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1、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4、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5、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必背知识点
加法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和-加数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数位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
2、20 里面有 2 个十,也可以说 20 里面有 20 个一。
3、10 里面有 1 个十,也可以说 10 里面有 10 个一。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读作是写语文字,写作是写数 学字
5、个的前面写数学字,个的后面写语文字。
在“︸”下面就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在“︸”上面就是求部分,用减法计算。(-)比大小多少
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少几的问题
认时间
1、时针短,分针长。时=60分 60分=1时 1刻=15分
2、分针指着 12 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4、钟面数字有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小格。
5、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6、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凑十歌
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九凑一,八 凑二,七凑三来六凑四,两五相凑就满十。
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
认识人民币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位置
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左手按,右手写,上下楼梯靠右走,位置认清不能错!
加减列竖式
数位对齐,先个(位)后十(位)。写上加减,再算数值。
其他
1、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一位数是9。
2、尺子上的起点用0来表示。
3、找相邻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加1,再用这个数减1,得到的结果就是它的相邻数。
4、求数字前面的那个数减1,求数字后面的那个数加1。
5、任何数加0都得这个数,任何数减0都得这个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了几,和也增加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了几,和也减少几。
6、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差是0。
7、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被减数不变,减 数越小,差越大。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2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819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单数:1、3、5、7、9······双数:2、4、6、8、10······
5个5个地数:0、5、10、15、202、数数
可以边做记号边数,数完后再数一遍。
3、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19的前面是18,19的后面是20,······,与19相邻的数是18和20。
三、比一比
1,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大,B比C大,那么可以得到A比C大。A最大,C最小。
A比B大,A比C大,只能得到A最大,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小。
四、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一个数加0还等于这个数.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读作:3加13等于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读作:19减6等于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了解以下规律(不是重点)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三)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记熟练和是11、12、13…
五、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立体图形
1、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
4、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六、认识钟表??
1、?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2、画指针
指针要画直,必须比着直尺画,时针短,分针长。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3
第二单元 位 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3、认识左、右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1--5的认识
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如图:
2、长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如图: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 ”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
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时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
2、钟表的种类: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挂钟,钟面上有12个数,分针和时针。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
3、认识整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写法:
整时的写法有两种: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如:8时或8:00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9加几计算方法: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第一单元准备课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zero)1(one)2(two)3(three)4(four)5(five)6(six)7(seven)8(eight)9(nine)10(ten)11(eleven)12(twelve)13(thirteen)14(fourteen)15(fifteen)16(sixteen)17(seventeen)18(eighteen)19(nineteen)20(twenty)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有顺序的数一数,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数一个划一个。会用小圆点或其他形状的图形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一般每行画5个,一一对应画。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big)小(small)、多少(how many)、长(long)短(short)、高(height)矮(short)、轻重(weight)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第二单元位置
1、认识上(up)、下(down)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front)、后面(behind)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left)、右(right)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荡天呢特儿
一、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2、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
1、(one)2(two)、3(three)、4(four)、5(five).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 3, 3和2, 4和1.,2和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6=1+2+3
五、加法(addition)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加数+加数=和:3+6=9, 4+5=9, 5+5=10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3+6=9, —数变,结果不变— 4+5=9(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3+6=9,— +1 — 3+7=10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3+8=11,—位置变,结果不变— 8+3=11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subtraction)荡天呢特儿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被减数-减数=差
9-1=8,(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9-3=6,— +1— 10-3=7(2)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9-3=6,—-2 —
7-3=4
8-2=6 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3)9-3=6,— +2 —
9-5=4
(4)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9-5=4,—-2 —
9-3=6(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5)9-5=4,— +2 —
11-7=
4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zero)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figure)
