进来,作为消费方式的发展趋势,条件成熟时要及时增加这部分内容。
3.对三大指数的研究成果,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分值、名次的排序上,而是要聚焦到如何运用成果补齐短板上。
测评排序必有先后,各地工作也各有长短,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排名,而是要多关注研究成果中对各地工作的分析评价,多关注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这些短板,不仅仅是工商部门的,也包括其他部门的。帮助各地找问题、补短板,正是三大指数研究的目的所在。4月11日,省局召开消费环境指数分析运用座谈会,将指数研究情况通报各市局,后续还将通报各市政府。希望大家把指数评价作为改进工作的契机和动力,认真研究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对标找差、争先进位。
另一件事,以服务精神改进作风,认真开展“双问”(问诊于企、问计于民)走访调研。
“今年省里部署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李强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局安排泰州市局在去年先行先试并在年初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春节后一上班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到基层开展大走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 “双问”走访调研制度。按照基层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今年省市局要联手开展10个左右的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到目前,已先后召开了南京“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苏州知名品牌企业、无锡养老服务和教育培训类企业三场座谈会。通过调研,我们切身感受到,当前企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需要工商部门来帮助解决的问题。比如,南京座谈会上,企业就有“好孩子”“坏孩子”之问,他们反映做诚信守法的“好孩子”有时会受委屈,而那些违法失信的“坏孩子”有时却大行其道,这就拷问我们,怎么才能公平公正地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苏州座谈会上,一家企业反映,靠企业自身打假往往“打不动”“打不了”,“打掉一只鸡要赔上一头猪,打掉一头猪要赔上一头牛”。可以说,打假维权任重道远。我们一直强调要精准服务,不深入到企业中去,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掌握不到企业的个性化诉求,精准服务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双问”看起来是老掉牙的笨办法,但却是务实管用的好办法。”
“双问”,“问”只是第一步,后续跟踪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一步,只有靠不掺假的“笨功夫”,把企业提出的问题回应到位、解决到位,才能真正赢得企业点赞,不违背“双问”的初衷。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省局规定,每次座谈会后,都要梳理出问题清单,逐一明确办理部门,一个月内对帐销号,将问题办理情况向企业反馈并上网通报。目前的“双问”走访调研,是省市局联合开展活动。实际上,县级局处在最基层、第一线,与企业联系更紧密,更接地气,更能听到企业最真实的声音,看到企业最真实的状况。希望大家把地方上的大走访活动部署和省局的“双问”要求结合好、落实好,让访企问需制度化、常态化,多去“访”、多去“问”,奔着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去,扎扎实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让企业增强获得感。
“三大指数”发布和“双问”走访调研,一个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一个是工作作风的转变;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工作推进,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工作深入。这是省局推动当前工作的“两个轮子”,全系统要上下联动、共同发力,“两个轮子”一齐转,确保又快又好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同志们,学习浙江、感悟浙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江苏、奉献江苏。这次培训只是“穿针引线”,落实到工作中还要靠大家下一番“绣花”功夫。大家平时难得出来,要静下心来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通过学习、感悟,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浙江学习有感
2024年元月6日我们公司一行60多人在浙江大学商业园区内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企业资金运作、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团队精神。
通过这三天的学习感受颇多。感受最深的一天就是林老师讲的《管理沟通与团队建设》。听了林老师的讲解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我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讲到目标沟通时团队目标的常见问题时,其中的要求员工想明白四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凭什么要?眼下钱重要还是未来钱重要?使我沉思了很久……。
领导认为员工最想要的是:高工资、工作安全性、晋升机会。员工的实际需求是: 欣赏、参与、在个人问题上得到帮助。我作为宏海实业公司的一份子,刚调入机关工作一年,我在想我想要什么?我凭什么要?我不知别人怎么想,我自己觉得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决定着高工资、晋升机会、欣赏等等。比如我拿我自己为例,我原来在市场公司是一名市场管理员,平常就是打扫打扫卫生,收收市场管理费这些最基本的工作,但我没有因此就混日子过,我每天都以认真仔细的态度对待打扫卫生与收费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在总公司的号召下,在工作之余学习并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我这时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虽然我还比较喜欢市场的工作,但是我应该放高眼光,去学习和适应别的工作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就这样我一路走到了现在的岗位。在这新的岗位我不等不靠,每天都以认真仔细的态度、快乐的心情对待工作。通过我的努力工资高了,自己也有了晋升机会,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不用别人告诉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种人总能得到最高的奖赏,包括荣誉;别人仅告诉你一次,就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这种人会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不一定总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别人告诉你二次,你才会去做。这些人不会得到荣誉,报偿也很微薄;有些人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这种人是在磨洋工;还有些人,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失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主动,选择卓越?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
浙江元和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装饰界的知名企业,也是业内发展迅猛的龙头企业之一,专业从事室内外装饰装修业务,集工装、家装、设计、施工、监理于一体。公司具有建筑装修一级企业资质及设计甲级企业资质,同时具备幕墙、消防、智能化和机电安装等资质,在浙江省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诚信、服务、品质、效益”为经营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凝聚和吸纳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拥有一支高资历高水平的设计师团队和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
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建筑装饰工程优秀企业”、“全国住宅行业百强企业”、“浙江省建筑装潢行业百强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行业知名品牌”、“宁波市十大家装品牌企业”、“宁波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工程施工获全国装饰装修示范工程奖”、“浙江省装饰工程优秀奖”“宁波市装饰工程优秀奖及优良工程”,并多次在装饰行业设计大奖赛中获得金、银、铜奖。
公司以传承文明、引领潮流、彰领尊贵为主旨,倾力打造元和精品。在设计上融合了典雅、古朴、时尚等多种元素,融传统工艺手法与现代化设计风格于一炉,呼应时代主旋律,着力提升装饰品牌与档次,演绎了一批又一批经典之作。公司成功承揽了宁波国际购物中心、宁波书城、浙海大酒店、富邦大酒店、北仑人民医院、余姚国税大厦、宁波轿辰大厦、宁波中学、华茂总部一号、宁兴房产城市花园精装修、城投置业精装修、洛兹置业精装修及一些知名品牌的4S店一些著名工程;服务了东湖花园、日湖花园、南都花城、君悦花园、天水家园、永泰花园、春江花城、东源华府、东湖观邸、钱湖比华利、卡纳湖谷等一系列高尚社区,赢得了业主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元和以锐意的创新和一流的服务诠释着元和文化、将“一切让品质说话”定格为恒久不变的企业精神!
精选范文: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共2篇)在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推动下,全省掀起了学习浙江经验的热潮。其实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要像浙江那样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全民创业。
推动全民创业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想妄加评论。在这里要说的只是本人对推动全民创业的一点看法。笔者以为,在推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让创业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对创业者而言,创业的确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胆量。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始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精神支撑。纵观熙熙攘攘的创业人流,大凡能够成就大事者,都是历经坎坷和挫折,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面对困难不是沮丧沉沦,而是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于突破的心态,最终获得成功。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旦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打击,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勇气,精神颓废,一度委靡不振,那他的创业结果很难想象会取得成功。我县农民企业家彭保太走过的就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从以二分的利息从远房亲戚那里借来6000元钱开始创业起,彭保太经受了太多的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或受到打击时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后鼓励着他、支持着他,使他可以咬紧牙关冲破重重障碍最终获得成功。现在他创办的的鹰潭市兴发金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向国家上交税收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5000多农民从事废旧有色金属收购,他本人也被列为全省的创业典型。
要使创业者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中去,除了创业者本人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外,创业者所处的创业的大环境和创业的氛围也至关重要。我县开展“弘扬血防精神,打造‘杨柳文化’,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全县上下形成争相发展、竞相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感染,让广大干部群众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建设自己美好幸福的家园。因此全县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进一步弘扬血防精神,倾力打造“杨柳文化”,通过打造“杨柳文化”,在全县形成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我县创业者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创业。[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在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推动下,全省掀起了学习浙江经验的热潮。其实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要像浙江那样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全民创业。
推动全民创业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想妄加评论。在这里要说的只是本人对推动全民创业的一点看法。笔者以为,在推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让创业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对创业者而言,创业的确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胆量。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始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精神支撑。纵观熙熙攘攘的创业人流,大凡能够成就大事者,都是历经坎坷[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共2篇)]和挫折,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面对困难不是沮丧沉沦,而是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于突破的心态,最终获得成功。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旦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打击,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勇气,精神颓废,一度委靡不振,那他的创业结果很难想象会取得成功。我县农民企业家彭保太走过的就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从以二分的利息从远房亲戚那里借来6000元钱开始创业起,彭保太经受了太多的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或受到打击时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后鼓励着他、支持着他,使他可以咬紧牙关冲破重重障碍最终获得成功。现在他创办的的鹰潭市兴发金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向国家上交税收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5000多农民从事废旧有色金属收购,他本人也被列为全省的创业典型。
要使创业者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中去,除了创业者本人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外,创业者所处的创业的大环境和创业的氛围也至关重要。我县开展“弘扬血防精神,打造‘杨柳文化’,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全县上下形成争相发展、竞相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感染,让广大干部群众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建设自己美好幸福的家园。因此全县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进一步弘扬血防精神,倾力打造“杨柳文化”,通过打造“杨柳文
化”,在全县形成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我县创业者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创业。
篇二: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共2篇)]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学习浙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表现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和经商素质,即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结合新的实践和面向未来,浙江人民又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这种智慧、勇气和优良品行,相对于我省一些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养猪过年,卖蛋换盐”的落后观念和“官本位”封建意识来说,显得特别突出,特别鲜明。我们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浙江精神也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
学习浙江,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思想解放。我们要实现“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目标,解放思想更具迫切性、现实性。
要重新认识富民优先的内涵。浙江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富民优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以富民优先的思路抓发展,就是要以富民的成果来检验发展的成果。要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成果的享受者,首先要成为率先发展的参与者,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创
造财富的主体,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导到率先发展的
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真正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优先的主体工程、龙头工程、一把手工程。
要重新认识全民创业的潜能。浙江的民富水平令人惊叹,全民创业的精神更让人钦佩。全民创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积累了极大的个人财富。在浙江,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那种“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险”的开拓精神,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那种“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新精神,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奋斗精神,使浙江人办成了不少别人办不成的企业,开创了别人无法开创的事业,培育了外地无法长大的产业,创造了大家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这种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就是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动力;这种蕴藏在民间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力,从来就不能低估,只要党委、政府倾心引导、倾力扶持,创业热潮就能一浪高过一浪。对镇江而言,激励全民创业,一要靠舆论引导,在全市上下确立“创业者光荣、创业者有功”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让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成为镇江精神的内核;二要靠政策推动,民营经济有着不可遏止的内在动力,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党委、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对于我们镇江这样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的地区而言,必须把民资的内力和政策的外力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靠能人带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能人经济。镇江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中不乏“能人”,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能人”走向自主创业的前台,成为带动全民创业的“领头羊”。