1、长方体(cuboid)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2、正方体(cube)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3、圆柱(cylindrical)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4、球体(spheriform)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荡天呢特儿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six)、7(seven)、8(eight)、9(nine)、10(ten)。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 }”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 ”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1+2+3=(6),1+2=3, 3+3=6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8-1-2=(5), 8-1=7, 7-2=5
四、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9+1-2=(8),9+1=10,10-2=8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eleven)、12(twelve)、13(thirteen)、14(fourteen)、15(fifteen)、16(sixteen)、17(seventeen)、18(eighteen)、19(nineteen)、20(twenty)、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如:10+5=15 17-7=10 18-10=8(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荡天呢特儿
1、认识钟表(clock)
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时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3:30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2、钟表的种类: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挂钟,钟面上有12个数,分针和时针。
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
3、认识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4、整时的写法:整时的写法有两种: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如:8时或8:00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3、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
4、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2)求总数的总量问题,用加法计算。(3)求总数的剩余问题,用减法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数一数
2.比一比
草莓比香蕉多(1)个。
3.长短
4.高矮
戴眼镜穿蓝色上衣的叔叔要比戴眼镜穿黄色上衣的叔叔高。
5.第几
6.比大小
7.几和几
8.加法
9.减法
10.认识物体和图形
11.分类
12.6的认识和加减法
13.7的认识和加减法
14.8和9的认识
15.7、8、9的比较
16.9和10的比较
17.连加
18.连减
19.加减混合运算
20.认识钟表
一年级下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2.上:位置方位名词,例如:汽车在马路的上面。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7.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8.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如:12-9=3.9.图形的拼组: 作风车:
10.数一数
11.读数
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12.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如: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13.100以内数的认识:100=10个10相加。14.认识人民币: 贰角
五角
一元
五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5.整十数:个位数正好为0的两位数,例如:10,20,30等。16.整十数加:整十数之间的加法,例如:10+20=30等 17.整十数减:整十数之间的减法:例如:50-20=30等。18.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两位数加上一个一位数的加法运算,例如:35+3=38等。19.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两位数减去一个一位数的减法运算,例如:35-2=33等。20.认识时间
长针为时针,短针为分针。上图所示时间为7:00,读作“七点”。
上图时间为7:30,读“七点三十分”。21.找规律
初一数学概念
实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无理数: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0、1、2、3、4~(0包括在内)都称为自然数。
数轴: 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圆点的距离称为a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学定理公式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⑴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⑵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⑶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⑷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角的平分线:从角的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能把这个角平均分成两份,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数学第一章相交线
一、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并且有一条公共边,这样的角叫做邻补角。邻补角是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角,即邻补角一定是补角,但补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二、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因此对顶角也可以说成“把一个角的两边反向延长而形成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垂直
1、垂直: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记做a⊥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
2、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法:①一靠(已知直线)②二过(定点)③三画(垂线)
4、空间的垂直关系
四、平行线
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① 同位角:“同方同位”即在两条直线的上方或下方,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② 内错角:“之间两侧”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③ 同旁内角“之间同旁”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①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五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说明: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②“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着同一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这也是判断一种运动是否为平移的关键。③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2、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一、数数
1.填数如方框:正序填数、倒序填数、填双数、填单数、5 个5个数数填数;填尺子图、填箭头图;填相邻数如6前面是(),9后面是()2.写数:
1)如从8写到15;按从大到小写数,或按从小到大写数。(2)看计数器写数,数的组成------一个数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等。(3)看图写数;
(4)圈图写数,两种形式:是几圈几和圈十写数。如4,图上有6个苹果,看4圈4;图上有18根小棒,10根圈一个集合圈,然后写18,20要圈两个集合圈。(5)看数涂色。左数第几个涂色或右边几个涂色。(6)看数画图。一共画几个,或差着几个补画足数。3.填〈、〉或=号 用〈、〉号连接几个数。
(1))数与数的比较、式与数的比较、式与式、图比图的比较。如:7()8;9()5+3;6+4()7+3;
三角形比圆形多()。(2)在等号两边填上合适的数.如:3+()=8 4+()=7+()6+()>9()+5<7+()(3)几个数用〈、〉连接如:4、9、2、10 2<4<9<10 10>9>4>2 4.分类数一数:如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两只脚的有几个,四支脚的有几个。
5.“我”前面有几个,后面有几个。一共有几个。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共有几个。“小明”在第几个。
二、数的组成:
10以内数的组成填空,11至20数的组成填空。如1个十,3个一组成()。
三、计算
1.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与不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子题。
2.填括号: 7+()=12()-5=10()+6=()+7 3.进位加法,圈一圈,算一算,凑十填空 4.算式连线 结果相等的连线。5.连续计算
6,算式各部分名称。7.看图写算式(1)一图四式
(2)看图写算式: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四、应用题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文结合的;表格式的(横表、竖表);纯文字的(对话式、够不够、选用相应的条件)
五、图形分类
1.分类涂色。把长方形涂红色,正方形涂黄色等。2.连线 实物图连模型图。模型连名称,实物连名称 3.同类的圈在一个圈子里;把不同类的圈出来。4.数组合平面图形的个数或者立体图形。5.与统计结合。
Copyright © wan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640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20038323号-1