要重新认识营造环境的重要。浙江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字:“放”,放手发展,放胆实干。一个“放”字,放出了活力、放出了财富、放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浙江,一切遵守法律的投资、创业和创新活动都受到鼓励,一切有益于富民强市的劳动都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所有制经济类型都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非劳动收入都得到保护。正是这种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催生了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腾飞。镇江要创造投资创业环境的新优势,必须要在软环境上“放”得更彻底,进一步放宽领域,放低门槛,务实诚信、优质服务,突破关键性制约因素;在硬环境上突出差别竞争、提升品位,充分利用镇江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各类工业园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力争通过几年时间努力,形成外来投资与本土创业齐上、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进的局面,把镇江打造成为资本活跃集聚、人才竞相涌入、创业氛围浓厚的热土。
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学习浙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表现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和经商素质,即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结合新的实践和面向未来,浙江人民又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这种智慧、勇气和优良品行,相对于我省一些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养猪过年,卖蛋换盐”的落后观念和“官本位”封建意识来说,显得特别突出,特别鲜明。我们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浙江精神也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
学习浙江,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思想解放。我们要实现“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目标,解放思想更具迫切性、现实性。
要重新认识富民优先的内涵。浙江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富民优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以富民优先的思路抓发展,就是要以富民的成果来检验发展的成果。要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成果的享受者,首先要成为率先发展的参与者,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创
造财富的主体,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导到率先发展的第一线。从领导工作的角度,要把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充分体现到抓全局、定决策、办实事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富民工程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去年以来,我们通过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以今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意见》,不仅向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富民优先的鲜明工作导向,而且明确了一些突破性的政策举措和工作举措,力求在富民优先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加速提升镇江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水平。
要重新认识民营经济的活力。在浙江,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不是习惯认识上的小打小敲,而成为搏击商海的主导者;不是起步阶段的家族管理,而成为机制创新的先发者。经济学家分析: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有四大奥秘:一是小题大做,温州都是小商品,但是却形成了大产业;二是举轻若重,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却成为重量级经济;三是“无中生有”,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零资源现象”;四是内外并举,是“走出去”的经济。可以讲,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浙江经济的今天,民营经济表现出了特别强的动力机制、特别高的市场化程度、特别明显的富民效应。现在,民营经济在我省已经成为继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之后的第三次经济大潮,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经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我们要切实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要求,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大力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和歧视,彻底改变那些不利于民
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真正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优先的主体工程、龙头工程、一把手工程。
要重新认识全民创业的潜能。浙江的民富水平令人惊叹,全民创业的精神更让人钦佩。全民创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积累了极大的个人财富。在浙江,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那种“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险”的开拓精神,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那种“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新精神,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奋斗精神,使浙江人办成了不少别人办不成的企业,开创了别人无法开创的事业,培育了外地无法长大的产业,创造了大家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这种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就是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动力;这种蕴藏在民间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力,从来就不能低估,只要党委、政府倾心引导、倾力扶持,创业热潮就能一浪高过一浪。对镇江而言,激励全民创业,一要靠舆论引导,在全市上下确立“创业者光荣、创业者有功”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让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成为镇江精神的内核;二要靠政策推动,民营经济有着不可遏止的内在动力,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党委、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对于我们镇江这样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的地区而言,必须把民资的内力和政策的外力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靠能人带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能人经济。镇江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中不乏“能人”,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能人”走向自主创业的前台,成为带动全民创业的“领头羊”。
要重新认识营造环境的重要。浙江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字:“放”,放手发展,放胆实干。一个“放”字,放出了活力、放出了财富、放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浙江,一切遵守法律的投资、创业和创新活动都受到鼓励,一切有益于富民强市的劳动都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所有制经济类型都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非劳动收入都得到保护。正是这种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催生了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腾飞。镇江要创造投资创业环境的新优势,必须要在软环境上“放”得更彻底,进一步放宽领域,放低门槛,务实诚信、优质服务,突破关键性制约因素;在硬环境上突出差别竞争、提升品位,充分利用镇江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各类工业园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力争通过几年时间努力,形成外来投资与本土创业齐上、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进的局面,把镇江打造成为资本活跃集聚、人才竞相涌入、创业氛围浓厚的热土。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